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1.了解访谈的概念及特点,掌握访谈法的方法、技巧等
2.了解“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志”的撰写方法
1.概念:访谈是一种交谈活动,以口头形式,围绕特定目的,根据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问题。
访谈
2.特点:
(1)针对性。例如,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件做的专访。
(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进行高度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求大求全。
(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3.访谈的一般流程:
(1)访谈前要尽量做好准备工作,对访谈的主题及它所包含、涉及的问题作尽可能充分的思考,以备向调查对象提出所要了解的问题。
(2)事先通知调查对象,约定约谈的时间和地点。
(3)尽可能多地了解调查对象的身份、生活背景及其与所调查问题的关系等情况,以使访谈时发问得体。
(4)一般来说要提前到场,在约定的地点等候调查对象;如果去调查对象的家庭或者工作地点则要准时。
(5)从调查对象手中操办的,关心的事情谈起,逐渐引入正题,以与调查对象建立起良好关系。
(6)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调查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7)控制话题,避免谈话离题太远。在对方谈话离题时,要善意地、巧妙地扭转他的话题。
(8)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始终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尊敬调查对象。注意使用合适的谈话方式,包括姿势、语气、表情,使对方觉得调查员是在认真听他讲话。
(9)对重要问题可以用不同方式重复提问,重复对方关于此问题的回答,看其是否肯定此说法。
(10)调查员应对所问问题持中立态度,不能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不能作引导性提问。
(11)经调查对象同意后进行记录。
4.访谈的提问技巧:
(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6)延伸:对谈话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7)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
(8)结尾:告知访谈对象访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真诚地感谢访谈对象的配合。
访谈技法——“三要六不要”
三要:
1. 主导场面,善于引导;
2. 语速控制好;
3. 谁来执笔说清楚。
六不要:
1.不要过于主动;
2.不要啰嗦;
3.自己不要帮忙下结论;
4.不要一开始过高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
5.介绍自己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
6.多余的客套话不要说。
4.访谈的基本结构: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
1.概念:志,是记录的意思。“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所谓风物志,是指对家乡风光景物、风俗产物的介绍。
风物志
2.撰写对象选取的基本原则:应该先取反映本地历史,体现本地风土民情,对本地文化生活有重要影响的自然景物、建筑、物产、风俗等。
3.写作对象选取定向:
(1)小组讨论,本地有哪些适合写入“家乡风物志”的风物。
(2)确定具体写作对象,并明确选取理由。
(3)初步确定所写的主要话题。
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活动内容:
家乡的人物、多样的景致和独特的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和情感,我们去寻访和探究,发掘其内在的价值。
活动要点:
开展访谈活动,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根据访谈记录,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
活动目的:
选取家乡最具特色的的人物、多样的景致和独特的习俗进行访谈,记录人和物,发掘其内在的价值。
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
活动步骤:
1.做好访谈前的各项准备。
(1)确定访谈各小组成员。
(2)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思考有关家乡的节日习俗、民族(地方)服饰、特色饮食、历史建筑、民间工艺等有哪些,哪些需要保护。
(3)各小组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被采访对象。
(4)自制表格或任务清单。
(5)准备必要的工具,笔记本、笔、手机(录音和拍照)。
2.拟定访谈提纲。
包括:访谈主题、访谈目的、访谈对象、访谈问题。
3.接近访谈对象
