安徽省安庆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份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古猿
2.北京人遗址中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遗址中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材料表明北京人( )
A.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B.会制作工具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3.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工具 ④聚落的形成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观察下图,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定居生活的要求 B.狩猎和采集的需要
C.自然环境的影响 D.储存石器的需要
5.“神农氏发明了耒耜,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这些古史传说反映了( )
A.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B.炎帝是原始农业的先驱
C.神话故事毫无科学依据 D.我国原始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6.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我国的传说时代,相传各部落之间常发生战争。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石制箭头和矛头,被葬者的腿骨上留有箭头造成的创伤,许多死者都是青壮年。这说明( )
A.考古发现与传说内容无关 B.在黄帝之后出现了部落联盟
C.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信息 D.部落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
7.(2022·常德)《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8.《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事件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延续了禅让制度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度
9.如图是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克罍。此罍上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授民授疆土的史实。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九品中正制度
10.商朝青铜器的特点有( )
①种类繁多 ②工艺高超 ③气势宏大 ④以农具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12.(2022七上·海林期中)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3.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祭祀方式的变革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14.《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的“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是( )
A.晋、楚 B.燕、赵 C.韩、魏 D.秦、齐
15.据《高平县志》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博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文献记载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6.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发展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战争频繁
17.(2018·泸州)《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19.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无为而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的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私欲、智慧等,从而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往往滋扰人民的生活。这一思想( )
A.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主张
B.体现其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
C.渗透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D.反映整个旧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
21.(2016七上·滨州期中)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2.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
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
23.“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诗《咏汉高祖》。下列各项中,与汉高祖刘邦无关的是( )
A.推翻秦朝 B.巨鹿之战 C.楚汉战争 D.建立汉朝
24.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25.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C.王莽施政加剧动荡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二、判断题
26.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夏朝建立者是禹,由于夏桀的暴政,夏朝被商朝取代。
(2)夏朝人民创造出我国最早的文字,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3)商朝多次迁都,最著名的是商纣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镐京,后人把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周称为“东周”。
三、材料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纯一的驷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材料二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他们的意见,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三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并指出造成汉初这种状况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汉初要以农为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和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积极影响?
28.中国秦汉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图。
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四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1)材料一图一反映了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请说出图二中的秦统一货币的名称。
(2)材料二图表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3)为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以上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和材料四介绍秦汉为实现思想上统一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并分析材料四的影响?
四、分析探究题
29.我校七(1)班同学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1)这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什么朝代?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2)请参照材料一地图将这条路线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4)结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云南”、“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和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A项符合题意;
B: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项不符合题意;
D:古猿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谋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北京人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北京人遗址中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遗址中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可知,北京人会制作工具,B项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城市的出现与原始农业无关,⑤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城市的出现与原始农业无关,⑤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①②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D:①③④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定居生活的要求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狩猎和采集的需要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冬天寒冷、风大,所以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南方潮湿、雨水多,所以住干栏式房屋,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房屋样式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
D:储存石器的需要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历史人民群众创造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炎帝是原始农业的先驱,B项不符合题意;
C:神话故事毫无科学根据说法有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神农氏发明了耒耜,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可知,材料反映了神农氏教民耕作,烈山氏种植百谷百蔬,说明我国原始农业有了一定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考古发现与传说内容无关,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在黄帝之后出现了部落联盟,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我国的传说时代,相传各部落之间常发生战争。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石制箭头和矛头,被葬者的腿骨上留有箭头造成的创伤,许多死者都是青壮年。”可知,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作为传说时代经常发生战争的实证,说明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信息,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部落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古发现与传说的关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识记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项正确;
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没有延续禅让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可知,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这一事件开创了王位世袭制,C项符合题意;
D: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此罍上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授民授疆土的史实。”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A项符合题意;
B: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D: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业高超,而且气势宏大,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
B: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特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准确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A:汉字的传承未发生异变,A项不符合题意;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项符合题意;
D: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解读能力,难度不大。
12.【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纷起,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同时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争霸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①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争霸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3.【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祭祀方式的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私有土地的出现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可知,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题干反映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项符合题意;
D:兼并战争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4.【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晋不属于战国七雄、楚在最南面,A项不符合题意;
B:燕在最北面、赵在中央,B项不符合题意;
C:韩、魏在中央,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韩,最西面的是秦国,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齐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5.【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搏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可知,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史实,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6.【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A项符合题意;
B:诸侯争霸是直接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战争频繁是直接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7.【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表明商鞅变法注重法治;题干的“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表明商鞅变法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
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推动民族交融与商鞅变法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18.【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孔子的的有教无类,主张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符合均衡教育的思想,C项正确;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属于思想主张,排除A项;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治国主张,排除B项;
温故而知新属于教学和学习方式,不符合均衡教育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19.【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
