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20:51:00

文档简介

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②第一,通过对浙江良渚等都邑性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各个地区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与祭神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王和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相继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
③第二,通过多学科研究,对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各个地区都邑和中心性遗址的年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各地区文明兴衰的关系,各地区文明形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要资源的获取及其与各地区文明演进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研究结果表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是适宜的自然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精神领域的进步、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第三,通过多学科研究,对各地区文明之间交流互动、汇聚融合,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各地区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中华大地各个区域之间早在距今七八千年时就发生了交流,稻作和粟作农业技术由此得以在各地传播,为各地文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各地人们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深刻的思想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⑤第四,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是在自身基础上起源、形成的,但并不是封闭的。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交流。大约距今5000年前,黄河上游地区就接受了起源于西亚地区古文明的制作铜器、栽培小麦、饲养黄牛和绵羊等新的技术。与此同时,起源于史前时期中国的稻、粟、黍的栽培也向西亚和其他地区传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在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后,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到了夏、商朝,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
⑥第五,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我们还从中国各地有关文明起源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中,总结出在没有发现当时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关键特征,即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规模巨大且制作考究的宫殿或神庙、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形成了表明尊贵身份的礼器和礼制、宽大壕沟或高大城墙以及大量武器随葬反映出的战争频发。上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
⑦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需要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具体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其中之一是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真实可靠。
B. 材料一认为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统治者和国家开始出现,于是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
C. 材料一指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中,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体现中国特色。
D. 材料二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有独特之处,蕴含许多宝贵财富,应当将其总结好,继承好。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受到农业、手工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B. 多学科研究发现,各地区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动、汇聚融合的关系,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C. 夏、商朝时期,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迅猛发展,主要是接受了西亚地区的冶金术,并对其进行了消化吸收。
D. 即便没有发现当时文字资料,考古学家也能够以一些关键特征为依据,来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层层递进,从五个方面由浅入深,逐步论述了国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
B. 材料一第五段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论证了中华文明虽起源、形成于自身基础,但不封闭的观点。
C. 材料二巧妙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不仅增添了文章语言的文采,而且还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D. 材料二主要从中华文明的价值、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4. 材料一第⑥段提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请简述这里“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
5. 材料二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仍然任重而道远,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应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答案】1. A 2. C
3. A 4. ①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②社会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③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④从考古发现的关键特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
5. 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
②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③要建立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④在发掘、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丰富自身,吸收历史中的营养,找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好地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于是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错误。根据原文“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与祭神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王和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相继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可知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统治者和国家才随之产生,也就是说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是统治者和国家开始出现的一个条件。
C.“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错误。根据原文“我们……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可知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也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D.“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错误。根据原文“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可知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主要是接受了西亚地区的冶金术,并对其进行了消化吸收”错误。根据原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在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后,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可知中华文明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但文中并没有明确夏、商朝的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有关。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层层递进,从五个方面由浅入深”错误。材料一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无主要、次要,轻重之分。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可知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根据原文“我们还从中国各地有关文明起源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中,总结出在没有发现当时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关键特征,即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规模巨大且制作考究的宫殿或神庙、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形成了表明尊贵身份的礼器和礼制、宽大壕沟或高大城墙以及大量武器随葬反映出的战争频发”,可知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在没有发现当时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关键特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
