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造址。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B项正确;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
北京人不会种植水稻,排除C项;
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2022·金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文明程度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和农作物完全不同,這是由于两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潮湿多雨,适合水稻生长,居住干栏式房屋能干燥通风;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干燥少雨,适合粟的生长,居住半地穴房屋冬季保暖性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生活习惯,不符合题意;
C.生产工具,不符合题意;
D.文明程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看出两地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差异的原因回答。
3.(2022七上·永善月考)古书记载,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兴起 B.成熟文字诞生
C.国家已经产生 D.青铜文明兴盛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C项正确;
官职、监狱、刑法属于政治角度,A项属于经济角度,排除A项;
商朝时期才出现了成熟的文字,排除B项;
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兴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国家的产生相关史实。
4.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放大版”云雷纹、跪坐人像上的尊等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中原文明尊鲁的兽头趴在肩上,而三星堆的则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差异。下列选项中,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各具特色
C.三星堆遗址是巴蜀古国文明的珍宝
D.巴蜀文明隶属于中原文明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放大版云雷纹、跪坐人像上的尊等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中原文明尊鲁的兽头趴在肩上,而三星堆的则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差异”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物,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B项正确;
题干材料比较了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的差异,不能说明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排除A项;
题干材料比较了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的差异,不能说明三星堆遗址是巴蜀古国文明的珍宝。排除C项;
题干材料比较了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的差异,不能说明巴蜀文明隶属于中原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1·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广东)《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体现了地图地形对军事战争的作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了地理知识与战争的关系,没有涉及与水利的关系,故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了地理知识与战争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繁,所以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的需要,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材料信息并没有强调与哪家学派关系,故排除C;
D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知识与私学发展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争霸兼并,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等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7.《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随之而来的是文帝和景帝之治,两帝的性格和成就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国作者的景仰。他们由于井然有序地治国和治民而受到赞誉。”下列让他们受到“赞誉”的做法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延续休养生息政策
C.统一铸造五铢钱 D.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
统一度量衡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统一铸造五铢钱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8.(2023·广东)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地方郡县官员的职责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由材料信息可知,题干主要是强调秦朝对地方的管理,并没有体现南方的开发信息,没有体现社会矛盾关系,没有反映中央机构的完善等信息,故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度与地方治理,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准确把握材料关键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
9.下图是中国象棋的棋盘,与棋盘上的“楚河汉界”相关联的人物为争夺帝位而展开争战,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 )
A.牧野之战 B.楚汉之争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B项正确;
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阪泉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巨鹿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楚汉之争的时间、实质和影响。
10.(2022·泸县)《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朝初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五六十年间,百姓生活稳定,这就是说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不符合题意;
C.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不符合题意;
D. 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这是文言文,只有读懂其含义,才能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1.右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图片中分别是秦朝的半两钱和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正确;
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
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C项;
秦汉时期主要发展农业,适应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说法不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的货币相关知识。
12.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下列对此图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成为东汉后期衰落的重要原因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形成“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东汉后期的政治现象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项;
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
形成“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是东汉初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东汉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东汉重要史实的识记和理解。
13.诗词之美在于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所承载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下列诗句分别描绘历史上的相关史实,其中描写丝绸之路相关的是( )
A.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
B.百死千生坚如铁,佛经万卷返长安
C.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D.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选项“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可知涉及的是丝绸之路,它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A项正确;
根据选项“百死千生坚如铁,佛经万卷返长安”可知反映的是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排除B项;
根据选项“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可知反映的是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排除C项;
根据选项“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可知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以及意义。
14.(2022·聊城)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全国文字的统一 B.纸的发明与改进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雕版印刷的成熟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西汉前期,我国就有了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两汉时期,纸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文明的保存和传播,体现了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A项全国文字的统一是在秦朝,不符合题意;
B项纸的发明与改进能反映题干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C项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隋朝,不符合题意;
D项雕版印刷的成熟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纸的发明与改进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并识记纸的发明与改进的相关史实。
15.(2022·惠城二模)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这说明( )
