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4 00:1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致敬时代楷模 书写我们使命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复习”



使
目录
第五单元 单元复习
单元学习任务
A
单元学习内容
B
单元学习评价
C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本单元旨在通过学习革命导师和志士仁人的精神品格,理解“使命与抱负”的人文主题,思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一问题。
本单元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学习观察社会生活,联系当下社会生活,结合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目的,把握其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写出一篇完整的演讲稿。
单元总览
作者 国籍 身份 主要成就
马克思
恩格斯
李斯
林觉民
德国(后为无国籍人)
德国
中国·秦朝
中国·民国
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指导成立第二国际
与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
思想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思想家、革命家、军事理论家
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跟随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入仕秦国,助秦王嬴政一统天下。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
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篇目 写作原因与写作对象 关注的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立场观点 写作目的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演说。对象是参加宴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 这个时代,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超乎想象,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无产阶级将结束这个时代
宣告无产阶级必将解放以激励志同道合的战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参加马克思的葬礼并发表演说,对象是参加葬礼的马克思的亲友 马克思去世需要对其一生盖棺定论 以亲密革命战友的身份得出马克思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革命家的结论 告慰马克思代表无产阶级对马克思表达敬意
《谏逐客书》 因为偶发的客卿关涉间谍案,秦王下令驱逐全部客卿,在被驱之列的李斯上书秦王劝其收回命令 秦国因重用客卿日渐强大,有统一天下的趋势,然大功未竟,六国犹有实力
站在秦国国君的立场上,认为无差别驱逐客卿是损秦助敌的做法 劝秦王收回命令
《与妻书》 决定参加革命武装的起义行动,认为可能献出生命,担心妻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故留下遗书以宽慰 晚清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愿牺牲个人幸福,献身革命斗争,换来天下人的幸福
安慰爱妻,望其理解
第五单元 单元复习
单元学习任务
A
单元学习任务
一、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本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
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单元中任选一篇文章进一步研读,想想其中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有何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思路点拨】任务一要求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而前提是研读课文,从课文中把握作者对所处时代的认识以及他们的人生选择。可以结合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所学内容,深化对作品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认识;也可以看看马克思《给工人议会的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林觉民《禀父书》、范启龙《林觉民》等,拓宽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学习任务
演讲稿
演讲稿又称演讲词、演说词,是演讲者在集会或某些特定的公众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它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注重对演讲的主题、目的,以及演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精心构思和设计。
本单元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学习观察社会生活,联系当下社会生活,结合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目的,把握其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写出一篇完整的演讲稿。
演讲稿格式
1、标题
演讲稿一定要写题目。题目可以是演讲的主题,也可以是根据主题拟写的发言题目。
2、开场白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1)称呼语。称呼语要顶格写,要得体,如在学校演讲要写上"老师们、同学们”等称呼。
(2)问候语。问候语一般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大家好” “下午好”等。
(3)交代演讲的背景、主题或者演讲的题目。如“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寻回劳动的灵魂》”“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厉行节俭,从我做起’”等。
3、主体
演讲的主体是对演讲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证的部分。在写作过程中,要精心安排好主体的结构,运用各种方式处理好层次、节奏和衔接等问题。
4、结尾
结尾是演讲稿的收束部分,一般要表达对听众的谢意。如:“我的演讲 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应当具备的特点
