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能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3.能理解作者关于人生思考,评价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作者介绍: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写作背景: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等特点。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文化常识——散文:
字词正音
①落蕊( ) ②细腻( ) ③柘树( )
④椽子( ) ⑤混沌( ) ⑥潜意识( )
⑦平仄( ) ⑧歧韵( ) ⑨橄榄( )
⑩颓废( ) 散文钞( ) 萧索( )
普陀山( ) 鲈鱼( ) 房檩( )
譬如( ) 槐树( ) 驯鸽( )
ruǐ
dùn
chuán
gǎn lǎn
qí
zhè
qián
zhè
nì
tuí
tuó
pì
huái
lú
chāo
lǐn
xiāo
xùn
朗诵课文,想象散文描绘的画面,初步感知散文表达的情感和全文营造的氛围。
1.“故都的秋”作为本篇的题目便饱含深意,“故都”指的是作者的老家浙江富阳吗?“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
故都——北平,蕴含着对北平深切的眷恋
“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北平的秋,有香山的灼烈红枫、有故宫的簇簇银杏、有天安门的落日余晖,作者笔下又出现了怎样的秋景?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晨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秋蝉蝉鸣图
秋雨话凉图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秋枣胜果图
作者描绘的都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情景,既不稀奇,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特有的生活场景,作者笔下的景物皆着冷色调,愈加凸显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全篇给人以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
1.明明是描写“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写到“南国”的秋,找出课文中对南国的秋的描写,南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并谈谈这样布局谋篇的好处。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清、静、悲凉
北国
南国
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故都的秋”表达着怎样的深情?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3.本文在语言上颇见功底,谈谈下面的句子美在哪,有什么作用。
(1)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作者用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先用两个单音节词,又以一个双音节词结尾,语势舒缓,为文章整体抒情氛围奠定基础。
本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这些描写性的名词词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图画,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遐想。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3)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特别的“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本文怎样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从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文人墨客都是把秋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
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到地上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的秋草等带有衰败意味的景物。这些正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分写
记叙
五幅秋景图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总写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静、悲凉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用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弃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写百姓庭院和街道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