首先对访谈对象的称呼要准确,体现尊重的原则;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身份,或找被访谈者的领导或其他人做引荐。要求访问者要热情有礼貌,不失约,要有必要的寒暄、真挚的感谢。简单介绍访谈的相关事宜,并设法营造友好氛围。
4.进行访谈
要把握住方向及主体,能避免的题外话尽量避免。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随时记录。如果事先向被访问者说明,则名正言顺,用录音或摄像当面记录;如果没有事先说明,则应事后抓紧时间追记。
5.访谈结束
要用直接或者比较委婉的语气表示访谈将要结束,最重要的是要表示感谢,并为后续的联系做好交代。
6.各小组根据访谈记录,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4.人物(风物)志的拟写要素:
写作事由
风物渊源
特色风貌
文化价值
风物志
志
人物志
人物的生平
主要的事迹
重要贡献
社会影响
对象 性别 年龄
访谈成员 访谈时间
访谈提纲 访谈记录
建筑名称 建筑位置
建造历史 (建造年代,历史变化) 建筑现状
(是否完好,周边环境)
价值描述 (风格特色,历史价值) 信息来源
照片 建议
家乡风物志范例:
山东龙泉宝塔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古代建筑凝聚了先民的聪明智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泉塔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为砖石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塔高43.35米,呈八角九级,始建时代文献无考,据有关方面专家观察其风格,当属北宋时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朴实庄重,造型浑厚,从明清至今经历了数次维修维护。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龙泉塔再次进行保护性维修,修缮后的龙泉塔成为悠久历史的重要标志。
塔的起源及发展阶段
原塔的建筑形式源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婆坡(梵文STUPA),原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婆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塔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浮屠”、“浮图”。中国化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中国古塔从建筑形态上来分,大体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塔等。
龙泉塔的建筑结构
龙泉塔呈平面八角形,九层,高43.35米,塔基周长37.6米,采用青砖砌筑,风格古朴,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基之上配有须弥座,比较简朴,须弥座高80cm,自下向上分别为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一到九层,层高逐层递减。
塔的一、二层出平座,平座采用斗栱支撑,这是宋代沿用唐代的流行做法,它可以给人们提供近距离精巧的建筑视觉效果。一、二层塔檐采用筒板瓦做法,三至九层均为一层一檐的做法,不再施平座。塔檐采用叠涩砖做法,一到九层均使用斗栱悬挑出檐,斗栱为宋代风格,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在塔壁各层券门内外与塔内梯道券顶及叠涩砖上均施柏木过梁,这种砌筑方式可以增强塔体的结构强度。
龙泉塔塔身共设置十五个券门,七间塔室。塔室即是塔内的房间。塔室的形状一般是依据塔的平面形状取形。龙泉塔正门设在北面塔座之上,一至四层每层设置两个券门;五至七层每层设置一个券门;八层无券门,仅在北面内部塔壁上设置壁龛;九层在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个券门。龙泉塔采用了在塔身隔层45度建券门的结构方式,券门基本上只开在塔梯方向,形成隔层错角分布,使塔体的结构避免上下开裂,增强了塔身结构的稳定性,这种按塔层改变结构的方法,是宋时佛塔改变砖塔结构的创新。
龙泉塔塔室大小不等平面为正方形,上为穹窿顶,原有供奉的佛像,现无存。一至四层的塔室与塔内阶梯不能互通,五、六、九层的塔室与塔内台阶相连通。塔内一至九层的台阶为青砖垒砌,共118级。一至二层为穿心式;自二层向上沿塔壁顺时针方向螺旋折上,这种“壁内折上式”塔体结构也是宋代砖塔特有并广泛使用的形式。由于龙泉塔塔刹损毁的久远且无历史记录,无法看到原来的塔刹具体式样。1984年重修龙泉塔时,铸造了铁制覆钵和宝瓶塔刹,与山东汶上、兖州、金乡、邹城现存砖塔塔刹相似。
龙泉塔的始建年代
根据史料记载,龙泉塔在明宣德三年、清代道光年间、1984年都进行过重修。明代维修时在塔身一层七面各镶嵌碑刻八通,分别是明宣德三年的大佛顶尊胜神咒、重修龙泉禅寺塔记、大明六字真言、助缘题名(两通)、庄塑释迦佛像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鼎塑昆庐佛像之记。清代重修的碑刻不知遗失何处。
这只是目前我们所知的维修,实际维修次数应该还要更多。在历次维修时,限于当时的认知及技术条件,难免走样,留下的文字记载及保留的历史信息有限,以至于不能够完整地表现出来。参照志书,结合龙泉塔的建筑结构、建造方法、布局、样式都具备宋元时期的风格,取原古砖经北京史博馆作陶器粉化验,结论具有唐代特征,定为北宋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