B:“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④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0.【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题干反映了道家的思想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的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私欲、智慧等,从而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往往滋扰人民的生活。”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这些统治者的有为措施会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他主张“无为而治”,题干渗透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整个旧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道家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有为措施”“祸害的缘由”,结合所学回答。
21.【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22.【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A项符合题意;
B:农民起义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B项不符合题意;
C: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D: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
23.【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B项符合题意;
C: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汉高祖刘邦的相关事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汉高祖刘邦事迹的准确把握。
24.【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释放奴婢,缓和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监管官吏,惩处贪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统治者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帝的治国措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5.【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是最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不是最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王莽施政是在东汉建立之前,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6.【答案】(1)√
(2)× “夏朝”改为“商朝”
(3)× “商纣”改为“盘庚”
(4)× “镐京”改为“洛邑”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夏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夏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所以题干说法正确。
(2)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出现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夏朝改为商朝。
(3)结合所学可知,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国君,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商纣改为盘庚。
(4)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镐京改为洛邑。
故答案为:
(1)√;(2)× “夏朝”改为“商朝”;(3)× “商纣”改为“盘庚”;(4)× “镐京”改为“洛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相关基础知识。
27.【答案】(1)原因:社会状况是西汉初年经济调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汉初,经济萧条,为了恢复生产,必须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3)政策: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轻徭薄赋,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积极影响是到文景时期,国力增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纯一的驷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可知,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根据材料二“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他们的意见,提倡以农为本。”可知,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汉初,经济萧条,为了恢复生产,必须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和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罢兵归农”,“释奴为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等。到文景时期,国力增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社会状况:经济凋敝;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原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汉初,经济萧条,为了恢复生产,必须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3)政策: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罢兵归农”,“释奴为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等;积极影响:到文景时期,国力增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8.【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或中央集权;郡县制;圆形方孔半两钱。
(2)地方诸侯王实力威胁中央统治;主父偃;推恩令。
(3)刺史制度
(4)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2)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图”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4)根据所学可知,推恩令的实行使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刺史制度严密监控地方官员和豪强,两者都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根据材料三“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可知,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根据材料四“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2)问题:地方诸侯王实力威胁中央统治;人物:主父偃;措施:颁布推恩令。
(3)措施:刺史制度;
(4)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措施: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主要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9.【答案】(1)西汉;张骞。
(2)起点A:长安|终点B:欧洲或大秦
(3)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是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如:“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相互了解,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所以A长安;B欧洲或大秦。
(3)根据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本题开放性试题,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作用和今天的“一带一路”的背景、作用,简要说明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等。
故答案为:
(1)朝代:西汉;人物:张骞。
(2)起点A:长安;终点B:欧洲或大秦。
(3)地位: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认识:“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等。
【点评】本题主要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 / 1安徽省安庆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份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古猿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云南”、“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和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A项符合题意;
B: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项不符合题意;
D:古猿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谋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2.北京人遗址中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遗址中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材料表明北京人( )
A.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B.会制作工具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北京人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北京人遗址中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遗址中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可知,北京人会制作工具,B项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工具 ④聚落的形成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城市的出现与原始农业无关,⑤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城市的出现与原始农业无关,⑤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①②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D:①③④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4.观察下图,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定居生活的要求 B.狩猎和采集的需要
C.自然环境的影响 D.储存石器的需要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定居生活的要求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狩猎和采集的需要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冬天寒冷、风大,所以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南方潮湿、雨水多,所以住干栏式房屋,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房屋样式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
D:储存石器的需要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神农氏发明了耒耜,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这些古史传说反映了( )
A.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B.炎帝是原始农业的先驱
C.神话故事毫无科学依据 D.我国原始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历史人民群众创造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炎帝是原始农业的先驱,B项不符合题意;
C:神话故事毫无科学根据说法有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神农氏发明了耒耜,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可知,材料反映了神农氏教民耕作,烈山氏种植百谷百蔬,说明我国原始农业有了一定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我国的传说时代,相传各部落之间常发生战争。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石制箭头和矛头,被葬者的腿骨上留有箭头造成的创伤,许多死者都是青壮年。这说明( )
A.考古发现与传说内容无关 B.在黄帝之后出现了部落联盟
C.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信息 D.部落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考古发现与传说内容无关,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在黄帝之后出现了部落联盟,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我国的传说时代,相传各部落之间常发生战争。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石制箭头和矛头,被葬者的腿骨上留有箭头造成的创伤,许多死者都是青壮年。”可知,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作为传说时代经常发生战争的实证,说明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信息,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部落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古发现与传说的关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识记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7.(2022·常德)《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项正确;
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
8.《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事件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延续了禅让制度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没有延续禅让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可知,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这一事件开创了王位世袭制,C项符合题意;
D: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9.如图是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克罍。此罍上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授民授疆土的史实。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九品中正制度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此罍上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授民授疆土的史实。”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A项符合题意;
B: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D: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商朝青铜器的特点有( )
①种类繁多 ②工艺高超 ③气势宏大 ④以农具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业高超,而且气势宏大,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
B: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礼器为主,并不是以农具为主,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特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准确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11.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A:汉字的传承未发生异变,A项不符合题意;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项符合题意;
D: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解读能力,难度不大。
