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学案(含答案) 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学案(含答案) 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3 20:2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推动了思想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政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0年,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中国革命,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经济 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
阶级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作为新的阶级、新的政党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 新文化运动兴起,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对外关系 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思维导图
考点1 新文化运动(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旗帜: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
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主要内容
前期 思想革命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
文学革命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倡导白话文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6.代表人物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7.地位: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8.评价
(1)进步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考点2 五四运动(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过程
项目 前期 后期
时间 1919年5月4日—1919年6月5日 1919年6月5日后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
斗争形式 集会、游行、示威、罢课 罢工、罢市
5.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6.性质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7.历史意义
(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2)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8.五四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易混易错
(1)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不是完全胜利。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但五四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因此中国共产党并未领导五四运动。
(3)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无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是资产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新文化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3 中国共产党诞生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5年2考)
李大钊 (1)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陈独秀 1920年夏,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影响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成立条件 (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诞生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
参会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
主要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3)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伟大的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3.中国共产党的初步发展
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内容 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领导机构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 1923年2月
口号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结果 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的镇压
意义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失败教训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拓展延伸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在哪里?
(1)新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
(2)新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
(3)新的领导组织:思想统一、组织严密、目标坚定的中国共产党。
(4)新的奋斗目标: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探究一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材料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文化运动的两个代表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答出两个人物即可)
(2)示例
观点: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论述:中国近代化运动开端于洋务运动,它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阶段。
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逐渐深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时空观念 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时间 1840—1919 1919—1949
开始标志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所属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社会性质 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都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探究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一 一个人的初心
钊感于国势之急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
——李大钊《狱中自述》
材料二 一群人的初心
下表是参加中共一大部分代表的基本情况
代表 年龄 求学、从教经历
李达 31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李汉俊 31
董必武 35
邓恩铭 20 中学生
陈潭秋 25 师范生、从教
何叔衡 45
毛泽东 28
王尽美 23 师范生
材料三 一个政党的初心
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
土地革命时期的入党誓词 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抗日战争时期的入党誓词 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作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中共十二大以来的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大钊的初心。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他是如何向着初心奋斗的。
(2)根据材料二,从年龄角度和求学、从教经历看,这群人具有哪些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围绕入党誓词的“变”或“不变”,拟定一个论文题目,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1)初心:挽救民族、振奋国群。说明: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指导建立了早期北方的共产党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任答一点即可)
(2)特点:年龄都较轻;都是知识分子,以教师、学生为主;视野开阔,了解社会发展情况。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示例 入党誓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土地革命时期,入党誓词着重强调阶级斗争、坚定理想信念等内容。此时期党的力量弱小,斗争形式隐蔽,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肃组织纪律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一誓词指明了斗争方向,有利于坚守党性、凝聚人心、巩固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入党誓词不提“阶级斗争”,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对日作战胜利的信心。中共十二大以来的入党誓词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伟大目标的基本手段及对党员的具体要求,内容上更为全面、思想上更为深刻、表达上更为精准。
总结:入党誓词的变化,与党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入党誓词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更新,与时俱进。
历史解释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1.(2023·广东)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A.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话文的使用比文言文更加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传播新思想,D项正确;白话文普及与教育体制变革无关,排除A项;白话文普及不能遏制列强的侵略,排除B项;白话文普及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
2.(2022·广东)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界》很快从上海传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 B.工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力
C.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 D.北伐战争成舆论关注热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劳动界》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该刊物从上海传播到各地并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A项正确;五四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7月,排除C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
3.(2022·广州)民国初年,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论战。一方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文言文是一种倒退;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死气沉沉,白话文更有活力。这场论战发生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得出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的白话文运动,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B、C项都在这之前,排除。
4.(2021·广州)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其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介绍的是(  )
A.鲁迅 B.梁启超 C.胡适 D.李大钊
答案 D
5.(2020·广东)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 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种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民主共和观念流行和官僚资本膨胀,排除A、C项;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项错误。
6.(2018·广东)如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片中“中华民国五年”可知,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时间为1916年。A项辛亥革命时间是1911年,不符合题意;B项新文化运动时间是1915年到1919年,符合题意;C项九一八事变时间是1931年,不符合题意;D项西安事变时间是1936年,不符合题意。
7.(2023·枣庄)下表是复习课上教师幻灯片呈现的内容,由此判断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  )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近代化的探索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答案 B
解析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倡导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辛亥革命,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都是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近代化的探索,B项正确;民族危机的加剧是近代化探索的背景,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故仅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相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D项。
8.(2023·金华)民国八年六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文中史事 (  )
A.支持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D.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答案 D
解析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B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C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叙述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D正确。
9.(2023·邵阳)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梦想起航的地方,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即(  )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长征精神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梦想起航的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其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铸就了伟大的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故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