根据原文“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需要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可知要依靠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根据原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可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根据原文“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建立中国特色,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不住人,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跑到西马路上买。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有个规矩,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老蔡家说到做到,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做到,还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到,没一天不做到,或者做不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这可是了不得的!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名人,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这该怎么办?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可以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来拍他们的学堂,这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这时放暑假了,学堂里没几个人,就来拉他。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回了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怎么照相,陪着洋人去到学堂各处一通拍照,还和几位学友充当各种角色。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铺子时,天已经暗下来了。金子美心里有点愧疚,觉得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子笑了,给子美高高付了几天的工酬。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养病,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嘛时候没的。再过多半年,老蔡家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这人开了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蔡家杂货铺被人起名“万年青”,寓意万年常青,足见杂货铺给街坊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得到大家认可。
B. 老蔡约金子美见面及离开时的叮嘱,说明他对请人帮忙照看店铺这件事态度很谨慎,生怕这会坏了家规店规。
C. 老蔡让金子美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店里随便拿,主要是因为金子美照看店铺尽心,做到了钱货两清,他很满意。
D. 文中老蔡“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这两个细节,表明了老蔡内心的气愤以及对信誉的看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写老蔡家开杂货铺的规矩以及对规矩的严守,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下文情节可能发生变化。
B. 金子美失约后心有愧疚,掏钱补款后便觉心安,前后心理形成对比,意在凸显他为人诚实淳朴。
C. 结尾写小砖房“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借助环境表现情感,寄托作者深深叹惋之情。
D. 小说语言既朴实又有地域特色,如“迎前”“嘛时候”等词语的使用呈现出强烈的“津味”色彩。
8. 本文擅长用情节转折推动故事发展,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两处情节转折,并分析其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作用。
9.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老蔡便是那“俗世奇人”之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蔡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C 7. B
8. ①情节转折:第一处,金子美关门一天;第二处,老蔡得知真相。②作用: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子美的形象是为了衬托老蔡的形象特征,这使老蔡讲诚信的品格更感人,暗示了老蔡的悲剧人生。
9. ①人物个性奇,老蔡守规重诺异于常人。②境遇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因守规重诺受人尊重,因他人失信而走向没落。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因为金子美照看店铺尽心,做到了钱货两清,他很满意”错误。由文中“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可知老蔡让金子美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店里随便拿是因为金子美实诚,没有破坏一天不关门的准则,维护了百年以来积累下的信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凸显他为人诚实淳朴”错误。根据原文“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回了北洋大学堂”,可知子美关门停业,违背了和老蔡的约定,“心里有点愧疚,觉得辜负了人家老蔡”,掏钱补款,只能表现他的淳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回了北洋大学堂……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铺子时,天已经暗下来了”,金子美答应老蔡早晚都在铺里盯着,但在同学的怂恿下,关闭店门去学堂拍照。这是第一次转折。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子笑了。给子美高高付了几天的工酬……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老蔡回来后,金子美向他报了太平,老蔡给了他工酬并请他吃饭。当金子美把真相告诉他后,他怒火中烧。这是第二次转折。
两次转折,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两人对“实诚”的不同认识,加剧了二人的矛盾,老蔡和万年青也逐渐没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老蔡把祖上立的规矩守得更严更死,即使找人看店,也要死守这条规矩。守规重诺异于常人。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名人,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老蔡凭守规重诺受人尊重。“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金子美坏了老蔡家的规矩,摧毁了他的立身之本。规矩坏了,人们也收回了尊重。“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养病,居然再没回来”,老蔡和万年青也走向没落。;老蔡和万年青的经历也富有传奇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喷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雨A雪B武卧C啮雪D与旃毛E并咽之F数日G不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判罪,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论”意思不同。
B. 斗,使争斗,与《过秦论》中“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斗”意思相同。
C. 亡,同“无”,没有,与《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D. 犹,好像,与《六国论》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犹”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行为使单于更加恼怒,也使单于更加想要招降苏武,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权威。
B. 单于明白威权富贵均无法征服苏武,便采用摧残肉体的方式来瓦解其意志。
C. 从李陵口中,苏武得知自己离开后,家庭发生了巨大变故,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女儿和儿子不知生死。
D. 苏武认为自己是由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效忠皇帝天经地义,即使蒙受极刑,牺牲性命,也心甘情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14. 卫律和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苏武的回应有何差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BDF
11. D 12. A
13. (1)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2)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
14.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测“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直接拒绝,表明自己的立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天雨雪”,主谓宾结构,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故在宾语“雪”后B处断句;
“武卧啮雪”,主谓宾结构,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故在在宾语“雪”后D处断句;
“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主语都是苏武,各自断开,故在F处断句。
故在BDF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判罪。/说。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B.正确。均指使……争斗。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C.正确。均同“无”,没有。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因此不孝顺不慈祥的人就没有了。
