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流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 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
C. 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 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 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
C. 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D. 材料二最后两段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
3. 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4. 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何表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C 2. C 3. D
4. ①作品语言的暗示性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去体会和发现作品隽永深长的意趣。“夜久侵罗袜”的“侵”写露水浸湿罗袜,暗示夜色之浓,女子伫立之久,怨情之深(如答“用月这个意象以女子望月暗示孤寂忧愁”,分析合理亦可)。②中国古代抒情诗篇幅短小,却短中见长,言近意远。“却下”两句写女子回屋下帘却隔帘望月,字少情多,更见其无奈凄苦与孤寂无眠之意。
5. ①伟大的作者要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并提供一些暗示与媒介,调动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积极性,相信读者再创造的能力。②无数伟大的读者既要领会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也要有能力与作者共同创造另一艺术世界,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过于绝对。原文为“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原文有“往往”,且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也并非只此一个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因为读者都能够……”曲解文意。原文为“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是主观上的“相信”,而不是客观上的“读者都能够”。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运用周公“然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的典故,表达像周公那样诚心对待贤才,故能体现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这一观点。
B.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无法传达消息的悲伤,故能体现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这一观点。
C.运用了庄子和杜宇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奈和悲哀之情,故能体现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这一观点。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意为: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此句运用借代手法,并没有用典,故不能体现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可知:作品语言的暗示性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去体会和发现作品隽永深长的意趣。
李白的《玉阶怨》中“夜久侵罗袜”写女子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其中“侵”字写露水浸湿罗袜,具有暗示性,由此我们可想到夜色之浓,露水之重;女子伫待之久,怨情之深;再如“玲珑望秋月”,女子回到屋内放下了水晶帘,还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月”代表团圆、怀人,暗示女子内心的孤寂忧愁。
(2)根据“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可知:中国古代抒情诗篇幅短小,却短中见长,言近意远。李白的《玉阶怨》中先写女子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再写“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却下”两句写女子回屋下帘却隔帘望月,字少情多,更见其无奈凄苦与孤寂无眠之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可知,伟大的作者要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并提供一些暗示与媒介,调动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积极性,相信读者再创造的能力。
由材料二“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知,可概括出无数伟大的读者既要领会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也要有能力与作者共同创造另一艺术世界,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嘁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敌人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鹬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鸭的娘得益于农民的斗争,分得了三亩菜园子,她把园子种得很好,日子过得挺好,但她还担心陈宝三的大儿子杀回来。
B. 文中的门楼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爸爸,爸爸也不知道他的存在,他自己造出木枪,并在“我”面前“炫耀”,表现了军人对小孩子的影响。
C. “这时才红着脸说”的母亲,与《荷花淀》中“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的女人有着同样的心境,这些细节表现了她们对丈夫的埋怨之情。
D. “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这样的心理活动,表现两个主题:一是革命同志是一家,二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表现出柳树在放哨时的重要性,写出了“我”和“柳树”的关系紧密。
B. 文章语言具有地域特色,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C. 文章情节曲折,像《党费》一样扣人心弦,而且做到了前后呼应,如“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与“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呼应。
D. 文章用多个“上面写着……”的铺排,展示小鸭父亲离家后的革命经历,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8. 文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9. 孙犁的小说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显得真实可信,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②“我”在文中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勾连起小说的情节。③用“我”的眼光来观察母亲,通过“我”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表现母亲,使母亲这一形象更加生动。④“我”是一个忠于职守、坚定自信的革命战士的形象,与母亲一样展示了根据地军民的精神风貌。
9. ①人物诗化。小说塑造了坚强能干、爱护孩子、关爱丈夫、支持革命、追求进步的“母亲”形象,凸显人情美、人性美,展现了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②情境诗化。文章描写了小鸭家的柳树和小菜园,和月光下的大地,清新自然,充满诗意,为战争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③语言诗化。文本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人物的对话简练质朴,以短句为主,富有节奏感和简洁美。④战争诗化。文章采用丈夫来信的方式写战争,没有直接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淡化战争。⑤主旨表达彰显真善美,展示的是硝烟中的夫妻情、家国之情,富有浓郁的抒情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但她还担心陈宝三的大儿子杀回来”错,原文是“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等,表明小鸭的娘并不担心陈宝三的大儿子杀回来。
