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4 10:5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我们捧起一本书,在静mì(  )的夜晚守着一盏孤灯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沉diàn(  )。读着《紫藤萝瀑布》,我们好像看到宗璞zhù(____)立在辉煌灿烂的紫藤萝瀑布面前,感受到生命长河的无止境,感受到人生在历史苍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感受到她对生命的呼唤;读着《一棵小桃树》,我们好像看到小桃树立在风雨之中,在悲凉的点缀中苦熬着,迎接冉冉升起的太阳。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  )书而行,你就会在喧xiāo(  )中找到一份宁静,你心灵的天空就会闪烁着星光的快乐!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二、综合性学习
2.对当前,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成功商人和出名的艺人)获得外国国籍或定居国外,你有什么看法?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写眼前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 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4.“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一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地,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5.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6.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7.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各自笑的原因是什么?
8.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9.阅读《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完成问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文章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3)选文中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5)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五、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⑤妻邪”时闻者多哂⑥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晋书 王欢传》)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沉迷。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朱买臣: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而读书不懈。其妻嫌其贫穷落魄,离他改嫁。后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时曾归故乡,路上见前妻和后夫,至官署住,给食一月。前妻不久惭而自缢。⑥哂【shěn】:讥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其妻患之
④或焚毁其书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常 丐 食 诵 诗虽 家 无 斗 储 意 怡如 也。
(4)甲文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如何理解?
(5)甲文中的刘禹锡和乙文中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B】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 (2)往来无白丁( )
(3)可爱者甚蕃( ) (4)不蔓不枝( )
1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根据要求填空。
(1)【A】【B】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刘禹锡以 表达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周敦颐以 花表达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 花表达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厌恶。
(2)【A】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主旨句,用原文语句回答)。
1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寄语中国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锤炼品质修为。请你参照《爱莲说》,选择一种特有的动物或植物(本试卷中已出现的除外),寄托自己的人生志向。
所托之物:
寄托志向:
六、名著阅读
15.请参照示例,为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配上文字,要求结合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描写性语言表述画图。
示例:图1
配文字: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一个行人也没遇上,祥子知道事情要坏。他刚要抄土路走,就连车带人被十来个乱军捉了去!
七、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都会有一些人、一些事长存我们的心底。当我们走过熟悉的小路,看见熟悉的物件,听到熟悉的歌曲,那些过往会一点点被触及,那些回忆会一点点泛起....
请以“有那么一个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相关信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1)谧 淀 伫 xié 嚣
(2)苍桑 沧桑 (3)排比
2.示例:对此应以平常心看待,一些早就定居在海外的华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都曾慷慨解囊,甚至亲自回国报效,他们同样具有爱国情怀,但确实有极少数人是为逃避责任、贪图享乐,我们应区别看待。
3.C 4.示例: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强烈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5.①“我”采苇花做装饰;②农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窝。 6.]①“温暖”交代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再现当时感受到的生活的乐趣。②“苇花”交代写作内容,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7.好笑我的行为,父亲笑“我”的天真和傻气,苇花到处都是,极其平凡,没人拿它当宝贝。农人不明白“我”采这个做什么。父亲笑“我”把苇花插进花瓶,珍爱有加。 8.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苇花比作老妇人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平静温和的特点给人温暖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苇花的可爱形象和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9.(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2)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描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4)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5)“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0.(1) 出名 使……劳累 担心 有时
(2)①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②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的人。
(3)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4)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5)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11. (1)德行美好 (2)没有功名的人 (3)多 (4)生枝茎 12.(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2)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13. (1)陋室/陋室不陋 莲 牡丹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4.参考答案示例:(1)所托之物:蜜蜂 寄托志向:努力工作,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2)所托之物:黄山松 寄托志向:扎根逆境,昂扬向上
15.祥子急了,把拳头握紧,孙侦探急忙掏出手枪,说:“老实点,把钱拿出来!”祥子直跺脚,几乎要哭出来,只好把钱拿出来了。
16.佳作展台
有那么一个人
有那么一个人有那么一个人,在我伤心的时候陪我聊天;有那么一个人,在我骄傲的时候给我警醒;有那么一个人,在我失落的时候陪我散心;有那么一个人,在我开心的时候在一边看着我微笑……
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在别人眼里,他平凡无奇,但在我眼里,他诠释着最伟大的父爱。
小时候,他喜欢用胡子茬儿扎我的脸,逗得我直笑。我记得,我常挺着胸脯说长大要嫁给老爸。他便一脸宠溺地说:“傻丫头,这么小,懂什么呀 ”我便不服地撇嘴。
我再大一些,他便带我去河边摸鱼捉虾,还有做小网子,白天抓蚂蚱,晚上抓知了。爸爸工作忙,他舍去自己少得可怜的休息日陪我玩耍,用他的话说,“丫头就这么一个童年,要让她开心些。”我常在小伙伴面前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他在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父亲。但随着我逐渐长大,我不愿把心里的小秘密跟他分享;我不愿再和他去河边摸鱼捉虾;我不愿再钻进他怀里;我不愿他用胡子茬儿扎我的脚……他说:“丫头长大了,丫头长大了。”我分明看见他眼里空落落的。他依旧给我最好的爱,只是,他不再牵我的手过马路:他不再亲亲我的脸再让我去学……他会抓紧我的袖子,确定路上没有车才放心让我过马路;他会一直站在原地,看我走远才放心地离开……
他在镜子前梳头发,没一会儿就慌张地叫我,他说:“丫头,你老爸老了,你看看,头发白了这么多!”我盯着那些白发,白得那么彻底,刺疼了我的眼。我怕啊,我怕他老了,怕他离开我。
我看着他眼角的皱纹,我总忍不住给他捋一捋,只是不管我多么用力,我一松手,就又成了原来的样子。我长成了一个人人夸奖的漂亮姑娘,可是他老了,妈妈总摸着他鬓角的白发,叫他“老头儿”。
我总想写一篇文章来描述我亲爱的父亲,可是我写不出华丽的辞藻,做不出夸张的比喻。他的爱太普通,也太特别;他的爱太伟大,也太朴实。
有那么一个人,他毫不吝啬地给我全部的爱;有那么一个人,他一直对我怀抱希望;有那么一个人,他常站在身后给我鼓励;有那么一个人,他用他最质朴的言行给我这世上最好的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