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期,开创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史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
经济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汉武帝时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 秦统一文字,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民族关系 秦始皇征服岭南,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思维导图
考点1 秦的统一与灭亡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1.秦灭六国
条件 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重用人才
经过 公元前230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建立 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5年2考)
原因 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
内容 (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行政制度: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5年1考)
(1)措施
项目 措施 意义
文化 统一文字为小篆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一度量衡制度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 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
开凿灵渠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军事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有利于北部边境的安全
(2)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4.秦的暴政
(1)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2)表现: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法律严苛;秦二世更加残暴。
5.秦末农民大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农民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按秦律要被处死
概况 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秦的灭亡: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6.楚汉之争
目的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
原因 势力强大的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处于弱势的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结果 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误区警示 秦末农民战争和陈胜、吴广起义
(1)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起义。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而不是项羽、刘邦起义。
(3)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而不是农民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农民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考点2 西汉的兴盛(5年2考)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1.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即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休养生息政策
目的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作用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人物 汉文帝、汉景帝
措施 (1)经济上: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2)刑法上: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3)生活上: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表现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推恩令”的实施(政治) (1)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和察举制度。 (2)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文化) (1)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2)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盐铁专卖(经济) (1)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2)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北击匈奴(军事) (1)条件: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2)事件: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 (3)高潮: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 (4)结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意义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拓展延伸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态度的比较
(1)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学摧残。
(2)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虽截然相反,但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考点3 东汉的兴衰
2022版课程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1.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 (1)背景: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概况:刘秀(光武帝)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 (1)目的:巩固统治。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5年1考)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太后主持朝政,重用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除掉外戚,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2)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黄巾起义
原因 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概况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于184年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结果 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考点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5年2考)
2022版课程标准: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
1.张骞通西域
(1)背景:匈奴控制西域并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
(2)概况
项目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友好访问西域国家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了解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 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交流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1)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2)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欧洲
3.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置 (1)概况: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2)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1)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3)班超去世后,其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拓展延伸 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友好交往与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2)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
(3)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4)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
考点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5年2考)
2022版课程标准: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造纸术 发明 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改进 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意义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 张仲景 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被誉为“医圣”
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擅长针灸、汤药,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宗教 道教 东汉末年兴起,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两者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都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佛教 (1)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2)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拓展延伸 我国史书常见的体例及著作
(1)纪传体:《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编年体:《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断代史:《汉书》《宋史》《明史》等。
探究一 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图一
(1)材料一中李白的诗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一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制度?
提示 信息: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材料二 图二、图三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
图二 图三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此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提示 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夺王国的封地和势力。
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货币”的名称以及“盐、铁、酒的专利”所指的措施。
提示 名称:五铢钱。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材料四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4)依据材料四,分析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提示 影响: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的大一统局面。
史料实证 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不同点 政治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采用法家思想,崇尚法治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统一岭南,开凿灵渠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影响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相同点 ①都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②都实施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③都加强了思想控制,从而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④军事上,都针对匈奴采取了强硬的反击政策。 ⑤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探究二 丝绸之路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
(1)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提示 起点:长安。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
材料二
意大利出土古罗马壁画上 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洛阳白马寺
身穿中国丝绸的罗马女祭司
(2)材料二中的历史文物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历史现象的特征。
提示 历史现象: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或答东西方交流也可)特征:①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多样;②既有经济交流又有文化交流;③交流具有双向性;④交流方式为和平交往;⑤文化交流持续不断。(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材料三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路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3)综上所述,说明丝绸之路体现的本质内涵。
提示 本质内涵:沟通东西方,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等。(其他内涵言之有理也可)
家国情怀 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1)精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不辱使命、报效国家的精神。
(2)现实意义:顺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增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了经济共同发展;完善了世界贸易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进了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友谊;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2023·广东)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对地方官吏的职责具有明确的规定,秦朝通过强化对地方的治理,最终强化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秦朝强化地方治理,未涉及南方土地开发,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矛盾缓和,排除C项;题干未阐释中央机构完善,排除D项。
2.(2023·深圳)“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答案 D
解析 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焚诗书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郡县制,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秦始皇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项符合题意。
3.(2023·广东)下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
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
答案 C
解析 依据图片可以看出,汉代出土的文物制作精良,构思巧妙,有较高的科技水平,这表明汉代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C项正确;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图中文物与手工业发展有关,未体现思想方面内容,排除D项。
4.(2022·广东)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
A.废除郡县制度 B.巩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术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得出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C项正确;秦朝确立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秦朝“焚书坑儒”,排除D项。
5.(2022·广州)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通过夺去诸侯爵位,削弱了地方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宋朝,排除D项。
6.(2021·广东)《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真相仍需考古验证,故C项符合题意;《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D项。
7.(2021·广州)汉朝时期,西北地区的戍边战士除了守卫烽火台外,还要经常维护烽火台的军用设施和后勤设施。这主要是为了( )
A.征收赋税 B.抗击洪水 C.防御匈奴 D.抵御风沙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匈奴对汉朝形成巨大威胁,因此,在西北地区的戍边战士除了守卫烽火台外,还要经常维护烽火台的军用设施和后勤设施,以有效抗击匈奴,C项正确;材料所说的是军事措施,排除A、B、D项。
8.(2020·广东)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答案 D
解析 通过题干分析可知,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D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法律问题,排除C项。
9.(2023·烟台)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启继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A项;汉高祖刘邦对西汉的治理,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
10.(2023·荆州)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开始相互往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传入中原,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