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理清文章思路
2.能概括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3.能评价母亲对儿子的爱及“我”对母亲的怀念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1.作者介绍:
史铁生21岁时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痰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
2.写作背景: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祇室、斋宫、神库等。它的面积不大,占地37.4公顷,仅为天坛的1/8左右。乍一看去,似乎给人以矮小、简单之感。但是,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表象下面,却隐含着象征、对比、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
3.文化常识——地坛:
字词正音
坍圮( ) 熨帖( ) 宿命( )
亘古不变( ) 隽永( ) 倔强( )
嘈杂( ) 假期( ) 玉砌雕栏( )
独处( ) 捋着( ) 焦灼( )
荒芜( ) 剥蚀( ) 颓墙( )
恪守( ) 教诲( ) 猝然( )
cù
wú
zhuó
lǚ
chǔ
qì
jià
cáo
jué
juàn
gèn
sù
yù
tān p
huì
kè
tuí
bō
自由朗读课文,分别给文中的两个部分划分结构并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1-2段
3-5段
6-7段
我与地坛的缘分。
“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
“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
第1段
2-3段
4-9段
第10段
过渡段。
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
结束回忆。
1. “我”与“地坛”间有着怎样的相似性?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地坛
“我”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2.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
段 景物 特点 “我”的感悟
第 3 段
第 5 段
第 7 段
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竞相生长
荒芜但并不衰败(生机)
园子虽然荒芜,但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落日余晖、雨燕高歌、苍黑的古柏、孩子的脚印、清纯的青草泥土的气味、秋风里的落叶
充满生命的激情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3.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4.为什么地坛对于作者来说那么重要?
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作者。这便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调:人应当怎样来看待生命的苦难。
5.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哪个问题是核心问题?
关于死的事
为什么要出生
怎样活
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出生)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第三个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的母亲。
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
1.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是什么?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送我上地坛
无言目送
在家担忧我
坐卧难安
到地坛找我
悄悄缓缓
2.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
3.请分析《我与地坛》中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
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脾气坏到极点,发疯离开家,中魔似的什么话也不说。母亲焦灼、茫然寻找我时,我决意不喊她。
开始理解母亲,想回报母亲,希望母亲还活着,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了,就招她回去。感到安慰。
“我”已经理解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此时“我”已经懂得了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4.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1)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2)倔强坚韧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
(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
(4)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的,一个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亲真挚的爱。这句话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坚忍的意志,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5.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6.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恳的告诫。
7.节选部分中,前后两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所选部分涉及两个话题,一个话题是“我”在突遭双腿瘫痪的不幸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重点写地坛对“我”的启迪;另一个话题是“我”悔恨在母亲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与激励。
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关于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我与地坛(节选)
“我”与地坛
(明线:人与景)
“我”与母亲
(暗线:人与人)
地坛
“我”
荒芜
生机
残疾自伤
走出阴影
母爱
“我”
理解
希望
追忆怀念
感悟认识
思考追寻
感悟解答
人生的意义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