C.“同样的心境”“埋怨”错,本文中“母亲”红脸这一细节,不仅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关切之情,还包含着羞涩以及对离家九年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D.“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错,应该是表达了对战士们的关切之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文章情节曲折,像《党费》一样扣人心弦”错,本文具有散文化特征,并不讲究情节的曲折和扣人心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人称作用的能力。
首先,考生要答出第一人称自身的作用,即孙犁的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显得真实可信,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其次,小说《纪念》主要讲述小鸭一家人的事情,先写小鸭娘告诉“我”分得地主三亩园子,写小鸭家生活的新变化,写小鸭娘仨收到小鸭爸爸的信,还写了门楼等事情。小鸭家这些事情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所以,在结构上,“我”在文中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勾连起小说的情节。
文中说“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用“我”的眼光来观察母亲,通过“我”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表现母亲,使母亲这一形象更加生动。
根据“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可知,“我”是一个忠于职守、坚定自信的革命战士的形象,与母亲一样展示了根据地军民的精神风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表现手法和主题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1)人物诗化:
由“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可知,小说塑造了坚强能干、爱护孩子、关爱丈夫、支持革命、追求进步的“母亲”形象,凸显人情美、人性美,展现了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2)情境诗化:
由“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可知,文章描写了小鸭家的柳树和小菜园,和月光下的大地,清新自然,充满诗意,为战争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
(3)语言诗化:
由“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可知,文本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
由“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叫他回来吗?”“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分析,人物的对话简练质朴,以短句为主,富有节奏感和简洁美。
(4)战争诗化:
由“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敌人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可知,文章采用小鸭爸爸来信的方式写战争,没有直接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淡化战争。
(5)主题诗化:
由“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可知,主旨表达彰显真善美,展示的是硝烟中的夫妻情、家国之情,富有浓郁的抒情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后用兵B则遣C从事以D一少牢E告庙F请其矢G盛以H锦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意思是推其根本,与成语“原形毕露”中的“原”词义不相同。
B. 归,意思是归顺,与《苏武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C. 本,意思是考察,探究,与《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的“本”词义相同。
D. 举,意思是全,整个,与《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该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并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历史根据。
B. 文章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扬”张本。
C. 文章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人事的内涵。
D. 文章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庄宗的盛衰,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4. 文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三矢”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庄宗是否完成了其父之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答案】10. BFG
11. C 12. B
13. (1)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
(2)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而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14. ①“三矢”是三支箭,分别代表的是梁、燕与契丹这三个敌人。
②庄宗完成了其父之志,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等句子可以看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
“其后用兵”作状语,其后断开,选B;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省略了主语“庄宗”,“以一少牢告庙”是“遣从事”所做之事,句意完整,故F处断开;
“请其矢”为动宾短语,应单独成句;“盛以锦囊”为状语后置,故在G处断开。
故选BF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原形毕露”中的“原”是本来的意思。句意:探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指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开。
B.正确。“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中的“归”是回家(这里指回国)。句意: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C.错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的“本”的意思“主要的”。二者词义不同。句意: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D.正确。句意:天下所有豪杰。/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全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扬’张本”错误。这一段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作了准备。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当;“以组”,用绳索;“函”,用匣子装,名词活用作动词。
(2)“及”,等到;“困”,围困;“为”,表被动,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知,“三矢”分别代表的是梁、燕与契丹这三个敌人。
我们可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等句子看出庄宗确实完成了其父之志。
参考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②?
