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列古人类遗址中,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B项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排除A项;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排除C项;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2.(2024七上·河西期末)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能打制石器”等信息条件的古人类遗址是( )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天然火,B项正确;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排除A项;
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排除C项;
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3.(2024七上·河西期末)距今一万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种植( )
A.大豆 B.水稻 C.玉米 D.粟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B项正确;
距今一万年左右还没有开始种植大豆,排除A项;
玉米是在明朝传入中国,排除C项;
距今一万年左右,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4.(2024七上·河西期末)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对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解说是( )
A.表明贫富分化已出现 B.说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可以定居且从事农业生产 D.丰富了狩猎生活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河姆渡猪纹陶器和半坡鱼纹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他们已经会饲养家畜定居从事农业活动,C项正确;
根据河姆渡猪纹陶器和半坡鱼纹彩陶无法得出贫富分化已出现,排除A项;
根据河姆渡猪纹陶器和半坡鱼纹彩陶无法说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排除B项;
根据河姆渡猪纹陶器和半坡鱼纹彩陶无法得出丰富了狩猎生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5.(2024七上·河西期末)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上述“人文初祖”是指( )
A.黄帝 B.炎帝和黄帝 C.尧 D.禹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人文初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中华民族都自称炎黄子孙,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正确,排除A项;
尧、禹都是黄帝以后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人文初祖相关知识的掌握。
6.(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列关于传说与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传说是虚构的故事没有任何可信度
B.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
C.传说就是历史史实
D.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
【答案】D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关于炎帝和黄帝尧、舜、禹的传说,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D项正确;
传说被印证也可能是真实,排除A项;
有些传说无法印证,不一定真实存在,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传说不被印证就不是历史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传说与史实之间关系的认识。
7.(2024七上·河西期末)《史记》中记载“(周)幽王为烽隧(即烽火)大鼓,有寇(敌人)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从材料中看到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 )
A.缴纳田租 B.服从周王调兵
C.进献贡物 D.监察百官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结合所学克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代表周天子治理诸侯国,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并且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服从周王调兵,随从作战,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诸侯对天子服从周王调兵的义务,B项正确;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诸侯对天子缴纳田租的义务,而是体现了服从周王调兵的义务,A项错误;
诸侯定期朝贡,进献贡物,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诸侯对天子进献贡物的义务,C项错误;
诸侯对天子没有监察百官的义务,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认识。
8.(2024七上·河西期末)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田”(见右图)字的造字方法是( )
A.指事 B.象形 C.会意 D.形声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根据“田”字可知反映的是象形的造字方法,B项正确;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概念,如“上”字,排除A项;
会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字体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排除C项;
形声是用声符来注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9.(2024七上·河西期末)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 B.影视剧作品的相关场景
C.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春秋墓葬出土的铁农具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可知,这是文献记载,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D项是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影视剧作品的相关场景、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都是第二手史料,不能作为印证历史的直接证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的认识。
10.(2024七上·河西期末)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分裂 B.学术繁荣 C.政治动荡 D.生产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随着生产的发展,分封制逐步瓦解。西周王室势力衰微,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这些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动荡的局面,C项正确;
题干图示内容与民族分裂、学术繁荣无关,排除AB项;
生产发展是导致题干图示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11.(2024七上·河西期末)《史记》中记载:“蜀守____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横线处应填的人物是( )
A.李冰 B.蒙恬 C.管仲 D.孙武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蜀守______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横线处应填的人物是李冰,A项正确;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
孙武与材料反映的都江堰的修建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冰相关知识的掌握。
12.(2024七上·河西期末)胡适说:“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孔子……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思想,认为“ 教育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权利 ”,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提出“以法治国”思想,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孔子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史实。
13.(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表是小王制作的《秦灭六国过程简表》。请你判断表格中“▲”处应填的内容是( )
A.灭晋 B.灭鲁 C.灭宋 D.灭齐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D项正确;
晋国在战国初期被韩、赵、魏瓜分,排除A项;
公元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排除B项;
公元前286年,宋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瓜分宋国领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灭六国的认识。
14.(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小说《秦始皇》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考古发掘的关于秦朝的历史文物,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A项正确;
小说《秦始皇》属于文学作品,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B项;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经过人为加工夸张过后的结果,不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排除C项;
电视剧《大秦帝国》是影视剧,有经过改编和虚构的情节,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史料的认识。
15.(2024七上·河西期末)观察下图,主题虽然都是陶俑,但有很大的区别。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很严肃,而汉代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据此推测“文景之治”时期( )
A.人民贪图享乐 B.人民生活奢侈
C.人民信奉道教 D.人民生活安定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的阳陵陶俑虽然都是陶俑。但有很大的区别。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很严肃,而汉代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说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民对繁荣社会生活感到满足,D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生活安定,未涉及人民贪图享乐,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生活安定,未体现人民生活奢侈,排除B项;
题干主要强调“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生活安定,未阐释人民信奉道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16.(2024七上·河西期末)小华在期末复习时整理了以下三幅图片,根据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复习的主题是( )