A.文字史料都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B.多种考证可完全还原历史事实
C.史料真伪应通过考古发现证明 D.考古发现有助于了解历史真相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据“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最终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可知,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D符合题意;
选项A说法太绝对,A不符合题意;
选项B说法太片面,B不符合题意;
选项C虽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古发现的价值,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6.(2022·广东)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反映了苻坚接受儒家思想的行为,这缩小了与汉族的区别,有利于民族交融。AC两项理解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官员选拔制度,也不能完善儒家思想体系,不符合题意;
B项体现“无为而治”理解错误,无为而治是首家思想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D项有利于民族交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苻坚的事迹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掌握苻坚的事迹和影响。
17.(2022·青岛)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夏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B符合题意;
夏商周时期位于两汉之前,排除A;
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隋唐之后,排除C;
明清位于隋唐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18.(2022·济南)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答案】D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皇帝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个世纪为100年。一个世纪的末期通常指后20年。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故494年属于5世纪末。D符合题意;
选项ABC表述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公元纪年与年代的换算方法,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
1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大禹疏导治水除水患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C.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D.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而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发生在北魏,D项正确;
大禹疏导治水除水患《史记》都会记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史记》都会记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史记》都会记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和《史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1·北京)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D符合题意;
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排除;
汉武帝在位54年,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即可解答该类试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是考查的重点,需要详细掌握。
21.(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天文学与数学领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是北魏农学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队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主要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主要知识考点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答题关键是掌握祖冲之的相关史实。
22.北朝时期,修建石窟成为当时风尚,这被视作是培修“功德”的行为,著名的石窟有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石窟的凿建源自( )
A.佛教 B.道教 C.儒家 D.君主专制
【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北朝时期,修建石窟成为当时风尚,这被视作是培修‘功德’的行为……”并结合所学,为了宣传佛教,北朝时期的统治阶级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A项正确;
石窟艺术与佛教有关,道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石窟艺术与佛教有关,儒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石窟艺术与佛教有关,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佛教的发展与石窟艺术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法家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家、道家、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强调遵循自然法则
C.明确社会尊卑等级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因而逐渐取得与儒家、道家、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D项正确;
“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说法绝对,排除A项;
“强调遵循自然法则”是道家的庄子,排除B项;
“明确社会尊卑等级”是儒家的主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4.(2023七下·高州月考)“刘邦即位后,秦代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得到了重大改善,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实行横征暴敛 B.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倡导“以德化民” D.注重扩大土地面积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休养生息,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缓和了社会矛盾。
A项实行横征暴敛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推行轻徭薄赋政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D两项与题文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高祖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汉初年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25.(2019·青岛)“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属于变革的表现,排除。
都江堰修建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B选项排除。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们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材料三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四 汉武帝统治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五 开凿于初唐(唐618—907年)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自莫高窟第323窟故事
材料六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该制度中,皇权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四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
(4)材料五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5)根据材料六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特点: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作用:巩固统一。
(2)措施:“推恩令”;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政策:盐铁专卖;作用: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目的:寻访金人的来历。
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5)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可知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该制度中,皇权的特点是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2)根据图一可知是统一货币,根据图二可知是统一文字。
共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文字共同作用是巩固了统一。
(3)根据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可知是指推恩令。
作用:根据材料三“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可知作用是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根据材料四“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盐铁官营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的实行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5)根据材料五“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可知目的是寻访金人的来历。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6)根据材料六“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可知评价为: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点评】本题以秦汉时期巩固统治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题干分析能力。
27.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中国全史》
材料二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
材料三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剑桥中国史》
材料四 东晋政府在境内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各地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经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据材料一、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与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什么?