【注】①元丰五年张舜民贬谪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②长安,代指宋都汴京。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山落叶纷飞,洞庭湖水天一色,辽远空阔,此景作为离别宴会的背景,蕴藏着词人无尽的幽思。
B. “敛芳颜”指收起笑容,变得严肃,用一个细节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凝重、悲伤。
C. “天淡云闲”描绘了一幅天气晴好、浮云悠闲的画面,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
D. “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出古往今来无数迁客的命运,倾吐了词人压在心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
16. 本词结尾“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词人回望,看到夕阳映红天边,遥想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汴京。②“夕阳”西下,苍凉落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③遥想“长安”,表达对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错。天空清远,白云悠然。“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但后句“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因此,“天淡云闲”虽写出悠然的景色,但并未写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句意蕴丰富的能力。
尾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意为: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
词人“回首”,看到夕阳映红天边,遥想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汴京。“夕阳红尽”指“夕阳”西下,苍凉落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遥想“长安”,表达对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揭示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既表达了词人对遭贬的怨愤,又表达了他对君王的期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李白《将进酒》中,以魏晋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⑤.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⑥. 斗酒十千恣欢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弘毅”“弩”“陈”“何”“宴”“斗”“恣”“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隔着玻璃晒太阳可以补钙吗?我们晒太阳时,紫外线晒到皮肤上,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会将维生素D逐渐转化。但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玻璃会 A ,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也会影响钙的吸收。
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如果实在是无法外出活动的话,也一定要打开窗户, B 。“夏天短裤和短袖,冬天露出脸和手”就是最佳的选择了。
①要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②晒得过久可能会有损害皮肤。③大多数人每天晒10-20分钟即可,④儿童可以时间短些为宜。⑤老人晒太阳的时间可以适当长些,⑥但一般建议在30分钟之内。⑦另外,我们也可以戴墨镜,⑧避免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受伤。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示例:A.阻挡一部分紫外线;B.让阳光直接与皮肤接触。
19. ②可修改为:晒得过久可能会伤害到皮肤。
④可修改为:儿童可以时间短些。
⑧可修改为: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眼睛受伤(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受伤)。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结合上下文“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推断此处是说玻璃会削弱紫外线的照射,可以填入“阻挡一部分紫外线”之类的内容。
B处,结合上文“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推断此处是说“要打开窗子”让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皮肤上,可以填入“让阳光直接与皮肤接触”之类的内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晒得过久可能会有损害皮肤”中“会有”语意重复,改为:晒得过久可能会伤害到皮肤。
④句,“儿童可以时间短些为宜”中“可以”“为宜”句式杂糅,改为:儿童可以时间短些。
⑧句,“避免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受伤”中“避免”与“不让”双重否定造成语意表达不当,可改为: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眼睛受伤(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受伤)。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是村庄,也只不过几间破旧的房屋,一群羊,几头牛,一个人而已。路两边是过膝的荒草,枯黄的叶子和干瘪的草穗上面还染着星星点点的残雪,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斑白的须发。路的右边是一道狭长沟坎。沟坎的这边是边缘宽宽窄窄的围栏。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木棍穿插在一起,将一群羊围在里边。说是围栏,其实只不过是圈出了一个范围而已。围栏的许多木棍早已经腐朽的腐朽、断裂的断裂,这里少一根,那里缺一根,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窟窿来。几只小羊羔就从窟窿里钻出来,跑到沟坎上面的牛圈里、主人的屋子里,玩够了,再回到围栏里去。老羊们看着小羊羔出出进进,默不作声,在围栏里站着或卧着,不停咀嚼。或许它们知道,在这旷野里,不管围栏里还是围栏外,都没有什么不同,撒出去,又能去哪里呢?视野之内,这里是唯一的人家。它们不停咀嚼,在围栏里面咀嚼着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
2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写成“围栏的许多木棍早已经腐朽断裂,这里那里少一根,露出许多大小的窟窿来”,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第一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咀嚼”先后出现两次,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答案】20.