A.秦朝统一度量衡 B.文景之治
C.汉武帝巩固统治 D.抗击匈奴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霍去病墓”可知,图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军事措施有关;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根据图片“汉代讲经图”可知,图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文化措施有关;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根据图片“五铢钱”可知,图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有关;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根据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复习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统治,C项正确;
图片与汉朝汉武帝有关,与秦朝无关,排除A项;
图片与汉朝汉武帝有关,与文景之治不符,排除B项;
抗击匈奴与图片“霍去病墓”有关,与另外两幅图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巩固统治的认识。
17.(2024七上·河西期末)读右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C.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
D.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诸侯国土”、“封土分一次”、“封土再分”可知,诸侯国土越分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规定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B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出人口增长迅速,排除A项;
“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董仲舒提出的,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题干体现的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能说明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认识。
18.(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可能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诸侯争霸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排除C项;
诸侯争霸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认识。
19.(2024七上·河西期末)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标志着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班超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
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都发生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的东汉,排除BC项;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的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西域都护相关知识的掌握。
20.(2024七上·河西期末)“五禽神戏,教化安康”出自一则祭文,这说明( )
A.重视体育锻炼,有利身心健康 B.实施外科手术,可以治愈疾病
C.从事生产劳动,可以强身健体 D.辩证分析病情,有利对症治疗
【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禽神戏,教化安康”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五禽戏,可以身体安康,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五禽戏对身体的帮助作用,无法体现实施外科手术,可以治愈疾病,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五禽戏对身体的帮助作用,无法体现从事生产劳动,可以强身健体,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五禽戏对身体的帮助作用,无法体现辩证分析病情,有利对症治疗,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禽戏的认识。
21.(2024七上·河西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的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位置在北方,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位置在西南。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因此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的选项D,D项正确;
其余三项位置不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
22.(2024七上·河西期末)成语“乱七八糟”, “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
A.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B.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C.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
D.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排除A项;
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与八王之乱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八王之乱的认识。
23.(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图中①处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图①处的政权是东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B项正确;
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与图片信息明显不符,排除A项;
北魏、北齐都在北方地区,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晋的认识。
24.(2024七上·河西期末)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曹丕在洛阳称帝
B.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C.南朝包括宋齐梁陈
D.民族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民族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对民族交流这一历史现象的态度、看法,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
ABC项均是对史实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25.(2024七上·河西期末)山东临沂有许多著名人文景观,如“洗砚池” “晒书台”等,留下了“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被称为“书圣”的是( )
A.王羲之 B.司马迁 C.顾恺之 D.祖冲之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书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A项正确;
司马迁是史学家,著《史记》,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顾恺之是画家,排除C项;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羲之的认识。
26.(2024七上·河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 (节选1)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节选2)
简介:战国铜壶 出土于四川成都。壶体有三层图画,第一层是竞射图、采桑图:第二层是宴乐武舞图、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为攻防图、水战图。整个壶面刻画了2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精湛的技巧。
材料三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 (节选3)
(1)上述两幅历史图片及其相关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西周王朝的哪一政治制度提供帮助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手工业部门精湛的技巧 小刚同学认为,从上述图片及简介信息可以看出战国时期:A. 政治局势稳定 B. 兵战阵势 C. 各国变法改革 D.学术思想繁荣 E. 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状况。你认为小刚的说法正确的是。 (写出句首字母即可)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想象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
【答案】(1)分封制,积极: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消极:后期由于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大,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
(2)冶铜业/青铜业/金属冶炼业,BE
(3)对话: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能答出孔子:以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即可)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康侯是西周卫国的始封之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控制,使西周迅速发展成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2)部门:根据材料二“战国铜壶”“整个壶面刻画了2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精湛的技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文物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选择:根据材料二“第一层是竞射图、采桑图;第二层是宴乐舞武图、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为攻防图、水战图。”可知,“采桑图”“宴乐舞武图”反映了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竞射图”“弋射和习射图”“攻防图”“水战图”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军事场面。故选B、E。
(3)对话:本题旨在考查孔子和老子关于治世的思想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分封制。历史作用: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部门:青铜铸造业。选择:B、E。
(3)对话:孔子:以德治国(德政)。老子:无为而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27.(2024七上·河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大发展,要求打破分裂带来的阻碍。秦“据殺涵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
(1)请依据材料一概括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2) 请完成材料二示意图中的填空。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的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图2成语来源于哪次战役 该战役的结果如何