(1)针对性与通俗性
演讲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阐述观点,演讲稿的写作应该针对处在特定背景中的特定对象,所以要对听众进行分析:谁在听讲?有什么期待?接受程度如何?对演讲的观点会有什么反应?等等。对听众的期待和接受能力有正确判断,才有可能决定内容取舍,确定合适的话题。
演讲稿也要注意写作技巧。因为不是书面阅读的语言,是演讲和听讲的语言,所以语言要通俗易懂,方便听众接受;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课文 写作情境 写作对象 写作意图和目的 语言风格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参加《人民报》创刊4周年宴会 参加宴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 宣告无产阶级必将解放,以激励志同道合的战友 即兴演讲,多口语语体,多典故、多比喻,幽默感强,极具鼓动性和感染力。
(2)鲜明性与条理性
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应当具备的特点
演讲稿要立场明确,主题鲜明。演讲要主旨明确,中心思想突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好的演讲稿讲究思想性,要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围绕主题深入分析,把道理说透,让人信服。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
先以诗一般的语言揭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下蕴蓄的革命力量;
再通过分析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对抗,阐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最后作出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的预言。
演讲是心灵沟通,情感互动。在渲染情感的过程中,通过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拟人、设问、反问、呼告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能让演讲稿获得观众的强烈共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富有感染力
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应当具备的特点
小任务:默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章一遍,找出能表达恩格斯对马克思不可抑制的情感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恩格斯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浓烈的、又是端庄的。
比如,不直接用“马克思”,而用“他”——不忍心说出他的名字。
比如“安静地睡着了”——不忍心说出他逝世的事实;
比如:面对敌人的“驱逐” “诽谤” “诅咒”,马克思选择“毫不在意” “蛛丝” “轻轻拂去”,恩格斯对此甚为佩服,在精炼的语言中处处流露出对这位伟人的敬佩和对敌人的愤恨。
我们的使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格式正确,点明演讲对象)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
古诗有云:“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乔木以扎根为使命,终成森林的繁盛;浪花以奔腾为使命,终成河海的博大;青年以时代为使命,终成复兴的伟业。(观点明确)
诸位同学,请以时代为航标,将自己的心跳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与时同行。
“石可破也,不可夺坚;丹可磨也,不可夺赤。”与纷繁浮躁的时代同行,我们要承担起时代的使命。
时代在前进,使命需坚守,我们坚守时代使命,守的是矢志不渝的理想。且看云南教师江声发,二十年如一日,用残缺的双臂培育出胜放的桃李,三尺讲台,守住理想。坚守,守的是始终如一的自我。“红皇后效应”的警示犹响耳畔,且看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将一生奉献给敦煌,将生命融铸进历史。青年一代,面对突飞猛进的时代,应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像马克思一样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像林觉民烈士一样,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能做到这一切,唯有坚守初心。(真实且典型的事例,说理透彻,震撼人心)
赏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稿
坚守不是固封,在时代大潮中,使命必须与时代同行。“儿时常思宿云端,今日世界汇指尖。”与开放包容的时代同行,我们要担起创新的使命。
航天事业开拓者们曾说:“创新是人生来就被赋予的品质,一种思维的品质,我们要捍卫住每个人心里的创新基因。”正如祖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航天事业,国家初建,适逢国外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人以汗水填补差距,以心血雕刻大国重器,以信念荡平艰苦环境,几代人的汗水培育出了创新的花朵,终于成就“天问探火”、“嫦娥奔月”的神话。同学们,创新之路不会鲜花满径。身处开放包容的时代,希望我们永葆创新的激情,以创新精神点亮人生,承担时代重托。(有思想性,论证充分,语言简洁通俗)
“青春要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个人的奋斗中绽放光彩。”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国共产党带领华夏儿女走过了百年岁月悠悠。现在,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就担在你我肩上。不能忘,疫情突袭,无数白衣青年披甲执锐奔向战场;不能忘,地震洪灾,千万青年英雄逆流而上,抢险一线。
我们是时代的青年,同学们,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伟业;求真务实,方能善做善成。我辈青年,且把坚守、创新时代的使命担在肩上,放在心底,方可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用我们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践行和实现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鼓动性和感染性,亲切有力量的语言)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赏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稿