①原句用了词语反复,更加强调了围栏破败不堪情形;
②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③原句与上下文的句式、语言风格一致。
21.
示例一:三个逗号将村庄不同场景分隔开来,给读者罗列之感,有清晰的画面感;逗号标示的停顿使语言表达节奏分明、句意鲜明,充分表现出村庄的荒凉。
示例二:逗号将老羊“看着小羊羔”“默不作声”“站着或卧着”“咀嚼”的四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了老羊的各种生活状态,充分展示了老羊生活的单调,衬托出乡村的孤寂及村庄的人生活的单调,极富表现力。
22.
①第一处用的是本义,是“用牙细嚼食物”的意思,体现了反刍动物的特点。
②第二处用的是比喻义,是“对事物反复体会”的意思,有拟人的色彩,表现了羊们悠闲的心态,耐人寻味,衬托出村庄生活的漫长孤寂。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腐朽”是腐烂、枯朽的意思,“断裂”是断开破裂,句中形容围栏的许多木棍腐烂断裂,“腐朽的腐朽、断裂的断裂”运用词语反复,强调了围栏的破败不堪;
“这里少一根,那里缺一根”反复使用“一根”,“缺”与“少”意思一样,强调了围栏缺失很多,年久失修;
“大大小小窟窿”中的叠词“大大小小”的使用,突出了围栏缺失后一个个窟窿大小不一的状态;
句式上,“腐朽的腐朽、断裂的断裂,这里少一根,那里缺一根”采用短句形式,富有节奏感,且与全文句式、语言风格一致。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逗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句:语法上,逗号将“破旧的房屋,一群羊,几头牛,一个人”断开,形成四个独立语句;逗号标示的停顿,节奏分明、句意鲜明;
语义上,单独断开,突出、强调了房屋、羊、牛、人的特点;
表达效果上,单独成句,旷野里,凸显的房屋、羊、牛、人,极富画面感;“几间”“一群”“几头”“一个”突出了村庄的荒凉、寂寞,人烟稀少。
第二句:语法上,逗号将“出出进进,默不作声,在围栏里站着或卧着,不停咀嚼”断开,形成四个独立短句;
语义上,强调了老羊仅有“看小羊出进、站、卧、咀嚼”几个动作、行为,突出了老羊生活的单调、无聊;
表达效果上,羊的单调的生活状态,是因为“视野之内,这里是唯一的人家”,所以借羊的生活状态,衬托出村庄的孤寂、荒凉,也能联想到村庄的人的生活的单调。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咀嚼”本义是用牙细嚼食物;比喻义是对事物反复体会、体味的意思。
结合“它们不停地咀嚼”可知 “咀嚼”指羊们不停地吃食物,是本义,体现了反刍动物的吃食特点;
句子“在围栏里面咀嚼着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中,“咀嚼”的宾语是“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所以这里的“咀嚼”是比喻义;“在围栏里面”作为咀嚼的地点状语,表明羊们在仅有的生活空间里度过漫长的岁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突出羊们的悠闲状态,衬托出村庄生活的漫长孤寂。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两则看似对立的警句。一则来自于《论语》,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另一则是明初学者刘基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虽然暂时有所得,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到手的一切。这句话意在强调,要适可而止,有所不为。
两则材料,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命题人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求学修身、立身处世方面,应该如何处理“进取”和“知止”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
写作时,最好抓住“进”与“止”两个关键词,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好,第一步先阐释二者的含义:进是奋进、进取,是有所为;止是适可而止、止于所当止,是有所不为。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奋进不止,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适可而止,比如:有些东西要一再求进,比如在修身进德方面,应该进无止境;有些东西则要适可而止,比如对名与利的追求,应该当止则止。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指出当进不进或当止不止的危害。最后,联系现实,呼吁大家当进则进,当止则止。
立意:
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
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河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流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 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
C. 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 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 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
C. 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D. 材料二最后两段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
3. 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4.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何表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嘁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敌人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鹬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鸭的娘得益于农民的斗争,分得了三亩菜园子,她把园子种得很好,日子过得挺好,但她还担心陈宝三的大儿子杀回来。
B. 文中的门楼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爸爸,爸爸也不知道他的存在,他自己造出木枪,并在“我”面前“炫耀”,表现了军人对小孩子的影响。
C. “这时才红着脸说”的母亲,与《荷花淀》中“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的女人有着同样的心境,这些细节表现了她们对丈夫的埋怨之情。
