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案(含答案) 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案(含答案) 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3 20: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总体概述
起止时间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知识线索 主要讲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及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对内:阶级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对外:民族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
历史任务 民族革命: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民主革命:反封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民主
历史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基本线索 屈辱史:西方列强不断侵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
抗争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反压迫以及反封建斗争的历史
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
发展史: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生活大众化的历史
二、知识构建
第八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压迫以及反封建的斗争
政治 国家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半殖民地化特征开始显现
经济 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阶级关系 由于长期阶级矛盾的积累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而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意识形态 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剧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始
思维导图
考点1 鸦片战争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林则徐虎门销烟
时间 1839年6月3日-25日 林则徐 评价: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背景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
原因 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概况 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主持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5年3考)
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 林则徐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起止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过程 第一阶段 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定海→直趋天津→强占香港岛→进攻虎门炮台,占领广州四方烟台
第二阶段 英军攻占厦门、定海、宁波→进犯吴淞→攻占镇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及危害 通商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 赔款2 100万银元 加重了国家和人民负担
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破坏了关税自主权
后续条约 1843年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等。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启示 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历史进程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政治上: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思想上:刺激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了解世界,寻求御敌之道
思维点拨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2.侵略者:英法联军(主凶),俄、美(帮凶)。
3.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4.主要进程
5.签订条约
条约 《天津条约》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北京条约》
签订时间 1858年 1858年 1860年
签订方 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 清政府与英、法、美 中英、中法
主要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赔款额大幅增加
6.列强的罪行
罪行 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解读:此遗址见证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概况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危害 给中华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7.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易混易错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割占中国领土的条约是《南京条约》,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
考点3 太平天国运动(5年1考)
2022版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1.原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起止时间:1851—1864年。
3.主要领导人:洪秀全。
4.过程
5.颁布文献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2)后期:《资政新篇》,洪仁玕著,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6.地位: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7.影响: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8.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思维点拨
(1)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矛头首指清政府,其次是外国侵略者,所以它的性质是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2)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探究 侵略与抗争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近、现代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设立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把“虎门销烟”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系列浮雕中的第一个内容。
提示 原因: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起点。
材料二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提示 历史使命: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动中国实现近(现)代化。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出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
提示 变化:①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增加,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②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材料四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不能实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具有空想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影响:列强的侵略具有破坏性,中国人民在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过程中,逐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历史解释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项目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战争过程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战争时间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侵略路线 从广州开始,经厦门、定海、镇江,直趋天津 从广州开始,北上攻陷大沽炮台,攻占北京
战争危害 条约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侵略范围 长江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内地
主权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
社会性质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
1.(2023·广东)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 A
解析 依据“日织一匹”,“洋布盛行,土布日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关于中国鸦片战争前后纺织业的变化,“土布日贱”反映鸦片战争后中国土布价格下降,中国的传统纺织业受到西方机器工业的冲击,发展日趋艰难,A项正确;自强求富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民众的生活更加拮据,排除C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3·广东)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晚清时期”“习武之风”“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人民纷纷参与到反帝斗争中,这说明时局影响社会风气,B项正确;当时民族危机逐渐严重,排除A项;清朝统治秩序崩溃与“反帝爱国斗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新式学堂得到发展,排除D项。
3.(2022·广东)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B.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C.实践《资政新篇》 D.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答案 A
解析 1842年,上海成为通商口岸。由材料“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可知,上海贸易地位快速提升,A项正确;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B项;上海是通商口岸,并非太平天国控制的地盘,没有实践《资政新篇》,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上海成为民主革命中心,排除D项。
4.(2022·广州)1843年,两江总督向道光帝汇报说:“吏治日坏,民生日困。”1848年,广东学政进京觐见道光帝,说他沿路所见,“盗贼蜂起,民不聊生”。这说明当时(  )
A.皇帝权力削弱 B.血缘纽带松弛 C.社会矛盾加剧 D.自然经济繁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吏治日坏,民生日困”,“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可得出,当时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的弱化,排除A项;材料与血缘无关,也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D项。
5.(2021·广东)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  )
A.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 B.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
C.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 D.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满洲贵族及其军队不堪一击。为了维护自己统治,清政府被迫重用汉族地主。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故A项符合题意;地主武装没有取代八旗军队,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改变原有阶级结构,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国富兵强,因此,B、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6.(2020·广东)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可知,小农经济的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全面衰退,故C项正确。
7.(2023·武汉)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表明,林则徐禁烟时(  )
A.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B.英勇善战,知难而进
C.办事干练,善于合作 D.清正廉洁,成效卓著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林则徐通过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说明林则徐禁烟时办事干练,善于合作,故C项符合题意。
8. (2023·临沂)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也就是说,英国可以享有今后清政府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利。根据这项规定,英国获得了(  )
A.协议关税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 D.租地建房的权利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于1843年同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内容包括《虎门条约》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权。根据题干描述可知,英国在中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故B项符合题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