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期,即将进入青春期,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锤炼、运用,实现五年级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的主体转变,以逐步提升学习的实效性。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简单概括一首古诗的大意,大致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基于此,我会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再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情画意。
二、教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责任,入选第9课的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杯,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从军行》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其中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安史之乱末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延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脱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的喜悦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三、设计思想
1.以“安史之乱”的资料入手,紧抓教材优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打破传统古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
3.通过诗中关健词语的品析,进一步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和内心情感。
4.鼓励学生诵读更多的古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1.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把握大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从诗人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内心的情感,进一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3.同类诗文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领会并感受诗人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从诗人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类诗文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领会并感受诗人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六、方法与策略
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感情诵读法----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七、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人,读懂诗题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我们看到了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及当时的人们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课题,板书,齐读。)
2.了解作者,全班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2)老师这边也有杜甫的资料,(出示)轻声读一读,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什么?
3.读懂诗题,猜测诗意。
(1)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诗题,猜一猜诗的内容。
预设:杜甫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发生的事情。
(2)在古诗中遇见地名,一定要留意它的意思。
“河南河北”与今天的地名不一样,是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地区。
(3)相机点拨:“官军”指唐朝军队。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大意。接下来,咱们就根据学习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再来学习这首诗。要求:
(1)小组合作读诗,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还能读出诗的韵味。
(2)凭借注释、工具书,和小组同学说说诗的意思。
2.学习反馈。
(1)指名读(个别读、四人小组轮读),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正音:裳、卷,相机释义。
(2)范读领路,读好节奏。
3.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说说这首词的大意,解释个别词语。(教师逐一出示诗句,学生轮流逐句讲述词句大意。)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儿还有一点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收拾行李,欣喜若狂。
阳光照耀下,放声歌唱,痛饮美酒,趁着明媚的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里想着就丛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以后便直奔洛阳。
(2)借助地图,了解诗中地名的大概位置,感知诗人返乡路途的遥远。
(三)合作探究,领会情感
1.杜甫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家乡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自由读古诗,圈画关键词,并在词语或诗句旁边做批注。
(四)品读“狂喜”,走进内心
1.走近“喜欲狂”。
(1)你从诗中哪个词读出了杜甫的“欣喜若狂”?
(2)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个52岁的老者,是什么让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喜欲狂”?诗人在开篇就做了开门见山的交代(剑外忽传收蓟北)。读一读,你读懂了吗?结合课前资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指导朗读。杜甫漂泊在他乡,一直期盼能够回到家乡。他一直等,一等等了近八年,近三千个日日夜夜啊,忽然听到这一喜讯,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再读这句话。
2.感受“喜欲狂”。
(1)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欲狂”的呢?(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2)学习“初闻涕泪满衣裳”。
“涕泪”,听到这个消息太开心了,开心得流出了眼泪,看出喜极而泣。
从“满”字你感受到什么?发挥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杜甫?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想象来读一读。
(3)学习“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拓展《春望》,理解“愁绪。
“却看妻子愁何在”:这是个反问句,更让人无法想象妻子、孩子曾经有过怎样的悲伤和忧愁。读一读杜甫之前写的诗,我们大致可以想象。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写于失陷后的长安城。杜甫见证了盛唐的繁华景象,安史
之乱后的长安却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诗人心中的悲痛和忧愁跃然纸上。
现在你能明白诗人为什么这么开心了吗?之前的悲痛和忧愁一扫而光,这是怎样用言语都无法表达的开心啊!
如果你是杜甫,你会怎样“漫卷诗书”呢?学着诗人做做动作,体会他内心的感受。
诗人爱诗如命,此刻却是胡乱地、随意地卷起诗稿,没有什么消息比这个消息更让人高兴的了,哪怕是损坏他挚爱的诗稿。(学生动作模仿,入情朗读。)
(4)学习“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纵酒”:心情极度愉悦,大声地唱歌,大口地喝酒,开怀畅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趁着明媚的春光赶紧还乡。
诗人还没有还乡,但说正好可以和春天作伴返回家乡,表达了作者愉悦、轻松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读一读。
3.升华“喜欲狂”。
我们发现了杜甫“喜欲狂”的原因,通过品读诗句,从他的动作、神态、语言中感受到了他的“喜欲狂”。再用心读一读,你还能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内心吗?
(1)学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板贴地图,了解路线。看着地图说说杜甫的返乡路线,聚焦“即从”“便下”,想象诗人回家的急切,对家的思念和渴望。
我们来看这幅地图。作者身在剑外,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到洛阳,要途经四个地方,跨越三个省份。今天坐飞机,估计只要两个多小时。但是在杜甫那个年代,以车船和徒步为主,1000多公里的路程,猜猜诗人回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可在杜甫的眼里却是近在咫尺,让我们感觉读完这句话,他仿佛就已经回到了家乡。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与归心似箭。让我们一起读出杜甫的急切心情。
(四)拓展鉴赏,升华情感
1.联系生活经验,升华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你有过像杜甫这样的体验吗 本来很远的地方,因为心境的原因感觉近在咫尺;木来很差的天气,因为心情的原因,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你们有过这样非常愉悦的瞬间吗?
2.联系所学经历,学会运用写法。
在这首诗中,诗圣杜甫用一句话写出了他回程之快,其实我们最熟悉的诗仙李白,他的诗中也有这样的写法,你能回忆起来吗?(出示《早发白帝城》)
诗仙李白是如何表达自己心情愉快的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将这两句传神的诗句放在一起,我们大概就知道他们为什么是流传千古的诗人组合了。
杜甫的诗都是忧国忧民的,读他的诗,就像在读厚重的历史。这和他生活、经历的环境相关。他生于盛唐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这首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更加说明了安史之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全诗处处表达了诗人的“喜悦”。让我们记住这位忧也爱国、喜也爱国的诗人,让我们记住朱德笔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杜甫。
(七)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八、学习评价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九、作业设计
1.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杜甫,试比较在《春望》和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何异同
2.积累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