附:演讲稿评分标准
单元学习任务
二、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完成以下任务。
2.实用性文本发表见解,叙述事实,抒发情感,或重在沟通与交流,或意在鼓舞与动员,或旨在劝说与安慰,都有一定的实用目的。任选一篇课文,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为文的目的,思考作者为此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策略,举例作出说明。
1.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接下来却宕开一笔,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却在演讲中先评价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分别梳理两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
【思路点拨】本任务的要求是把握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主要是通过梳理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内容,以及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解作者的为文目的。总体来看属于细读文章,理解实用类文章特点的任务。
单元学习任务
【思路点拨】任务1要求分别梳理两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总体来看,学习任务中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文本中看似不合常规的地方,这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路,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1答案示例】
两篇文章的思路梳理。
单元学习任务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执行者
现代工业、科学
1848年革命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
现代贫困、衰颓
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革命年代
【任务1答案示例】
两篇文章的思路梳理。
单元学习任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两个【对于】
(总纲)
理论贡献
两个发现
革命家
思想家
深远影响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实践贡献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的规律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敌人
驱逐
诽谤
诅咒
友人
尊敬
爱戴
悼念
【任务1答案示例】
马克思在宣誓无产阶级走上革命舞台这一时代主题后,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
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生产力的提高,而工人阶级的形成、壮大与此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机器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足以成为重要社会力量的工人阶级,更不会有其革命要求、革命意愿。所以,马克思讨论这一问题,看似转换了话题,实际上思路是非常连贯且合乎逻辑的。
(2)由于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马克思提到的“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发明于英国或最早在英国大面积使用)去工人阶级力量深厚,革命诉求也比较强烈。马克思这样安排演讲结构,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关系,吸引听众的注意。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1答案示例】
恩格斯文章的结构安排与马克思对科学力量的重视密切相关。
原因: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认识下,马克思高度关注科学的推动力:科学进步必然引起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曾经天才地预见到“蒸汽大王”的统治即将终结,电力将成为更具有统治性的力量,而在技术革命之后,必将是政治革命的高潮。因此,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是统一的,他对科学的关注,对科学进步的赞许,是基于他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来源于他作为革命家的“真正使命”。正如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所致的悼词中说的,马克思“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
单元学习任务
【思路点拨】任务2要求把握实用文的功能特点,特别是其突出的目的性(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针对性)。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2答案示例】
以《谏逐客书》为例,加以解析。
《谏逐客书》属于奏疏这种文体,其特点是“以下劝上”。关于这种文体的“针对性”,要确立三个基本点:“我”的身份地位等状况,君主的性格与思想如何,所奏之事的特点等。
(1)“我”的身份地位等状况:李斯任郎官时,秦王听其计,确立了尽快统一天下,以防六国再次结为一体的战略。不久后,秦王拜李斯为客卿。逐客事件便发生在李斯任客卿之后,李斯虽然身份上有不利之处——是“客”,但地位正在提升中——是“卿”,颇受秦王信任,所以他才能直接反对由秦国旧贵族发起的逐客之议。
(2)君主的性格与思想如何:秦王是雄才大略之主,他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由于秦国是“后发国家”,有任用客卿的传统,所以对秦王来说,继续任用客卿或由秦国本土人才来执行统一战略,是相对次要的事情,所以李斯只要把劝谏的立足点放在秦国将要一统天下的雄心(现实)、如何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历史)和潜在的难以统一天下的危险(未来)上,就比较容易说动对方。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2答案示例】
以《谏逐客书》为例,加以解析。
《谏逐客书》属于奏疏这种文体,其特点是“以下劝上”。关于这种文体的“针对性”,要确立三个基本点:“我”的身份地位等状况,君主的性格与思想如何,所奏之事的特点。
