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袁隆平的主要事迹
2.通过具体事例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赏析文章的艺术特点及语言特点
沈英甲(1948— ),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作者介绍: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袁隆平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2.写作背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文化常识—人物通讯:
3.拓展知识——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通读全文,概括袁隆平的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章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按照文章顺序赏析文章。
运用倒叙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
护理特异稻
试种特异稻
分析研究
发现真理
欣喜
满怀希望
失望
自信
收获
1.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讲述袁隆平的故事?
第一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文章第5段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意义?
(1)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开发超产稻米在当时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水稻的背景和必要性。
(2)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终于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动力的原因。因为祖国的普遍饥馑,让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任感。
3.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通过作者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怎样的形象?
(1)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通过“挽起裤腿”这一典型细节,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力亲为,与土地与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
(2)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准确表达出那份欣喜与激动。
(3)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①困难:权威论断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4.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部分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②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他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的。
5.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部分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6.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1)一个梦——两个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2)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3)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第四部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7.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
(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8.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通俗易懂。如:记录了袁隆平“泥腿子专家”的称号;“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
(2)真实准确。文章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3)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4)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
(5)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喜看稻菽千重浪
曾记否,到中游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创新韧性的研究者
坚持真理的捍卫者
心怀天下的寻梦者
工作态度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