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3 17:32:53

文档简介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寒假即将来临,某研学团队想去参观我国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作为导游的你应该带他们到(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蓝田 D.安徽和县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B项正确;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山西丁村只发现了3枚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B项正确;
云南元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陕西蓝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安徽和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下图所示稻谷最有可能出土于(  )
A.陕西半坡遗址 B.北京东胡林遗址
C.山东大汶口遗址 D.浙江河姆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遗址中出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与题干信息符合,D项正确;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最早培育出粟和黍农作物,题干问的是发掘出了稻谷的遗址,排除A项;
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栽培粟和黍,排除B项;
大汶口原始居民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3.相传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伶伦作律,嫘祖缫丝。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下面对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C.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D.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也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C项正确;
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说法错误,排除B项;
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也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传说和史实的定义。
4.“夏传子,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诞生。夏王朝的建立者是(  )
A.鲧 B.禹 C.启 D.桀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早期),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B项正确;
鲧并没有成功治理水患,排除A项;
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为国王,排除C项;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
5.成语“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出自《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该成语描绘的暴君是(  )
A.夏桀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商纣王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故题干反映的是商纣在位时期的奢靡情景,D项正确;
夏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周厉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周幽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夏商周时期被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文明时代”。下列出土的青铜器中,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项正确;
四羊方尊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A项;
利簋都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B项;
三星堆青铜面具都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7.“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A.秦穆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齐桓公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项正确;
秦穆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晋文公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楚庄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战国初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诸侯国越来越少,形成了战国七雄局面。从地理位置看,战国七雄中处于最西端的是(  )
A.齐 B.楚 C.秦 D.燕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齐位于东方,楚位于南方,秦位于西方,燕位于北方,韩、赵、魏位于中间,C项正确;
齐位于东方,排除A项;
楚位于南方,排除B项;
燕位于北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战国七雄的位置是常考题目,可用顺口溜来记忆战国七雄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记住这个顺口溜后,战国七雄的位置就很容易判断了。
9.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持修建者是(  )
A.管仲 B.勾践 C.廉颇 D.李冰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D项正确;
管仲与都江堰修建无关,排除A项;
勾践与都江堰修建无关,排除B项;
廉颇与都江堰修建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李冰修建都江堰。
1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集中体现老子学说思想的书籍是(  )
A.《孙子兵法》 B.《诗经》
C.《孟子》 D.《道德经》
【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反映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主张记载在《道德经》里。故这种古代辩证法的思想来自《道德经》,D项正确;
《孙子兵法》是兵家孙武的著作,排除A项;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排除B项;
《孟子》是儒家经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首《古风》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在(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3世纪 D.公元2世纪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故秦国最后攻灭的诸侯国是齐国。公元前230年是公元前3世纪,A项正确;
公元前2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公元3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公元2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戍边误期,依律当斩 B.秦的暴政
C.自然灾害严重 D.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于秦朝繁重的徭役加上很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这些暴政,最终使得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所以陈胜吴广起义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项正确;
戍边误期,依律当斩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自然灾害严重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
民族矛盾尖锐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1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
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排除A项;
开皇之治发生在隋朝,排除C项;
开元盛世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历史上的治世局面。
14.下图为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共用近2500块玉片,金丝重1100多克。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诸侯王实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史制度的建立 D.盐铁专卖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用1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加起来所有的家产。它的主人是诸侯王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并结合所学,西汉诸侯国王实力强大,A项正确;
“推恩令”的实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刺史制度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盐铁专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5.《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社会稳定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是汉和帝时期,先是“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后“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项正确;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与自然灾害频发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是合作之路。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广州 C.北京 D.长安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D项正确;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不是洛阳,排除A项;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不是广州,排除B项;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不是北京,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
17.某音公众号介绍某一历史人物时显示“针灸、麻沸散、五禽戏”等关键词,他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扁鹊 B.葛洪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篇传记描写的是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C项正确;
扁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葛洪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李时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下图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纸本地图。考古专家推断该地图是汉文帝或者汉景帝时期的地图。由此可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使该图得以保存下来
B.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
C.图上标注道路等说明它清晰精确
D.西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学家断定该地图是汉文帝或汉景帝时期的地图。”可知,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B项正确;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