(3)所奏之事的特点:虽然郑国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逐客之论甚嚣尘上,但是这个疲秦的阴谋与过往客卿有益于秦的众多事实相比,毕竟只是个案,只不过后者年深日久,倡议者刻意回避,主政者不易想起。因此,只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反复强调客卿在秦的历史贡献,就容易让自己的立论显得客观,立于不败之地。
(4)政治环境:逐客之令与秦王刚刚在李斯的建议下确立的尽快“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防范“诸侯复强,相聚约从”的战略是矛盾的。在上述战略的主导下,秦国对东方诸国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人才争夺战,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抽干”六国的人才资源,彻底削弱它们,不给它们“复强”的机会。这一层意思,李斯用“资敌国”“业诸侯”等语言点出,精明如秦王,自然能理解其中深意。
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习任务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3.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4.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思路点拨】本任务要求同学们细细揣摩品味表意复杂的长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或体会其中的复杂情感。这一学习任务对同学们有很好的提示作用,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势必要接触越来越多的表意丰富、逻辑复杂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会有一些难解的长句——复杂的内容,往往不可能都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学习理解这些句子,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
【答案示例】
(1)第1句旨在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句先以自然领域中达尔文的发现作类比,表明马克思在历史领域中的发现的重要性。
单元学习任务
接着进一步解释这个发现,一方面称之为“简单事实”,表明了这个规律广泛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全人类的生活中,从而显示出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用“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修饰“简单事实”,说明其容易被遮蔽。这样的句中逻辑显示出马克思思想之敏锐、贡献之伟大。
句子的主体部分具体解释马克思发现的“历史的发展规律”,分三层意思:1.基础性的生存需求决定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2.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上层建筑的基础;3.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这三层之间关系是:第一层推出第二、三层,第二层由第一层推出,又是第三层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和句子内部的逻辑思路。
单元学习任务
整体而言,这个句子是个单句。句子的主语为“马克思”,谓语为“发现了”,宾语为“事实”及之后的内容。而冒号后面的部分单独看又是一个复句。可以大致划分层次如下: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就句子而言,这个句子很长,但就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与重大贡献来说,这个句子是非常凝练的,概括性很强,而这种概括性很大程度上正来自其内部的缜密。
单元学习任务
(3)第3句是《与妻书》开头的句子,表现写信的缘由、情景和心情。这个长句的主要特点不在内容之丰富或逻辑之谨严,而在于以反复的转折表达细腻的情思,其中的“而欲”“又恐”“故遂”,多次转折,最后才说出自己为何要写这封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与“泪珠”相应,表现自己要与爱人永诀的悲痛;“又”后所“恐”的,实有两层,一层细似一层,一层深似一层,从夫妻间的相互依靠,到彼此的心灵相通,虽是假设之辞,实是否定之意,能见出作者对妻子的情之深、思之切;在反复陈说后以“故遂”作结,“忍悲为汝言之”呼应“笔墨”,开启下文。
单元学习任务
整个句子从功能上讲主要是交代为何写这封信,突出了贯串全信的一个“无解”的矛盾——写,恐妻子为自己死亡而悲痛;不写,又恐妻子因不理解自己而悲痛。这个矛盾本身就是充满悲情的,所以作者一起笔即满怀深情,为文章奠定了基调,感人至深。
单元学习任务
(4)本句讲述“前十余日”夫妻二人最后一见时,自己却未能把将要赴义的事情告知妻子的原因,表现自己的矛盾之感和椎心之痛。边叙边议,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想要告诉妻子,但是又难以启口,这种矛盾的痛苦使得作者只能日日买醉,虽醉,但是对怀孕妻子的担忧和关怀,却是让作者更加清醒和痛苦。
单元学习任务
附:事理说明文评价量表
第三单元 单元复习
单元学习内容
B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执行者
现代工业、科学
1848年革命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
现代贫困、衰颓
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革命年代
主旨思想
文章从1848年革命说起,论述了社会呈现出的不可避免的对抗和矛盾,之后通过层层分析,作者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出现的必然性,并以此文来表达对战友的激励和无产阶级必将胜利的信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主旨思想
从革命理论贡献和革命实践贡献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伟大成就,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缅怀与敬意。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主旨思想
本文起句即提出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有力提领了全篇。下文分层详说逐客错误何在,阐述中心论点。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主旨思想
文章首先交代了写信的原因,接着回忆了作者和妻子的恩爱往事,最后表达了自己死后魂伴妻子的愿望。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天下之大爱,阐发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革命需要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