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3 23:1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颜六色的土: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间为黄色。实际上,这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来自我国不同的地方。
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
新课导入
目录
CONTENTS
01 观察土壤
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的含义与物质组成
【含义】
土壤是指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物质组成】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矿物质
45%
水分20%~30%
空气20%~30%
有机质
5%






【易混提醒】 土壤≠土地
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等。
啥样的?


怎么形成的?
如何开发利用?
观察土壤
形成因素
功能

养护
01
Observe the soil
观察土壤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
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红壤
黄壤
紫色土
棕壤
黑土
01观察土壤
01观察土壤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黏粒等。
粒径小
粒径大
石砾
砂砾
粉粒
黏粒
01观察土壤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壤土
砂土
黏土
砂土
以砂粒占优势,疏松,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能强,保水、蓄水性高。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壤土
所含的沙粒、粉粒、黏粒的比重适中,兼有沙土和壤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理想的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
黏土
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保肥性能好。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砂土适宜种植: 比较抗旱抗贫瘠的作物,多见于块根块茎类的作物。
土壤质地
黏土适宜种植:水生或湿地植物,需水量多,喜肥
土壤质地
粒径比例
通气透水
保水性能
有机质
保肥性能
耕作难度
土壤质地
砂土
壤土
黏土
比例适中
良好

不易分解

易耕作
砂粒占优



分解

易耕作
黏粒占优


分解缓慢积累

不易耕作
土壤质地
01观察土壤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土壤剖面
有机层
一般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土壤剖面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土壤剖面
母质层
母岩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被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坚硬的岩石
认识土壤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了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02
formative factor
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时间
人类活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母质层
腐殖质层
基岩
成熟土壤
母质层
淀积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基岩
基岩
裸露岩石
母质层
基岩
成土母质
成土过程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材料一:四川盆地被称为“紫色盆地”,地表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砂岩和页岩,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
材料二:图为四川盆地的紫色土、紫色砂页岩
案例研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湿热地区的红壤
干旱地区的荒漠土
气候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
温度低
温度低分解速率慢,
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
土壤肥力较高。
温度高
温度高分解速率快,
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
土壤肥力较低。
气温对土壤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
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
主要通过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
降水对土壤的影响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
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风对土壤的影响
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
材料一:图为东南丘陵某地的土壤景观图
材料二:红壤的形成过程: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盐基、硅酸。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红色的赤铁矿。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案例研究
材料三:图为东北平原黑土景观图
材料四:黑土的形成过程: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春季土壤化冻,微生物开始活动,但融冻水形成的土壤土层滞水使土壤过湿,有机质分解缓慢;全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产生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
案例研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影响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生物
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生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有动物如蚯蚓、白蚁等,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山地的不同地势、坡度、坡向,水热组合、气候、植被不同,导致土壤发育不同。
地貌
①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物理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材料:秦岭山区坡上坡下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均存在差异,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案例研究
秦岭山区某斜坡
时间
时间是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积极方面:
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消极方面:
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并非受单一要素影响,而是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其实是最基本的因素。
时间和地形的作用只是改变了上述三者的时空分布,进而间接影响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总结归纳: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气候
地貌
时间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生物
03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土壤功能和养护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土壤功能
为人类饲养动物提供植物饲料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降水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土壤
岩石圈
地下水
风化壳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土壤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
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作物轮作
广施农家肥
种植绿肥
休耕
土壤的养护
①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②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耐旱,抗风沙)草建设;
③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大力推行围栏封育、划区轮牧,
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发展舍饲养畜,减轻对草场的破坏。
④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盐碱地土壤改良措施: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水利改良: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
农业技术改良:
通过深耕、平整土地、加填客土、盖草、翻淤、
盖沙、增施有机肥等改善土壤成分和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加速盐分淋洗。
生物改良:
种植和翻压绿肥牧草、秸秆还田、施用菌肥、种植耐盐植物、植树造林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并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返盐。
化学改良:
增施改良剂,降低或消除土壤碱性,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以植树种草为主,
坡度小于25°的坡地发展梯田种植,
②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 ③种植绿肥(紫云英、苜蓿);
④施用石灰降低红壤酸性; ⑤平整土地、客土掺砂; ⑥科学施肥。
红壤改良措施: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①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
(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② 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破坏土壤生态结构、团粒结构,使土壤肥力下降。
③过度开垦,不断消耗土壤肥力。
④黑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城市化发展,非农业活动占用耕地资源;弃耕、生态退耕;开垦历史悠久,可垦荒地逐渐减少。
黑土流失的原因: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①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
(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② 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破坏土壤生态结构、团粒结构,使土壤肥力下降。
③过度开垦,不断消耗土壤肥力。
④黑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城市化发展,非农业活动占用耕地资源;弃耕、生态退耕;开垦历史悠久,可垦荒地逐渐减少。
黑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①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
②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③作物轮作,种养结合。
④剥离利用建设占用耕地的表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随 堂
检 测
随 堂
检 测
1. 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从上到下顺序依次是
A. 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成土母质层
B. 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
C. 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成土母质层
D. 腐殖质层、成土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
2. 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
A. ①为腐殖质层 B. ②为淋溶层
C. ③为母质层 D. ④为淀积层
4. 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2019年10月3日,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完成5~6题。
5.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成土时间
随堂练习

2019年10月3日,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完成5~6题。
6.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