图上有道路等图形说明了它完整清晰、西汉时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说法错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A项正确;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排除C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区别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时期。在长期分裂中也曾出现过短暂的统一。这个统一时期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周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短暂的统一指的是西晋时期,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A项正确;
东晋时期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
北魏时期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C项;
北周时期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2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苻坚的做法(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完善了儒学体系 D.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实现了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完善了儒学体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内容。
2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 B.耕作技术先进
C.环境优越 D.社会安定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根据题干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最当时促使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稳定,D项正确;
北民南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耕作技术先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环境优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北人南迁的相关知识点。
23.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典故相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涿鹿之战 D.桂陵之战
【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状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B项正确;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与题干这些典故无关,排除A项;
涿鹿之战是炎帝和黄帝的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一带进行的战争,与题干这些典故无关,排除C项;
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题干这些典故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4.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
A.《宣示表》 B.《女史箴图》
C.《兰亭集序》 D.《满江红》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C项正确;
《宣示表》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排除A项;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的画作,排除B项;
《满江红》 是岳飞的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5.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中国朝代更替顺序是关键。春秋____ ____西汉____三国____东晋____,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战国、西晋、南北朝、东汉
B.战国、秦、南北朝、西晋、东汉
C.战国、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D.战国、秦、东汉、南北朝、西晋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战国七雄;西晋的兴衰;南朝的政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政权的更替为: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所以横线上所填写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战国、秦、东汉、西晋、南北朝,C项正确;
秦、战国、西晋、南北朝、东汉对应错误,排除A项;
战国、秦、南北朝、西晋、东汉对应错误,排除B项;
战国、秦、东汉、南北朝、西晋对应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了解古代政权建立的时间,准确把握各朝代的更替顺序是关键。
二、非选择题(26、27题各18分,28题14分,共50分)
26.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形成与社会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材料三:
A B C D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五:
漫画一 漫画二 漫画三
(1)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什么制度?“天下为家”说明夏朝时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国”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立国”的主要对象。
(3)根据材料三所示甲骨文图片,尝试着写出对应的汉字。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内容,谈谈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5)仔细辨识材料五:这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思想主张。
【答案】(1)制度:禅让制;制度:世袭制。
(2)“国”:诸侯国;主要对象:宗亲和功臣。
(3)日、田、人、水
(4)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道家、法家、儒家。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鞅变法;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制度: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和所学夏朝建立的知识可知,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根据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和所学分封制的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主要对象:根据材料“......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或王族)。
(3)A:根据A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A是日字,字形像太阳的形状;B:根据B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B是田字,形状像阡陌纵横或沟浍四通的一块块农田;C:根据C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C是人字,像侧面站立的人之形;D:根据D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D是水字,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
(4)根据材料四“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举地干里,至今治强”和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可以从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角度作答。
(5)漫画一:根据漫画一中关键词“顺应自然”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一反映了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漫画二:根据漫画二中关键词“.......立法严厉明确......”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二反映了法家的思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漫画三:根据漫画三“先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仁爱百姓”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三反映了儒家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甲骨文、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相关史实。
27.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
——(美)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材料三:汉武帝时期,开拓了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自此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材料四: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2)据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据材料二概括“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写出西汉时开拓丝路的人物。西域开通后,西汉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什么机构?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两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答案】(1)措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2)创始人:孔子;表现: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
(3)人物:张骞;机构: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史学成就:司马迁著《史记》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张骞的历史贡献;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2)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后来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表现:根据材料二“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可知表现是:建立了以儒家经典培养未来官吏的教育体系,建立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时期,开拓了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可知,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为开拓丝路作出了巨大贡献。机构:根据所学可知,西域开通后,西汉王朝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证实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根据材料四“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史学成就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列举出任一例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百家争鸣、张骞出使西域、《史记》等知识。
2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魏主(北魏孝文帝)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1)材料一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三国”是哪三国?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内容?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这段材料出自我国古代哪一农书?
