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学案 (含答案)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学案 (含答案)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3 21:0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总体概述
起止时间 距今约170万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知识线索 重点叙述5 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主要分期 原始社会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封建社会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一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政治 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产生原始的民主——禅让制
经济 生产力水平极低,工具以打制或磨制石器为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
思想文化 山顶洞人已有审美观念,河姆渡人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半坡遗址为彩陶文化的代表
民族关系 共同劳动和生活,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思维导图
考点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北京人
发现过程 (1)1921年,发现北京人遗址,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2)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用火遗迹 北京人复原头像
距今年代 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活状况 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结成群体生活;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发现意义 (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山顶洞人
距今年代 距今约3万年
发现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生产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用火情况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生活状况 有爱美意识;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易混易错 元谋人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概念阐释
(1)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进行采集和渔猎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化石遗址是北京人遗址。
(2)蓝田人:即“蓝田猿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1964年发现于陕西蓝田县公王岭。
考点2 原始农耕生活(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1.原始农业的发展
(1)起源时间: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历史地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3)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4)历史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
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地理位置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房屋类型 干栏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耜最为典型;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弓箭、长矛等;新石器时代)
种植作物 水稻 粟
饲养动物 猪、狗和水牛 猪、狗
陶器制作 黑陶(猪纹陶钵) 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
文化生活 乐器:骨哨。出土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乐器:陶埙
概念阐释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以从事农作物种植、陶器制作、家畜饲养等为特征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先民是河姆渡人、半坡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等。
知识拓展
(1)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5 300-4 300年。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 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2)陶寺遗址:距今4 300-4 000年,位于山西襄汾东北15千米;城址中部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出土玉钺、龙盘等礼器,小件青铜器,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出现大型墓葬、观象台,表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3)早期国家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形成→早期国家产生。
考点3 远古的传说(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炎黄联盟
(1)背景: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2)形成
①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打败炎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②炎黄部落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东方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3)影响: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炎帝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时期 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
仓颉 创造文字
隶首 发明算盘
伶伦 制作音律
嫘祖 会缫丝,擅长纺织
3.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原始社会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2)成就: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消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尊称为“大禹”。
思维点拨 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不可全信;真实历史,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2)联系: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属于真实历史。
探究 原始农耕生活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图二,该房屋类型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提示 图一: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居民。
材料二
人面鱼纹彩陶盆
注: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盆高16.5厘米,口径38.5厘米,红底黑纹,人面呈圆形,鱼纹附着人面两旁,表现出人与鱼之间亲密的关系。
(2)材料二是哪一原始先民的生活用具?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原始先民:半坡人。它反映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解释 相对于北京人来说,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进步之处
生产工具 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
食物来源 北京人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
居住条件 北京人居住在天然的洞穴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生活方式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过着定居生活
1.(2023·广东)距今约5 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答案 B
解析 材料“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表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装饰的物品、手工艺品等,说明社会分化出现,B项正确;“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与原始农业无关,排除A项;禅让制度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2.(2022·广东)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答案 A
解析 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依据材料“距今已有13万年”和“两面打制的手斧”可知是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排除C项;铁器时代是从春秋后期开始,排除D项。
3.(2022·广州)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说明,这一遗址种植粮食,有耕种用的生产工具,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早期国家和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C、D项。
4.(2019·深圳)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北京人采集狩猎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制作陶器 D.相传黄帝造船只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原始农业”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5.(2019·广东)《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答案 D
解析 题干的主要意思是有了舟辑(船),就可以渡过原来不能通行的水域了。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考古发现是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中“舟楫”不符,排除。
6.(2023·福建)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这两件彩陶上面都有精美的纹饰,可以用来研究先民的审美观念,A项正确;我国史前时期尚未出现国家的政治形态,排除B项;彩陶上面没有出现文字,排除C项;陶器与青铜冶炼技术无关,排除D项。
7.(2023·武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属于长江流域的居民,题干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D项正确;河姆渡居民不是黄河流域居民,排除A项;手工业没有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
8.(2023·河南)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中原的地理优势,而非产生时间,A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可以得出,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B正确;发展相对独立与“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不符,C错误;体系最为完备与题干无关,D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