D.错误。均指好像。句意: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使单于更加恼怒”错误,结合原文“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可知,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使单于更加恼怒”于文无据。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屈”“辱”,都是使用用法,使……改变,使……受辱;“虽”,即使;“面目”,脸面。
(2)“春秋高”,年纪大了;“亡”,通“无”,没有;“夷灭”,消灭,这里指全家被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副有罪,当相坐”“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可知,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
结合原文“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可知,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测“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结合原文“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愿听陵计,勿复有云”可知,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
结合原文“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可知,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直接拒绝,表明自己的立场。
参考译文: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如果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别出心裁,先写声后写人,突出了乐声,产生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 “老鱼跳波瘦蛟舞”写本已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旋律腾跃起舞,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C. 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
D. 全诗构思新奇,别具特色,丰富的联想想象及神话传说的运用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16. 清人方扶南推此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C 16.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错误,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全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结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可知,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昆山玉碎”写声音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有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感慨人生短暂、自然永恒,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和自然一样永恒。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两句评价《离骚》,认为其所写事物虽寻常但意旨弘大,列举的事例虽浅近但寓意深远。
(3)箫、琴、瑟、琵琶等都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古典诗词常以之写景抒情,请写出任意两句含有此类乐器的诗句:“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②. 江月年年望相似 ③.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④.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⑤. 葡萄美酒夜光杯 ⑥. 欲饮琵琶马上催(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已、指、迩、葡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的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 ① 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 ② ,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十分有特色,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8. ①望其项背 ②凤毛麟角
19.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突出了他综合了佛教、儒家、道家的人生观,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便于抒发对苏东坡的赞美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原文“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可知,此处是说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赶不上苏东坡,故可填“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
第二空,结合原文“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不可多见的”可知,此处是说这些品质珍贵又稀少。故可填“凤毛麟角”。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全部采用了“是……的……”以及“是……”的句式,如“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是字句,结构相似,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让人产生强烈的联想和感受;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佛教徒”等内容突出了苏东坡佛教、儒家、道家三者合一的人生观;
“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等内容写出了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便于抒发对苏东坡的赞美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最普通的老百姓。要想让叶子变红, ① 。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大多数叶子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便显现为黄色。但有些植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 ② ,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种“秘密武器”——糖。 ③ ,才能生成花青素苷。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由于秋天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的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很多天的总和还要多。
20.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秘密武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个小故事是激烈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 几个“慈祥”的老板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D. 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A 21. ①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 ②在叶子中是不稳定的 ③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
22. 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秘密武器”上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插曲”上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慈祥”上的引号表示反语。
C.“暴徒”上的引号表示引用。
D.“好席子,白洋淀席”上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可知,此处是谈论想要让叶子变红的前提是叶绿素得消失;再结合前句中“红叶基本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最普通的老百姓”可知,此处需运用拟人手法,故可填入“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
第二空,结合下文“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并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可知,此处是写花青素在叶子中的特征,与花青素苷的“稳定且不易分解”相对,它的特征是“不稳定”,故可填写“在叶子中是不稳定的”。
第三空,结合上文“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种‘秘密武器’——糖”和下文“才能生成花青素苷”可知,此处是说在花青素和糖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生成花青素苷,故可以填入“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
一是“由于秋天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的合成”错,介词开头造成主语残缺,应把“由于”删掉;
二是搭配不当,“秋天骤然降温”的主语是“秋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增强”的主语应该是“骤然降温”,不能承接前一句的主语,把“秋天骤然降温”改为“秋天的骤然降温”,让“骤然降温”作下一句的主语;
三是不合逻辑,“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不合逻辑,应该是“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故改为: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命运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
有些人的光芒,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以上两句话出自《中国妇女报》对云南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评论,张桂梅虽然饱受病痛折磨却坚持创办女子高中,帮助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孩子走向美好未来。《中国妇女报》的这两句评论,以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予人们无限的感动和力量。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中有光 照亮他人