【答案】(1)战役:赤壁之战;三国:魏、蜀、吴
(2)改革内容:推行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3)农书:《齐民要术》。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得出此战役是赤壁之战;“三国”:根据所学知识,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俗称为“三国鼎立”。
(2)根据题干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说汉话;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题干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1 / 1四川省达州市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寒假即将来临,某研学团队想去参观我国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作为导游的你应该带他们到(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蓝田 D.安徽和县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下图所示稻谷最有可能出土于(  )
A.陕西半坡遗址 B.北京东胡林遗址
C.山东大汶口遗址 D.浙江河姆渡遗址
3.相传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伶伦作律,嫘祖缫丝。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下面对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C.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D.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也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4.“夏传子,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诞生。夏王朝的建立者是(  )
A.鲧 B.禹 C.启 D.桀
5.成语“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出自《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该成语描绘的暴君是(  )
A.夏桀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商纣王
6.夏商周时期被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文明时代”。下列出土的青铜器中,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
7.“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A.秦穆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8.战国初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诸侯国越来越少,形成了战国七雄局面。从地理位置看,战国七雄中处于最西端的是(  )
A.齐 B.楚 C.秦 D.燕
9.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持修建者是(  )
A.管仲 B.勾践 C.廉颇 D.李冰
1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集中体现老子学说思想的书籍是(  )
A.《孙子兵法》 B.《诗经》
C.《孟子》 D.《道德经》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首《古风》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在(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3世纪 D.公元2世纪
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戍边误期,依律当斩 B.秦的暴政
C.自然灾害严重 D.民族矛盾尖锐
1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14.下图为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共用近2500块玉片,金丝重1100多克。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诸侯王实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史制度的建立 D.盐铁专卖
15.《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社会稳定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自然灾害频繁
16.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是合作之路。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广州 C.北京 D.长安
17.某音公众号介绍某一历史人物时显示“针灸、麻沸散、五禽戏”等关键词,他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扁鹊 B.葛洪 C.华佗 D.李时珍
18.下图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纸本地图。考古专家推断该地图是汉文帝或者汉景帝时期的地图。由此可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使该图得以保存下来
B.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
C.图上标注道路等说明它清晰精确
D.西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1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时期。在长期分裂中也曾出现过短暂的统一。这个统一时期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周
2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苻坚的做法(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完善了儒学体系 D.促进了民族融合
2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 B.耕作技术先进
C.环境优越 D.社会安定
23.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典故相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涿鹿之战 D.桂陵之战
24.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
A.《宣示表》 B.《女史箴图》
C.《兰亭集序》 D.《满江红》
25.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中国朝代更替顺序是关键。春秋____ ____西汉____三国____东晋____,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战国、西晋、南北朝、东汉
B.战国、秦、南北朝、西晋、东汉
C.战国、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D.战国、秦、东汉、南北朝、西晋
二、非选择题(26、27题各18分,28题14分,共50分)
26.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形成与社会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材料三:
A B C D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五:
漫画一 漫画二 漫画三
(1)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什么制度?“天下为家”说明夏朝时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国”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立国”的主要对象。
(3)根据材料三所示甲骨文图片,尝试着写出对应的汉字。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内容,谈谈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5)仔细辨识材料五:这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思想主张。
27.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
——(美)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材料三:汉武帝时期,开拓了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自此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材料四: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2)据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据材料二概括“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写出西汉时开拓丝路的人物。西域开通后,西汉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什么机构?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两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2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魏主(北魏孝文帝)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1)材料一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三国”是哪三国?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内容?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这段材料出自我国古代哪一农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B项正确;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山西丁村只发现了3枚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B项正确;
云南元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陕西蓝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安徽和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遗址中出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与题干信息符合,D项正确;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最早培育出粟和黍农作物,题干问的是发掘出了稻谷的遗址,排除A项;
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栽培粟和黍,排除B项;
大汶口原始居民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C项正确;
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说法错误,排除B项;
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也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传说和史实的定义。
4.【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早期),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B项正确;
鲧并没有成功治理水患,排除A项;
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为国王,排除C项;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
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故题干反映的是商纣在位时期的奢靡情景,D项正确;
夏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周厉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周幽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项正确;
四羊方尊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A项;
利簋都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B项;
三星堆青铜面具都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7.【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齐桓公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项正确;
秦穆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晋文公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楚庄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齐位于东方,楚位于南方,秦位于西方,燕位于北方,韩、赵、魏位于中间,C项正确;
齐位于东方,排除A项;
楚位于南方,排除B项;
燕位于北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战国七雄的位置是常考题目,可用顺口溜来记忆战国七雄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记住这个顺口溜后,战国七雄的位置就很容易判断了。
9.【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D项正确;
管仲与都江堰修建无关,排除A项;
勾践与都江堰修建无关,排除B项;
廉颇与都江堰修建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李冰修建都江堰。
