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第16课 登泰山记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 鉴赏作者写景叙事的方法,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3.品鉴本文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辑成《古文辞类纂》7卷。
1.作者介绍: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2.写作背景:
3.文化常识
古代很多事物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山水亦常用。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用于“水”则水的南面为“阴”,北边为“阳”,与"山”的阴阳称法正好相反。
(1)阴与阳
戊申,干支纪日;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人纪日除干支外,还用一些专有名词,除“晦”外,有“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朔”,农历每月初一日,如“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史记·秦始皇本纪》)。
(2)戊申晦
(3)五鼓
五更。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一次隔两个小时。即一更是19-21时,二更是21-23时,三更是23-1时,四更是1-3时,五更是3-5时。
(4)泰山
泰山,亦称岱山、岱宗,为我国五岳之一,称为东岳。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5)“天门”“三谷”
泰山有一天门、二天门及三天门。二天门又叫中天门,三天门又叫南天门。
三谷,即《泰山志》所记的泰山三溪:东溪、中溪、西溪。
听朗诵音频,再自由朗读,疏通文章大意。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jǐ)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yǐng )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了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头砌成的石级,一共有七千多级。
在
石阶
冒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山海经》)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又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
顺着
路不到一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门槛
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样,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好像是一条带子一样。
助词
几乎
背
照
城市
停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 chū 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óu)。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积雪扑打着脸。日观亭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五更
逐渐
弥漫
古代的一种博戏,此指樗蒱用的掷具
同“彩”
天边
东面的海
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久远古老的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东岳大帝庙
模糊或缺失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山上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山上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之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同“圆”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落大意
交 待 泰 山 位 置
①
记 述 登 山 过 程
②
描 绘 日 出 美 景
③
返 记 人 文 景 观
④
补 写 自 然 景 观
⑤
京师
泰安
南麓
中谷
中岭(天门)
西谷
山巅
乘、历、穿、越
由
循
越
复循
遂至
2.从文章中找出作者游玩的踪迹。
登山经过
先写:
再写:
山麓
山顶
路程:
四十五里
(远)
石级:
七千有余
(高)
路线:
中谷—西谷—山巅
(险)
最后顶景
苍山负雪
晚日照城郭
半山居雾若带
(壮阔)
(雄浑)
(高峻)
京师
泰安
上
远
2.作者登山的经过是怎样的?
下
近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姚鼐介绍汶水、济水分流于南北,古长城横贯于东西的泰山地势,最后缀上一笔:"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是作者登临泰山的目的地,也是这幅泰山地势图的点睛之笔。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
泰山地势图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
雪后登山图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段描述中有速度的变化、色彩的变幻、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
泰山日出图
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两个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二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三少、三无,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泰山景物图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风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2.读下列句子,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晶莹光亮,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充满温柔飘逸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朗读课文第三段,回答作者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突出了日出时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日出前
日正出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而皆若偻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比喻、拟人手法: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
“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
“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4.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人 文 景 观
建筑:岱祠、
碧霞元君祠
古迹:道中石刻
展 现 泰 山 古 老 的 风 貌
5.和同桌探讨一下第五段怎样描写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试从句式的角度出发。
作者使用了多种句式,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整散句结合,紧扣时令特点,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他山脉的特征,突出了泰山峻峭、苍劲、寒冷的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登泰山记
一、地理形势(总写)
面:汶水、济水的分流
线:两水分界线——古长城
点:泰山最高峰——日观峰
二、登山经过
京师
泰安(浏览时间、节令)
登山经过(山麓 山顶 )
山顶所见(远 近 上 下)
三、泰山日出
等日出(近景)
稍见(远望)
须臾
日上
回视——日出后的景象
日出前的环境、气势
日出时的情态、景致
四、人文景观
五、自然景观
历史悠久,高峻雄浑
全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记述了冬日登泰山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