给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要想照亮别人,必先点燃自己,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在心中播下一颗光的种子,施以信仰、奋斗、奉献、格局之肥,日日浇灌,时时守护,耐心等待这束光破土而出,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这束光是戚继光的信仰之“光”,忠诚担当,点亮家国情怀。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我们要以民族英雄戚继光为榜样,涵养拳拳的爱国爱党爱民之心,愿将一腔热血,尽化繁霜,染河山灿烂,保国泰民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我们要坦然面对失败磨难,提升境界,淡泊名利,守住自己心中那份清净。“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新时代的战歌已经唱响,让我们以信仰为光,奋斗新时代,奔跑新征程。 
这束光是李四光的奋斗之“光”,业务精湛,勇攀高峰。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在解放初期的困难时期,李四光等一批老一代的革命科学工作者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仍然痴迷于工作,专心致志,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当代青年也要像李四光一样,用做学问的态度对待事业,发扬“钻”的精神,心无旁骛,认真研究工作,全身全心地投入,保持一种默默干事的工作态度,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奋斗之光为引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这束光是黄继光的奉献之“光”,敢作敢为,克难攻坚。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之光像长虹一样闪耀。”黄继光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奋不顾身、迎难而上的精神永存!和平年代我们也应发扬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全力以赴,毫不懈怠;遇到矛盾和困难,迎难而上,毫不退缩;出现问题和失误,勇于担责,毫不推诿,让担当之光,汇聚成新时代发展的正能量。
这束光是司马光的格局之“光”,温良礼信,彰显崇高境界。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政敌”王安石,他却一口回绝:王没有任何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政见虽“争锋相对”的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这就是格局之光。我们要涵养“天下至德在于忠”的大智慧,锤炼“功成不必在于我”的大境界,精心谋事、专心做事、坦荡处事。
三毛曾说过:“燃烧一个人的灵魂,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带着你的爱与热情投入生活吧,心中有光,眼中有爱,照亮他人,世界会因你而更加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引用两句话。第一句说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光,就不会被被命运打倒。这句话强调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要保持内心的光明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二句说有些人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奉献精神是他们身上的光芒。这句话强调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强调奉献是一个人身上耀眼的光芒、宝贵的品质。然后指出这两句话是《中国妇女报》对张桂梅的高度评价,张桂梅是一个心中有光的人,她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她勇敢地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无惧命运的打击。张桂梅是一个身上带有光芒的人,她默默地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山中女孩儿的人生,成就了山里女孩们的梦想。最后总结张桂梅的人生给了我们无限的感动和力量。
综上,本次作文旨在启示同学们要做一个心中有光的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坚强的毅力,有舍我其谁的勇气担当;面对困难不退缩、不畏惧,永葆希望,努力向上;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随时点燃着自己,把自己活成一束光,也活成别人的人生坐标;安心做事,不张扬,为他人付出,不求回报,无私无我。立意时可以将两句话结合起来,让自己心中充满光,并成为别人的光;也可以围绕其中一句,心中充满光,无惧命运打击;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等。
写作时,由评价张桂梅的“命运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引出自己的感悟,当代青年要勇于追求心中的光。主体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证:追求心中的光,就是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心中的光,就是敢为目标而努力奋斗;追求心中的光,就是无惧困难,勇往直前。最后总结全文,追求我们心中的光,也让我们的“光”映照华夏。寻向所志,奋起直追,让张桂林梅的精神鼓舞着我前进,拥有那束光,逐光而行,成为那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立意:
1.心中有光,照亮他人。
2.燃烧自己,奉献光芒。
3.坚持心中的光,成就精彩人生。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②第一,通过对浙江良渚等都邑性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各个地区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与祭神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王和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相继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
③第二,通过多学科研究,对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各个地区都邑和中心性遗址的年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各地区文明兴衰的关系,各地区文明形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要资源的获取及其与各地区文明演进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研究结果表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是适宜的自然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精神领域的进步、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第三,通过多学科研究,对各地区文明之间交流互动、汇聚融合,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各地区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中华大地各个区域之间早在距今七八千年时就发生了交流,稻作和粟作农业技术由此得以在各地传播,为各地文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各地人们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深刻的思想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⑤第四,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是在自身基础上起源、形成的,但并不是封闭的。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交流。大约距今5000年前,黄河上游地区就接受了起源于西亚地区古文明的制作铜器、栽培小麦、饲养黄牛和绵羊等新的技术。与此同时,起源于史前时期中国的稻、粟、黍的栽培也向西亚和其他地区传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在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后,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到了夏、商朝,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
⑥第五,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我们还从中国各地有关文明起源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中,总结出在没有发现当时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关键特征,即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规模巨大且制作考究的宫殿或神庙、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形成了表明尊贵身份的礼器和礼制、宽大壕沟或高大城墙以及大量武器随葬反映出的战争频发。上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
⑦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需要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具体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其中之一是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真实可靠。
B. 材料一认为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统治者和国家开始出现,于是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
C. 材料一指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中,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体现中国特色。
D. 材料二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有独特之处,蕴含许多宝贵财富,应当将其总结好,继承好。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受到农业、手工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B. 多学科研究发现,各地区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动、汇聚融合的关系,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C. 夏、商朝时期,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迅猛发展,主要是接受了西亚地区的冶金术,并对其进行了消化吸收。