10.【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反映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主张记载在《道德经》里。故这种古代辩证法的思想来自《道德经》,D项正确;
《孙子兵法》是兵家孙武的著作,排除A项;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排除B项;
《孟子》是儒家经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故秦国最后攻灭的诸侯国是齐国。公元前230年是公元前3世纪,A项正确;
公元前2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公元3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公元2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于秦朝繁重的徭役加上很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这些暴政,最终使得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所以陈胜吴广起义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项正确;
戍边误期,依律当斩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自然灾害严重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
民族矛盾尖锐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
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排除A项;
开皇之治发生在隋朝,排除C项;
开元盛世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历史上的治世局面。
14.【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用1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加起来所有的家产。它的主人是诸侯王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并结合所学,西汉诸侯国王实力强大,A项正确;
“推恩令”的实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刺史制度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盐铁专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是汉和帝时期,先是“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后“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项正确;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与自然灾害频发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D项正确;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不是洛阳,排除A项;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不是广州,排除B项;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不是北京,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
17.【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篇传记描写的是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C项正确;
扁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葛洪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李时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学家断定该地图是汉文帝或汉景帝时期的地图。”可知,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B项正确;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
图上有道路等图形说明了它完整清晰、西汉时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说法错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A项正确;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排除C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区别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
20.【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短暂的统一指的是西晋时期,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A项正确;
东晋时期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
北魏时期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C项;
北周时期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21.【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实现了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完善了儒学体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内容。
22.【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根据题干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最当时促使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稳定,D项正确;
北民南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耕作技术先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环境优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北人南迁的相关知识点。
23.【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状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B项正确;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与题干这些典故无关,排除A项;
涿鹿之战是炎帝和黄帝的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一带进行的战争,与题干这些典故无关,排除C项;
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题干这些典故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4.【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C项正确;
《宣示表》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排除A项;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的画作,排除B项;
《满江红》 是岳飞的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5.【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战国七雄;西晋的兴衰;南朝的政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政权的更替为: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所以横线上所填写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战国、秦、东汉、西晋、南北朝,C项正确;
秦、战国、西晋、南北朝、东汉对应错误,排除A项;
战国、秦、南北朝、西晋、东汉对应错误,排除B项;
战国、秦、东汉、南北朝、西晋对应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了解古代政权建立的时间,准确把握各朝代的更替顺序是关键。
26.【答案】(1)制度:禅让制;制度:世袭制。
(2)“国”:诸侯国;主要对象:宗亲和功臣。
(3)日、田、人、水
(4)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道家、法家、儒家。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鞅变法;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制度: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和所学夏朝建立的知识可知,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根据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和所学分封制的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主要对象:根据材料“......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或王族)。
(3)A:根据A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A是日字,字形像太阳的形状;B:根据B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B是田字,形状像阡陌纵横或沟浍四通的一块块农田;C:根据C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C是人字,像侧面站立的人之形;D:根据D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D是水字,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
(4)根据材料四“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举地干里,至今治强”和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可以从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角度作答。
(5)漫画一:根据漫画一中关键词“顺应自然”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一反映了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漫画二:根据漫画二中关键词“.......立法严厉明确......”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二反映了法家的思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漫画三:根据漫画三“先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仁爱百姓”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三反映了儒家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甲骨文、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相关史实。
27.【答案】(1)措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2)创始人:孔子;表现: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
(3)人物:张骞;机构: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史学成就:司马迁著《史记》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张骞的历史贡献;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2)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后来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表现:根据材料二“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可知表现是:建立了以儒家经典培养未来官吏的教育体系,建立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时期,开拓了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可知,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为开拓丝路作出了巨大贡献。机构:根据所学可知,西域开通后,西汉王朝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证实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根据材料四“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史学成就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列举出任一例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百家争鸣、张骞出使西域、《史记》等知识。
28.【答案】(1)战役:赤壁之战;三国:魏、蜀、吴
(2)改革内容:推行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3)农书:《齐民要术》。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得出此战役是赤壁之战;“三国”:根据所学知识,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俗称为“三国鼎立”。
(2)根据题干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说汉话;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题干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