【答案】(1)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统一;秦地理位置优越;秦王励精图治,有雄才大略;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
(2)皇帝、郡县、灵渠、长城、焚书坑儒
(3)由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两者是因果关系;巨鹿之战;秦军失败,楚军获胜,秦朝灭亡。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可以归纳为,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统一;根据材料“秦“据崤涵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归纳为,秦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可以归纳为,秦王励精图治,有雄才大略;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可以归纳为,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
(2)①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②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推行郡县制;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岭南地区修建灵渠;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修建了长城;⑤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控制人们思想,加强控制,秦朝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
(3)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两者是因果关系;战役:结合所学可知,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它是秦末大起义中的一场战争,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以及联合各诸侯义军救援巨鹿,在敌多我寡,各诸侯义军畏缩不前的情况下,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口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巨鹿之战的最后的结果是秦军失败,楚军获胜,秦朝灭亡。
故答案为:
(1)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统一;秦地理位置优越;秦王励精图治,有雄才大略;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
(2)①皇帝、②郡县、③灵渠、④长城、⑤焚书坑儒。
(3)由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两者是因果关系;巨鹿之战;秦军失败,楚军获胜,秦朝灭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28.(2024七上·河西期末)请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骞凿空, 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以为质于外国, 外国由是信之。 ”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材料三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书》称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理由
(2)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叫什么 请简述材料一、二之间的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的什么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古代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称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启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交流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2)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3)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出现第一次人口迁移高潮,给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1)理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意思是说由于张骞的交通西域,使中国人得以由长安出发,经过西域各国而前往西亚、北非乃至欧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好了基础。
(2)动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好了基础。
(3)现象:根据材料三可知,大量中原汉族前往江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材料反映了人口南迁的历史现象。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他们和当地居民一起辛勤劳动,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故答案为:
(1)理由:张骞第一次开启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交流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2)大动脉:丝绸之路。联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3)现象:人口南迁。影响:给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口南迁的认识。
1 / 1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列古人类遗址中,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2024七上·河西期末)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能打制石器”等信息条件的古人类遗址是( )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2024七上·河西期末)距今一万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种植( )
A.大豆 B.水稻 C.玉米 D.粟
4.(2024七上·河西期末)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对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解说是( )
A.表明贫富分化已出现 B.说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可以定居且从事农业生产 D.丰富了狩猎生活
5.(2024七上·河西期末)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上述“人文初祖”是指( )
A.黄帝 B.炎帝和黄帝 C.尧 D.禹
6.(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列关于传说与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传说是虚构的故事没有任何可信度
B.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
C.传说就是历史史实
D.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
7.(2024七上·河西期末)《史记》中记载“(周)幽王为烽隧(即烽火)大鼓,有寇(敌人)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从材料中看到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 )
A.缴纳田租 B.服从周王调兵
C.进献贡物 D.监察百官
8.(2024七上·河西期末)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田”(见右图)字的造字方法是( )
A.指事 B.象形 C.会意 D.形声
9.(2024七上·河西期末)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 B.影视剧作品的相关场景
C.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春秋墓葬出土的铁农具
10.(2024七上·河西期末)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分裂 B.学术繁荣 C.政治动荡 D.生产发展
11.(2024七上·河西期末)《史记》中记载:“蜀守____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横线处应填的人物是( )
A.李冰 B.蒙恬 C.管仲 D.孙武
12.(2024七上·河西期末)胡适说:“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13.(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表是小王制作的《秦灭六国过程简表》。请你判断表格中“▲”处应填的内容是( )
A.灭晋 B.灭鲁 C.灭宋 D.灭齐
14.(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小说《秦始皇》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15.(2024七上·河西期末)观察下图,主题虽然都是陶俑,但有很大的区别。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很严肃,而汉代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据此推测“文景之治”时期( )
A.人民贪图享乐 B.人民生活奢侈
C.人民信奉道教 D.人民生活安定
16.(2024七上·河西期末)小华在期末复习时整理了以下三幅图片,根据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复习的主题是( )
A.秦朝统一度量衡 B.文景之治
C.汉武帝巩固统治 D.抗击匈奴
17.(2024七上·河西期末)读右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C.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
D.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18.(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可能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诸侯争霸
19.(2024七上·河西期末)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标志着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班超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20.(2024七上·河西期末)“五禽神戏,教化安康”出自一则祭文,这说明( )
A.重视体育锻炼,有利身心健康 B.实施外科手术,可以治愈疾病
C.从事生产劳动,可以强身健体 D.辩证分析病情,有利对症治疗
21.(2024七上·河西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的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22.(2024七上·河西期末)成语“乱七八糟”, “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
A.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B.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C.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
D.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23.(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图中①处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24.(2024七上·河西期末)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曹丕在洛阳称帝
B.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C.南朝包括宋齐梁陈
D.民族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
