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封建时代的欧洲主要介绍了中古欧洲国家的兴衰历史,其时间跨度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封建时代的亚洲,介绍了东亚的日本和西亚的阿拉伯帝国
封建时代的欧洲 政治 封建等级森严,西欧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自治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文化 基督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大学兴起促使新文化气象产生
封建时代的亚洲 政治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阿拉伯帝国建立并扩展,横跨亚、欧、非三大洲
文化 阿拉伯人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维导图
考点1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基督教的传播、封君封臣制,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1.基督教的兴起
兴起 1世纪出现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教义 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传播 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建立 481年,克洛维建立
巩固 (1)宗教措施: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2)土地政策: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了广泛支持。 (3)对外扩张: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强盛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鼓励基督教发展,实施“什一税”,800年,教皇为查理加冕,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分裂 843年,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3.封君与封臣
(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缔结封君封臣关系的仪式
(2)关系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影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易错易混 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西欧封建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臣只对自己的封君效忠,不对自己封君的封君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考点2 西欧庄园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庄园生活,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1.庄园的领主与佃户(5年1考)
(1)兴起与发展:从9世纪开始,庄园逐渐流行,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特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居民构成
领主 庄园的主人
佃户 自由的农民(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4)土地构成
自营地 归领主所有,直接经营
份地 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缴纳捐税
共用地 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全体佃户可以共同使用
2.庄园法庭(5年1考)
组织架构 主持者:领主或他的管家;开庭时间、地点不固定
法庭职能 维护庄园公共秩序;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司法程序 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考点3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兴起 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发展 城市自治 (1)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城市居民 手工工匠和商人等(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获得市民的身份)
影响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出现早期的资产阶级
2.大学的兴起(5年1考)
兴起 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自治地位 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
课程设置 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考点4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1.《罗马民法大全》
编订者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
目的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影响 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兴盛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都城君士坦丁堡旧名为拜占庭,又称拜占庭帝国,并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灭亡 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评价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贡献 (1)对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图解历史 罗马国家与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考点5 古代日本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1.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实行部民制。
2.大化改新
开始 从646年开始,在孝德天皇的领导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 (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2)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3)统一赋税
影响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幕府统治
背景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随着庄园的建立,武士集团形成
形成 12世纪晚期,源赖朝(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镰仓幕府,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特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易混警示 幕府统治的实质: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考点6 阿拉伯帝国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1.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1)创立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并创立了伊斯兰教,最初在麦加城传教。
(2)建国: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统一:630年,占领麦加,半岛各部落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帝国
概况 8世纪中期,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影响 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灭亡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3.阿拉伯文化
(1)灿烂原因: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设立“智慧宫”,延揽翻译人才。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2)主要成就
数学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编著了欧洲医学界的经典——《医学集成》和《医典》
文学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传播文化: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易错易混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古代印度人,改造和传播者是阿拉伯人。
探究一 西欧城市的出现和大学的兴起
材料一 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缴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力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1)根据材料一,从城市管理角度,指出中古西欧城市的特点。
材料二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早期大学兴起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古西欧城市与中世纪大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示 (1)特点: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在缴纳定额赋税后,享有充分自治权;享有不完全自治权的城市,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2)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团体的推动,国王和教皇的支持等。
(3)内在联系:相互促进。
历史解释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经济方面 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政治方面 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思想文化方面 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探究二 封君封臣改革和大化改新
材料一 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主要是服兵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提供保护的义务……封君授给封臣一块土地……称作封地。
——摘编自弗朗索瓦·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
(1)材料一反映的制度内容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的改革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提示 (1)国家:法兰克王国。特点:封君和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影响: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或者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历史解释 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改革
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 封君封臣改革 大化改新
国家 雅典 法兰克王国 日本
特点 扩大公民权利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权利与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仿效唐朝典章制度改革
影响 使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封建制度在西欧逐步形成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2023·广东)1287年,西欧某庄园的庄头将一名农奴带到庄园法庭,指控他装病拒服劳役,但农奴不承认,法庭调查后证实,庄头出于宿怨伪造了事实,故以诬告罪对其处以罚款。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危及了领主人身安全 B.扩大了城市的自主权
C.加速了市民阶层形成 D.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庄园法庭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庄园法庭危及了领主人身安全,排除A项;庄园法庭设立在庄园内部,位于农村,与城市、市民无关,排除B、C项。
2.(2022·广东)《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释放奴隶也列入列国通法”,“被释放,便是从管辖下得到释放”。这一记载,说明拜占庭帝国( )
A.专制统治日益巩固 B.奴隶处境有所改善
C.法制时代全面开启 D.废除封建领主特权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说释放了的奴隶也能获得法律的保护,但前提是主人亲自进行了合法释放,而不是自己逃亡,可以看出奴隶处境有所改善,B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关于奴隶的规定,与专制统治无关,也没有涉及废除封建领主特权,排除A、D项;《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但不能说法制时代全面开启,排除C项。
3.(2020·广东)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主办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并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甚至享有赋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受到世俗权力支配 D.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故选D项。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但受基督教的限制,不允许异端言论,故排除A、B、C项。
4.(2020·深圳)中世纪的一个西欧城市从英王亨利二世手里获得“特许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这种“特许状”的颁发反映了( )
A.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城市的政权
B.封建割据势力的增强
C.城市要求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
D.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特许状”的颁发反映了城市要求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故选C项。
5.(2019·广东)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答案 A
解析 材料着重反映了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故选A项。
6.(2019·深圳)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处应该填写( )
A.城市的兴起
B.农业的发展
C.科学的进步
D.教育的普及
答案 A
解析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加,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城市重新兴起和发展,故选A项。
7.(2023·苏州)《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中写道:“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毫无疑问,经常出现在他头脑中的是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由此推断,阿布拉黑的身份可能是( )
A.庄园佃户 B.庄园领主 C.城市商人 D.行会学徒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阿布拉黑需要在领主自营地上辛勤劳作,向领主交税,管事主持的庄园法庭可以监督他、处罚他,可见阿布拉黑的处境很惨,是庄园佃户,A项正确;庄园领主是庄园的统治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在城市里具有自由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
8.(2023·安徽)13世纪中叶,牛津大学校长罗伯特·哥罗塞特斯特曾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质疑,并用数学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学生也曾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批评神学。这可用以说明英国早期大学( )
A.引领文艺复兴的潮流 B.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束缚
C.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 D.推动了自治城市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英国早期大学鼓励质疑,体现了中世纪大学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C项正确;文艺复兴兴起在14世纪中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城市居民常用的争取自治的方式有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手段,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9.(2023·郴州)528年,东罗马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法典。这部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答案 C
解析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故C项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的,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拿破仑于1804年颁布的,排除D项。
10.(2023·临沂)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其目标以收复失土为主,并非开拓新疆土。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其前身是波斯帝国 B.版图一直在扩大
C.长期进行防御战争 D.被阿拉伯人灭亡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其军事战略以收复失土为主,版图一直在扩大,B项正确;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呈现守势状态,其目标以收复失土为主,但不是长期进行防御战争,排除C项;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了拜占庭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故拜占庭帝国是被奥斯曼帝国灭亡的,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