(3)据材料四,归纳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两点即可)。
(4)上述材料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注重农业生产,要求官吏重视农桑。
(2)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3)南方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或给南迁人民免除赋役也可);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
(4)保持社会稳定;重视发展经济;引进先进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材料二“……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以农为本。
(2)根据材料三“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与政府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关。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3)据材料“东晋政府在境内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可得出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据材料“江南各地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经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可得出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是保持社会稳定;重视发展经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小篆。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汉字输入法在记录语言时远比英文输入法要快。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汉字还会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华觉明《中国三十大发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殷商时期出现的文字。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主题观点,并根据以上材料和除材料外的一则史实加以论述。(10分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文字:甲骨文
(2)示例1: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随着书写材料的改进,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示例2: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结论:因此,传承与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多彩,我们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参考观点: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甲骨文;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的记载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根据材料信息可提炼观点: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随着书写材料的改进,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文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1 / 1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造址。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2.(2022·金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文明程度
3.(2022七上·永善月考)古书记载,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兴起 B.成熟文字诞生
C.国家已经产生 D.青铜文明兴盛
4.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放大版”云雷纹、跪坐人像上的尊等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中原文明尊鲁的兽头趴在肩上,而三星堆的则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差异。下列选项中,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各具特色
C.三星堆遗址是巴蜀古国文明的珍宝
D.巴蜀文明隶属于中原文明
5.(2021·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6.(2023·广东)《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7.《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随之而来的是文帝和景帝之治,两帝的性格和成就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国作者的景仰。他们由于井然有序地治国和治民而受到赞誉。”下列让他们受到“赞誉”的做法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延续休养生息政策
C.统一铸造五铢钱 D.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8.(2023·广东)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9.下图是中国象棋的棋盘,与棋盘上的“楚河汉界”相关联的人物为争夺帝位而展开争战,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 )
A.牧野之战 B.楚汉之争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10.(2022·泸县)《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11.右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12.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下列对此图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成为东汉后期衰落的重要原因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形成“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13.诗词之美在于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所承载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下列诗句分别描绘历史上的相关史实,其中描写丝绸之路相关的是( )
A.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
B.百死千生坚如铁,佛经万卷返长安
C.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D.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4.(2022·聊城)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全国文字的统一 B.纸的发明与改进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雕版印刷的成熟
15.(2022·惠城二模)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这说明( )
A.文字史料都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B.多种考证可完全还原历史事实
C.史料真伪应通过考古发现证明 D.考古发现有助于了解历史真相
16.(2022·广东)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17.(2022·青岛)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夏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8.(2022·济南)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1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大禹疏导治水除水患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C.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D.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20.(2021·北京)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1.(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22.北朝时期,修建石窟成为当时风尚,这被视作是培修“功德”的行为,著名的石窟有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石窟的凿建源自( )
A.佛教 B.道教 C.儒家 D.君主专制
23.法家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家、道家、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强调遵循自然法则
C.明确社会尊卑等级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4.(2023七下·高州月考)“刘邦即位后,秦代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得到了重大改善,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实行横征暴敛 B.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倡导“以德化民” D.注重扩大土地面积
25.(2019·青岛)“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们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材料三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四 汉武帝统治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五 开凿于初唐(唐618—907年)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自莫高窟第323窟故事
材料六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该制度中,皇权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四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
(4)材料五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5)根据材料六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7.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中国全史》
材料二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
材料三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剑桥中国史》
材料四 东晋政府在境内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各地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经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据材料一、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与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什么?
(3)据材料四,归纳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两点即可)。
(4)上述材料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小篆。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汉字输入法在记录语言时远比英文输入法要快。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汉字还会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华觉明《中国三十大发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殷商时期出现的文字。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主题观点,并根据以上材料和除材料外的一则史实加以论述。(10分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B项正确;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
北京人不会种植水稻,排除C项;
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和农作物完全不同,這是由于两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潮湿多雨,适合水稻生长,居住干栏式房屋能干燥通风;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干燥少雨,适合粟的生长,居住半地穴房屋冬季保暖性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生活习惯,不符合题意;
C.生产工具,不符合题意;
D.文明程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看出两地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差异的原因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C项正确;
官职、监狱、刑法属于政治角度,A项属于经济角度,排除A项;
商朝时期才出现了成熟的文字,排除B项;
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兴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国家的产生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放大版云雷纹、跪坐人像上的尊等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中原文明尊鲁的兽头趴在肩上,而三星堆的则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差异”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物,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B项正确;
题干材料比较了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的差异,不能说明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排除A项;
题干材料比较了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的差异,不能说明三星堆遗址是巴蜀古国文明的珍宝。排除C项;
题干材料比较了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的差异,不能说明巴蜀文明隶属于中原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体现了地图地形对军事战争的作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了地理知识与战争的关系,没有涉及与水利的关系,故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了地理知识与战争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繁,所以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的需要,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材料信息并没有强调与哪家学派关系,故排除C;
D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知识与私学发展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争霸兼并,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等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7.【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