25.(2024七上·河西期末)山东临沂有许多著名人文景观,如“洗砚池” “晒书台”等,留下了“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被称为“书圣”的是( )
A.王羲之 B.司马迁 C.顾恺之 D.祖冲之
26.(2024七上·河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 (节选1)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节选2)
简介:战国铜壶 出土于四川成都。壶体有三层图画,第一层是竞射图、采桑图:第二层是宴乐武舞图、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为攻防图、水战图。整个壶面刻画了2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精湛的技巧。
材料三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 (节选3)
(1)上述两幅历史图片及其相关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西周王朝的哪一政治制度提供帮助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手工业部门精湛的技巧 小刚同学认为,从上述图片及简介信息可以看出战国时期:A. 政治局势稳定 B. 兵战阵势 C. 各国变法改革 D.学术思想繁荣 E. 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状况。你认为小刚的说法正确的是。 (写出句首字母即可)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想象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
27.(2024七上·河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大发展,要求打破分裂带来的阻碍。秦“据殺涵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
(1)请依据材料一概括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2) 请完成材料二示意图中的填空。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的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图2成语来源于哪次战役 该战役的结果如何
28.(2024七上·河西期末)请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骞凿空, 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以为质于外国, 外国由是信之。 ”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材料三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书》称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理由
(2)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叫什么 请简述材料一、二之间的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的什么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B项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排除A项;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排除C项;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天然火,B项正确;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排除A项;
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排除C项;
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B项正确;
距今一万年左右还没有开始种植大豆,排除A项;
玉米是在明朝传入中国,排除C项;
距今一万年左右,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知识的掌握。
4.【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河姆渡猪纹陶器和半坡鱼纹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他们已经会饲养家畜定居从事农业活动,C项正确;
根据河姆渡猪纹陶器和半坡鱼纹彩陶无法得出贫富分化已出现,排除A项;
根据河姆渡猪纹陶器和半坡鱼纹彩陶无法说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排除B项;
根据河姆渡猪纹陶器和半坡鱼纹彩陶无法得出丰富了狩猎生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5.【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人文初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中华民族都自称炎黄子孙,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正确,排除A项;
尧、禹都是黄帝以后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人文初祖相关知识的掌握。
6.【答案】D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关于炎帝和黄帝尧、舜、禹的传说,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D项正确;
传说被印证也可能是真实,排除A项;
有些传说无法印证,不一定真实存在,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传说不被印证就不是历史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传说与史实之间关系的认识。
7.【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结合所学克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代表周天子治理诸侯国,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并且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服从周王调兵,随从作战,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诸侯对天子服从周王调兵的义务,B项正确;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诸侯对天子缴纳田租的义务,而是体现了服从周王调兵的义务,A项错误;
诸侯定期朝贡,进献贡物,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诸侯对天子进献贡物的义务,C项错误;
诸侯对天子没有监察百官的义务,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认识。
8.【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根据“田”字可知反映的是象形的造字方法,B项正确;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概念,如“上”字,排除A项;
会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字体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排除C项;
形声是用声符来注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9.【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可知,这是文献记载,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D项是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影视剧作品的相关场景、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都是第二手史料,不能作为印证历史的直接证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的认识。
10.【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随着生产的发展,分封制逐步瓦解。西周王室势力衰微,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这些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动荡的局面,C项正确;
题干图示内容与民族分裂、学术繁荣无关,排除AB项;
生产发展是导致题干图示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11.【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蜀守______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横线处应填的人物是李冰,A项正确;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
孙武与材料反映的都江堰的修建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冰相关知识的掌握。
12.【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孔子……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思想,认为“ 教育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权利 ”,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提出“以法治国”思想,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孔子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D项正确;
晋国在战国初期被韩、赵、魏瓜分,排除A项;
公元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排除B项;
公元前286年,宋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瓜分宋国领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灭六国的认识。
14.【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考古发掘的关于秦朝的历史文物,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A项正确;
小说《秦始皇》属于文学作品,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B项;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经过人为加工夸张过后的结果,不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排除C项;
电视剧《大秦帝国》是影视剧,有经过改编和虚构的情节,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史料的认识。
15.【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的阳陵陶俑虽然都是陶俑。但有很大的区别。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很严肃,而汉代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说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民对繁荣社会生活感到满足,D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生活安定,未涉及人民贪图享乐,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生活安定,未体现人民生活奢侈,排除B项;
题干主要强调“文景之治”时期人民生活安定,未阐释人民信奉道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16.【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霍去病墓”可知,图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军事措施有关;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根据图片“汉代讲经图”可知,图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文化措施有关;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根据图片“五铢钱”可知,图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有关;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根据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复习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统治,C项正确;