12.(2022七上·海林期中)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纷起,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同时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争霸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①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争霸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3.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祭祀方式的变革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祭祀方式的变革,A项不符合题意;
B:私有土地的出现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可知,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题干反映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项符合题意;
D:兼并战争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4.《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的“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是( )
A.晋、楚 B.燕、赵 C.韩、魏 D.秦、齐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晋不属于战国七雄、楚在最南面,A项不符合题意;
B:燕在最北面、赵在中央,B项不符合题意;
C:韩、魏在中央,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韩,最西面的是秦国,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齐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5.据《高平县志》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博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文献记载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搏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可知,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史实,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6.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发展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战争频繁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A项符合题意;
B:诸侯争霸是直接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战争频繁是直接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7.(2018·泸州)《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表明商鞅变法注重法治;题干的“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表明商鞅变法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
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推动民族交融与商鞅变法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孔子的的有教无类,主张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符合均衡教育的思想,C项正确;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属于思想主张,排除A项;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治国主张,排除B项;
温故而知新属于教学和学习方式,不符合均衡教育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19.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无为而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
B:“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④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无为而治”属于道家的思想,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0.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的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私欲、智慧等,从而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往往滋扰人民的生活。这一思想( )
A.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主张
B.体现其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
C.渗透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D.反映整个旧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题干反映了道家的思想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的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私欲、智慧等,从而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往往滋扰人民的生活。”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这些统治者的有为措施会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他主张“无为而治”,题干渗透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整个旧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道家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有为措施”“祸害的缘由”,结合所学回答。
21.(2016七上·滨州期中)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22.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
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A项符合题意;
B:农民起义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B项不符合题意;
C: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D: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
23.“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诗《咏汉高祖》。下列各项中,与汉高祖刘邦无关的是( )
A.推翻秦朝 B.巨鹿之战 C.楚汉战争 D.建立汉朝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B项符合题意;
C: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汉高祖刘邦的相关事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汉高祖刘邦事迹的准确把握。
24.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释放奴婢,缓和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监管官吏,惩处贪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统治者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帝的治国措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5.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C.王莽施政加剧动荡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是最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不是最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王莽施政是在东汉建立之前,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二、判断题
26.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夏朝建立者是禹,由于夏桀的暴政,夏朝被商朝取代。
(2)夏朝人民创造出我国最早的文字,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3)商朝多次迁都,最著名的是商纣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镐京,后人把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周称为“东周”。
【答案】(1)√
(2)× “夏朝”改为“商朝”
(3)× “商纣”改为“盘庚”
(4)× “镐京”改为“洛邑”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夏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夏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所以题干说法正确。
(2)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出现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夏朝改为商朝。
(3)结合所学可知,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国君,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商纣改为盘庚。
(4)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镐京改为洛邑。
故答案为:
(1)√;(2)× “夏朝”改为“商朝”;(3)× “商纣”改为“盘庚”;(4)× “镐京”改为“洛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相关基础知识。
三、材料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纯一的驷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材料二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他们的意见,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三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并指出造成汉初这种状况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汉初要以农为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和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状况是西汉初年经济调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汉初,经济萧条,为了恢复生产,必须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3)政策: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轻徭薄赋,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积极影响是到文景时期,国力增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纯一的驷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可知,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根据材料二“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他们的意见,提倡以农为本。”可知,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汉初,经济萧条,为了恢复生产,必须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和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罢兵归农”,“释奴为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等。到文景时期,国力增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社会状况:经济凋敝;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原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汉初,经济萧条,为了恢复生产,必须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3)政策: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罢兵归农”,“释奴为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等;积极影响:到文景时期,国力增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8.中国秦汉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图。
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四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1)材料一图一反映了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请说出图二中的秦统一货币的名称。
(2)材料二图表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3)为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以上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和材料四介绍秦汉为实现思想上统一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并分析材料四的影响?
【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或中央集权;郡县制;圆形方孔半两钱。
(2)地方诸侯王实力威胁中央统治;主父偃;推恩令。
(3)刺史制度
(4)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2)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图”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4)根据所学可知,推恩令的实行使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刺史制度严密监控地方官员和豪强,两者都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根据材料三“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可知,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根据材料四“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2)问题:地方诸侯王实力威胁中央统治;人物:主父偃;措施:颁布推恩令。
(3)措施:刺史制度;
(4)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5)措施: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主要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四、分析探究题
29.我校七(1)班同学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1)这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什么朝代?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2)请参照材料一地图将这条路线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3)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4)结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答案】(1)西汉;张骞。
(2)起点A:长安|终点B:欧洲或大秦
(3)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是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如:“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相互了解,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所以A长安;B欧洲或大秦。
(3)根据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本题开放性试题,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作用和今天的“一带一路”的背景、作用,简要说明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等。
故答案为:
(1)朝代:西汉;人物:张骞。
(2)起点A:长安;终点B:欧洲或大秦。
(3)地位: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4)认识:“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我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等。
【点评】本题主要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