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3 不懂就要问
*
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
意就行。
(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
解,也没有关系。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和同桌合作读,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标注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
初读课文
认读生字
背 诵 例 圈 段 练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bèi
sònɡ
lì
quān
duàn
li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
ái
chǔ
照例:按照以前的惯例。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咿咿呀呀:形容声音,课文中指学生们的读书声。
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词语解释
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最终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人物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孙中山
小时候
私 塾
不理解
提问题
先生讲解
要素串联法
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校教学有什么不同?
私塾先生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从不讲解。
这也是孙中山勇敢提问的故事发生的原因。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精读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朗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话的作用?
用孙中山的回答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不能不懂装懂,要虚心大胆的向别人请教。
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课时作业
一、选字填空。
厉 历
1.墙上的挂( 历 )又翻过了一页。
2.没想到,他会这么( 厉 )害。
提 题
3.他( 提 )出的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
4.这篇课文的( 题 )目是《不懂就要问》。
课时作业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② ③ )
①孙中山每天照例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②孙中山壮着胆子请求老师给他讲课文内容。
③为了学好知识,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挨打也值得。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 鼓起勇气 提问
先生 一愣 解答
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
在过去,老师只教学生背诵课文,从不讲解课文里面的意思,也不提倡学生发言,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的想法是否全面、正确并不清楚。而现在,我们的课堂鼓励大家积极发言,积极思考,与同学们和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做到不懂就要问。
课堂小结
说一说
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板书设计
只背书,不讲解。
伟人年少志远大善于提问传佳话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大胆提问
先生讲,学生听
不懂就问,挨打也值得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出孙中山的什么可贵品质。
2、背诵含义深刻的段落。
课后作业
课外积累
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 《荀子》
解读: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论语》
解读: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