D. “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这样的心理活动,表现两个主题:一是革命同志是一家,二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柳树是我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表现出柳树在放哨时的重要性,写出了“我”和“柳树”的关系紧密。
B. 文章语言具有地域特色,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C. 文章情节曲折,像《党费》一样扣人心弦,而且做到了前后呼应,如“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与“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呼应。
D. 文章用多个“上面写着……”的铺排,展示小鸭父亲离家后的革命经历,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8. 文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9. 孙犁的小说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后用兵B则遣C从事以D一少牢E告庙F请其矢G盛以H锦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意思是推其根本,与成语“原形毕露”中的“原”词义不相同。
B. 归,意思是归顺,与《苏武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C. 本,意思是考察,探究,与《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的“本”词义相同。
D. 举,意思是全,整个,与《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该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并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历史根据。
B. 文章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事例,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扬”张本。
C. 文章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盛衰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人事的内涵。
D. 文章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庄宗的盛衰,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4. 文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三矢”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庄宗是否完成了其父之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②?
【注】①元丰五年张舜民贬谪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②长安,代指宋都汴京。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山落叶纷飞,洞庭湖水天一色,辽远空阔,此景作为离别宴会的背景,蕴藏着词人无尽的幽思。
B. “敛芳颜”指收起笑容,变得严肃,用一个细节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凝重、悲伤。
C. “天淡云闲”描绘了一幅天气晴好、浮云悠闲的画面,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
D. “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出古往今来无数迁客的命运,倾吐了词人压在心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
16. 本词结尾“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李白《将进酒》中,以魏晋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隔着玻璃晒太阳可以补钙吗?我们晒太阳时,紫外线晒到皮肤上,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会将维生素D逐渐转化。但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玻璃会 A ,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也会影响钙的吸收。
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如果实在是无法外出活动的话,也一定要打开窗户, B 。“夏天短裤和短袖,冬天露出脸和手”就是最佳的选择了。
①要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②晒得过久可能会有损害皮肤。③大多数人每天晒10-20分钟即可,④儿童可以时间短些为宜。⑤老人晒太阳的时间可以适当长些,⑥但一般建议在30分钟之内。⑦另外,我们也可以戴墨镜,⑧避免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受伤。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是村庄,也只不过几间破旧的房屋,一群羊,几头牛,一个人而已。路两边是过膝的荒草,枯黄的叶子和干瘪的草穗上面还染着星星点点的残雪,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斑白的须发。路的右边是一道狭长沟坎。沟坎的这边是边缘宽宽窄窄的围栏。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木棍穿插在一起,将一群羊围在里边。说是围栏,其实只不过是圈出了一个范围而已。围栏的许多木棍早已经腐朽的腐朽、断裂的断裂,这里少一根,那里缺一根,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窟窿来。几只小羊羔就从窟窿里钻出来,跑到沟坎上面的牛圈里、主人的屋子里,玩够了,再回到围栏里去。老羊们看着小羊羔出出进进,默不作声,在围栏里站着或卧着,不停咀嚼。或许它们知道,在这旷野里,不管围栏里还是围栏外,都没有什么不同,撒出去,又能去哪里呢?视野之内,这里是唯一的人家。它们不停咀嚼,在围栏里面咀嚼着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
2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写成“围栏的许多木棍早已经腐朽断裂,这里那里少一根,露出许多大小的窟窿来”,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第一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咀嚼”先后出现两次,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