统一度量衡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统一铸造五铢钱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地方郡县官员的职责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由材料信息可知,题干主要是强调秦朝对地方的管理,并没有体现南方的开发信息,没有体现社会矛盾关系,没有反映中央机构的完善等信息,故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度与地方治理,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准确把握材料关键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
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B项正确;
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阪泉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巨鹿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楚汉之争的时间、实质和影响。
10.【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朝初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五六十年间,百姓生活稳定,这就是说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不符合题意;
C.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不符合题意;
D. 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这是文言文,只有读懂其含义,才能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图片中分别是秦朝的半两钱和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正确;
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
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C项;
秦汉时期主要发展农业,适应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说法不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的货币相关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东汉后期的政治现象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项;
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
形成“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是东汉初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东汉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东汉重要史实的识记和理解。
13.【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选项“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可知涉及的是丝绸之路,它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A项正确;
根据选项“百死千生坚如铁,佛经万卷返长安”可知反映的是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排除B项;
根据选项“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可知反映的是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排除C项;
根据选项“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可知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以及意义。
14.【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西汉前期,我国就有了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两汉时期,纸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文明的保存和传播,体现了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A项全国文字的统一是在秦朝,不符合题意;
B项纸的发明与改进能反映题干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C项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隋朝,不符合题意;
D项雕版印刷的成熟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纸的发明与改进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并识记纸的发明与改进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据“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最终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可知,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D符合题意;
选项A说法太绝对,A不符合题意;
选项B说法太片面,B不符合题意;
选项C虽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古发现的价值,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6.【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反映了苻坚接受儒家思想的行为,这缩小了与汉族的区别,有利于民族交融。AC两项理解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官员选拔制度,也不能完善儒家思想体系,不符合题意;
B项体现“无为而治”理解错误,无为而治是首家思想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D项有利于民族交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苻坚的事迹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掌握苻坚的事迹和影响。
1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B符合题意;
夏商周时期位于两汉之前,排除A;
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隋唐之后,排除C;
明清位于隋唐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18.【答案】D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皇帝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个世纪为100年。一个世纪的末期通常指后20年。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故494年属于5世纪末。D符合题意;
选项ABC表述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公元纪年与年代的换算方法,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
19.【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而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发生在北魏,D项正确;
大禹疏导治水除水患《史记》都会记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史记》都会记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史记》都会记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和《史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D符合题意;
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排除;
汉武帝在位54年,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即可解答该类试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是考查的重点,需要详细掌握。
21.【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天文学与数学领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是北魏农学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队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主要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主要知识考点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答题关键是掌握祖冲之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北朝时期,修建石窟成为当时风尚,这被视作是培修‘功德’的行为……”并结合所学,为了宣传佛教,北朝时期的统治阶级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A项正确;
石窟艺术与佛教有关,道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石窟艺术与佛教有关,儒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石窟艺术与佛教有关,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佛教的发展与石窟艺术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因而逐渐取得与儒家、道家、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D项正确;
“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说法绝对,排除A项;
“强调遵循自然法则”是道家的庄子,排除B项;
“明确社会尊卑等级”是儒家的主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4.【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休养生息,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缓和了社会矛盾。
A项实行横征暴敛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推行轻徭薄赋政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D两项与题文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高祖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汉初年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25.【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属于变革的表现,排除。
都江堰修建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B选项排除。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6.【答案】(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特点: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作用:巩固统一。
(2)措施:“推恩令”;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政策:盐铁专卖;作用: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目的:寻访金人的来历。
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5)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可知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该制度中,皇权的特点是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2)根据图一可知是统一货币,根据图二可知是统一文字。
共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文字共同作用是巩固了统一。
(3)根据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可知是指推恩令。
作用:根据材料三“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可知作用是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根据材料四“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盐铁官营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的实行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5)根据材料五“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可知目的是寻访金人的来历。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6)根据材料六“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可知评价为: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点评】本题以秦汉时期巩固统治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题干分析能力。
27.【答案】(1)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注重农业生产,要求官吏重视农桑。
(2)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3)南方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或给南迁人民免除赋役也可);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
(4)保持社会稳定;重视发展经济;引进先进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材料二“……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以农为本。
(2)根据材料三“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与政府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关。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3)据材料“东晋政府在境内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可得出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据材料“江南各地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经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可得出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是保持社会稳定;重视发展经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
28.【答案】(1)文字:甲骨文
(2)示例1: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随着书写材料的改进,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示例2: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结论:因此,传承与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多彩,我们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参考观点: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甲骨文;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的记载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根据材料信息可提炼观点: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文字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随着书写材料的改进,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文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