D. 即便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资料,考古学家也能够以一些关键特征为依据,来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层层递进,从五个方面由浅入深,逐步论述了国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
B. 材料一第五段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论证了中华文明虽起源、形成于自身基础,但不封闭的观点。
C. 材料二巧妙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不仅增添了文章语言的文采,而且还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D. 材料二主要从中华文明的价值、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4. 材料一第⑥段提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请简述这里“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
5. 材料二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仍然任重而道远,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应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不住人,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跑到西马路上买。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有个规矩,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老蔡家说到做到,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做到,还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到,没一天不做到,或者做不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这可是了不得的!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名人,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这该怎么办?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可以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来拍他们的学堂,这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这时放暑假了,学堂里没几个人,就来拉他。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回了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怎么照相,陪着洋人去到学堂各处一通拍照,还和几位学友充当各种角色。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铺子时,天已经暗下来了。金子美心里有点愧疚,觉得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子笑了,给子美高高付了几天的工酬。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养病,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嘛时候没的。再过多半年,老蔡家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这人开了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蔡家杂货铺被人起名“万年青”,寓意万年常青,足见杂货铺给街坊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得到大家认可。
B. 老蔡约金子美见面及离开时的叮嘱,说明他对请人帮忙照看店铺这件事态度很谨慎,生怕这会坏了家规店规。
C. 老蔡让金子美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店里随便拿,主要是因为金子美照看店铺尽心,做到了钱货两清,他很满意。
D. 文中老蔡“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这两个细节,表明了老蔡内心的气愤以及对信誉的看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写老蔡家开杂货铺的规矩以及对规矩的严守,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下文情节可能发生变化。
B. 金子美失约后心有愧疚,掏钱补款后便觉心安,前后心理形成对比,意在凸显他为人诚实淳朴。
C. 结尾写小砖房“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借助环境表现情感,寄托作者深深叹惋之情。
D. 小说语言既朴实又有地域特色,如“迎前”“嘛时候”等词语的使用呈现出强烈的“津味”色彩。
8. 本文擅长用情节转折推动故事发展,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两处情节转折,并分析其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9.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老蔡便是那“俗世奇人”之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蔡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喷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雨A雪B武卧C啮雪D与旃毛E并咽之F数日G不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判罪,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论”意思不同。
B. 斗,使争斗,与《过秦论》中“外连衡而斗诸侯”中的“斗”意思相同。
C. 亡,同“无”,没有,与《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D. 犹,好像,与《六国论》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犹”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舍生取义、以死明志行为使单于更加恼怒,也使单于更加想要招降苏武,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权威。
B. 单于明白威权富贵均无法征服苏武,便采用摧残肉体的方式来瓦解其意志。
C. 从李陵口中,苏武得知自己离开后,家庭发生了巨大变故,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女儿和儿子不知生死。
D. 苏武认为自己是由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效忠皇帝天经地义,即使蒙受极刑,牺牲性命,也心甘情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14. 卫律和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苏武的回应有何差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别出心裁,先写声后写人,突出了乐声,产生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 “老鱼跳波瘦蛟舞”写本已行动艰难鱼蛟,竟伴着旋律腾跃起舞,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C. 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
D. 全诗构思新奇,别具特色,丰富的联想想象及神话传说的运用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16. 清人方扶南推此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有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感慨人生短暂、自然永恒,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和自然一样永恒。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两句评价《离骚》,认为其所写事物虽寻常但意旨弘大,列举的事例虽浅近但寓意深远。
(3)箫、琴、瑟、琵琶等都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古典诗词常以之写景抒情,请写出任意两句含有此类乐器的诗句:“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的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 ① 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 ② ,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十分有特色,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最普通的老百姓。要想让叶子变红, ① 。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大多数叶子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便显现为黄色。但有些植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 ② ,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种“秘密武器”——糖。 ③ ,才能生成花青素苷。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由于秋天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的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很多天的总和还要多。
20.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秘密武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个小故事是激烈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 几个“慈祥”的老板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D. 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命运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
有些人的光芒,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以上两句话出自《中国妇女报》对云南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评论,张桂梅虽然饱受病痛折磨却坚持创办女子高中,帮助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孩子走向美好未来。《中国妇女报》的这两句评论,以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予人们无限的感动和力量。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