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单元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国防建设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政治 (1)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以加强。 (2)在祖国统一大业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使得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保持长期稳定繁荣,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经济 (1)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军事 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思维导图
考点1 民族大团结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确立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性质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拨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是同一级别的行政单位,都属于省级行政区,都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2.共同繁荣发展(5年1考)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具体措施 政治上 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使各族人民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上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文化上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战略上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知识点拨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友好交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考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1.“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回归影响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回归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易混易错
(1)香港、澳门问题是主权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家内政问题,“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最早成功实践于港澳问题。
(2)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最大的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而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制度上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考点3 海峡两岸的交往
2022版课程标准: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台湾问题由来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祖国大陆
大陆对台湾方针 新中国成立以后 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 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 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1月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两岸交往 197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1987年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2年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2005年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2008年 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
2015年 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 “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外国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
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因素 历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经济:海峡两岸经济的互补互利; 经验:香港、澳门回归的成功实践; 民心:海峡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措施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明确“九二共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与“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考点4 钢铁长城
2022版课程标准:认识我国在国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1.国防建设
陆军 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 建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辽宁舰”
发展 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海军由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 建立 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发展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
导弹部队 名称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任务 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组成 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
2.新时代强军之路
强军目标 2013年,习近平正式提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政治保证 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作战体系 (1)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2)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新格局 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探究 中华民族崛起
有学者认为:为什么西方老是读不懂中国,从根本上讲,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使西方无法理解一个在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交融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交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提示 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
积极意义: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中国既是古老文明,也建成了现代国家,两者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所以我用的是“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会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这种“文明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也还是自成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哪一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列举两例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
提示 局面:百家争鸣。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解释 比较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名称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一国两制”下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使中国的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范例
地域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地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目前我国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社会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经中央人民政府授权还可以自行处理某些有关的涉外事务
相同点 都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都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都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2022·广东)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取得较大成就,A项正确;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于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题干中的信息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与“彻底摆脱贫困落后”不符,排除C项;表格数据比较的是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与文化教育事业无关,排除D项。
2.(2021·广东)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题干中的举措体现了中央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问题,重视民族团结工作,C项符合题意。A、B项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排除D项。
3.(2021·广州)某同学在利用历史笔记复习时看到下列内容: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洗雪了百年国耻
该同学复习的内容可能是( )
A.社会生活的变迁 B.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故该同学复习的内容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2021·广州)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公开亮相;2017年,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这反映了我国( )
A.重视和平利用核能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我国战斗机及航空母舰的发展反映了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强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核能,排除A项;材料与开展多边外交无关,排除B项;航天技术只是材料内容之一,排除D项。
5.(2019·广东)下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
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澳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反映的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后,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这说明在“一国两制”下,澳门依托祖国大陆,获得极大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图不能反映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和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排除A、B项。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能体现社会的繁荣,排除C项。
6.(2023·苏州)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 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 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反映祖国统一的问题,也不是关于少数民族政治权利和民族平等团结问题的,所以排除A、B、C项。
7.(2023·江西)分析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部分)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可知,从2005年至2008年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逐年增加,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题干未阐述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排除D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的“绿皮”内燃机车 像子弹头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旧中国只修筑了铁路2.1万多公里;到2017年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铁里程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以前,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 300公里的距离,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交通有何巨大发展?
提示 发展:火车制造的科技含量增加,火车行驶速度大大提升,铁路里程迅速增长。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有人用了一个比喻:“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达290.05亿元,同比增长13.4%,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铁路拉动着西部地区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
(2)根据材料三,结合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概括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
提示 影响: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带动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增长;填补了西藏铁路交通的空白。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交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提示 作用:缩短时空距离,方便人们的出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