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革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
政治 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西周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实行变法改革,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并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
思想文化 礼乐制度形成,商周时期采用甲骨文记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民族关系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局部统一
思维导图
考点1 夏商周的更替(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1.政权更替
项目 夏朝 商朝 西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灭亡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开国之君 禹 汤 周武王
都城 阳城 亳→殷 镐京
暴君 桀 纣 周厉王
亡国之君 桀 纣 周幽王
重大事件 世袭制 盘庚迁殷、牧野之战 分封制,“国人暴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权力: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4)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5)作用: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误区警示 武王伐纣的性质
(1)衡量一次战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其重要标准是看这场战争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武王伐纣顺应了民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质上是新兴奴隶主反对腐朽奴隶主的斗争,所以说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考点2 青铜器与甲骨文
2022版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青铜器
功能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代表 四羊方尊:青铜器中的精品,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司母戊鼎:铸造成分是铜、锡、铅;铸造方法是采用“泥范铸造法”;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图解历史 我国古代早期的青铜铸造业
2.甲骨文(5年1考)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地位
①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②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但形声最为进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考点3 动荡的春秋时期(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王室衰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影响:在春秋争霸过程中,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考点4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2.商鞅变法(5年1考)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经济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易错警示 准确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是确立县制。
(2)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最关键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
(3)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
(4)直接触及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
3.都江堰
修建 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
构成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功能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考点5 百家争鸣
2022版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1.老子(5年1考)
(1)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著作: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
(2)学派
学派 代表 主要主张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拓展延伸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名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善于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尊他为“神医”。
探究 分封制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见下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卫 姬姓贵族
鲁 姬姓贵族
燕 姬姓贵族
齐 功臣
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提示 受封对象:周王室宗亲、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原因: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局势,巩固疆土,同时安抚前朝遗民,取得民众支持。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西周分封示意图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作用: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了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有助于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历史解释 禅让制、世袭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项目 含义 示例 特点
禅让制 部落联盟推举首领的制度 尧推举舜为自己的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天下为公,选举贤能
世袭制 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启继承王位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分封制 以宗族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为标准,分邦建国的制度 周王封异姓功臣姜尚于齐,封同姓王族伯禽于鲁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2023·广东)《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B项正确;兵法的应用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仅仅有儒学,排除C项;私学发展与地理知识无关,排除D项。
2.(2023·深圳)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儒家“仁德”思想,不能体现尊崇自然,故B项正确,排除A项;学以致用属于教育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
3.(2022·广州)据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
A.统治阶级残暴 B.饮酒之风盛行 C.青铜工艺高超 D.分封制度确立
答案 C
解析 材料“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反映的是青铜工艺的高超,C项正确;从青铜器的工艺看不出统治阶级残暴,排除A项;材料中的青铜器并没有酒器,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分封制度确立,排除D项。
4.(2021·广东)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如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选A项;跪坐是汉族古时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战斗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三项。
5.(2021·广州)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汉字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A项正确;小篆是秦朝的官方字体,B项排除;隶书是汉朝时期推行的字体,C项排除;草书大约形成于汉朝,D项排除。
6.(2021·广州)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见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这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
7.(2019·广东)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答案 A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图示信息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成效显著,故选A项。
8.(2023·福建)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周天子定期巡视诸侯,而诸侯必须朝觐周天子,说明周天子利用对诸侯的控制,以巩固国家统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队实力,排除B项;西周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
9.(2023·眉山)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答案 B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赛”和“比”侧重表示比较并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其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为文艺、体育、娱乐等对抗性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祭祀活动、军备竞赛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C、D项。
10.(2023·连云港)下列能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民贵君轻 D.以法治国
答案 B
解析 孔子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故B项符合题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排除C项;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