图片与汉朝汉武帝有关,与秦朝无关,排除A项;
图片与汉朝汉武帝有关,与文景之治不符,排除B项;
抗击匈奴与图片“霍去病墓”有关,与另外两幅图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巩固统治的认识。
17.【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诸侯国土”、“封土分一次”、“封土再分”可知,诸侯国土越分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规定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B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出人口增长迅速,排除A项;
“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董仲舒提出的,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题干体现的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能说明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认识。
18.【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排除C项;
诸侯争霸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认识。
19.【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
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都发生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的东汉,排除BC项;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的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西域都护相关知识的掌握。
20.【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禽神戏,教化安康”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五禽戏,可以身体安康,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五禽戏对身体的帮助作用,无法体现实施外科手术,可以治愈疾病,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五禽戏对身体的帮助作用,无法体现从事生产劳动,可以强身健体,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五禽戏对身体的帮助作用,无法体现辩证分析病情,有利对症治疗,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禽戏的认识。
21.【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位置在北方,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位置在西南。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因此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的选项D,D项正确;
其余三项位置不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
22.【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排除A项;
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与八王之乱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八王之乱的认识。
23.【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图①处的政权是东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B项正确;
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与图片信息明显不符,排除A项;
北魏、北齐都在北方地区,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晋的认识。
24.【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民族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对民族交流这一历史现象的态度、看法,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
ABC项均是对史实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25.【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书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A项正确;
司马迁是史学家,著《史记》,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顾恺之是画家,排除C项;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羲之的认识。
26.【答案】(1)分封制,积极: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消极:后期由于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大,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
(2)冶铜业/青铜业/金属冶炼业,BE
(3)对话: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能答出孔子:以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即可)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康侯是西周卫国的始封之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控制,使西周迅速发展成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2)部门:根据材料二“战国铜壶”“整个壶面刻画了2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精湛的技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文物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选择:根据材料二“第一层是竞射图、采桑图;第二层是宴乐舞武图、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为攻防图、水战图。”可知,“采桑图”“宴乐舞武图”反映了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竞射图”“弋射和习射图”“攻防图”“水战图”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军事场面。故选B、E。
(3)对话:本题旨在考查孔子和老子关于治世的思想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分封制。历史作用: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部门:青铜铸造业。选择:B、E。
(3)对话:孔子:以德治国(德政)。老子:无为而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27.【答案】(1)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统一;秦地理位置优越;秦王励精图治,有雄才大略;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
(2)皇帝、郡县、灵渠、长城、焚书坑儒
(3)由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两者是因果关系;巨鹿之战;秦军失败,楚军获胜,秦朝灭亡。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可以归纳为,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统一;根据材料“秦“据崤涵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归纳为,秦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可以归纳为,秦王励精图治,有雄才大略;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可以归纳为,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
(2)①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②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推行郡县制;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岭南地区修建灵渠;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修建了长城;⑤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控制人们思想,加强控制,秦朝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
(3)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两者是因果关系;战役:结合所学可知,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它是秦末大起义中的一场战争,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以及联合各诸侯义军救援巨鹿,在敌多我寡,各诸侯义军畏缩不前的情况下,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口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巨鹿之战的最后的结果是秦军失败,楚军获胜,秦朝灭亡。
故答案为:
(1)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统一;秦地理位置优越;秦王励精图治,有雄才大略;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
(2)①皇帝、②郡县、③灵渠、④长城、⑤焚书坑儒。
(3)由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两者是因果关系;巨鹿之战;秦军失败,楚军获胜,秦朝灭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28.【答案】(1)古代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称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启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交流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2)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3)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出现第一次人口迁移高潮,给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1)理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意思是说由于张骞的交通西域,使中国人得以由长安出发,经过西域各国而前往西亚、北非乃至欧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好了基础。
(2)动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好了基础。
(3)现象:根据材料三可知,大量中原汉族前往江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材料反映了人口南迁的历史现象。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他们和当地居民一起辛勤劳动,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故答案为:
(1)理由:张骞第一次开启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交流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2)大动脉:丝绸之路。联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3)现象:人口南迁。影响:给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口南迁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