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参加了“赏景书田,快乐成长”系列活动,请完成任务。
盛夏,北大寺的荷池迎来了赏荷的好时节。池塘中的荷花顶着骄阳陆续开放,散发出清新荷香,一片碧绿中点缀着朵朵粉荷,令人赏心悦目。硕大的荷叶高低错落;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 。你看,荷花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沁人心脾。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这幅碧水蓝天、荷叶青青、花姿撩人的水彩画,让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流连。
(1)每天用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上面是小晋写的游学日记中的一段文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可以这样修改: 。小晋善用修辞,若为文中空缺处补写一个比喻句,可以这样写:② 。
(2)活动策划组组织了“读《西游记》,品名著人物”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请你选择其中最熟悉的情节或人物,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二、综合性学习
2.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完成问题。
刚跨入中学大门,一切都是新的,你们也肯定认识了不少新同学,结交了新朋友。当然也会有新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交友”为主题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朋友称谓。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所不同。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朋友关系把它们和相应的称谓连线。
布衣之交 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
忘年之交 指普通百姓相交
君子之交 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莫逆之交 看上去很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2)交友利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上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先明确你的态度,然后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与名人为友。请从名著《朝花夕拾》中挑选一个交朋友,仿照示例,写出理由,不超过50字。
示例:阿长,鲁迅儿时的保姆。尽管她喜欢切切察察,还有点迷信,但她真诚善良、吃苦耐劳,给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各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同样是写秋景,本诗中“晴空一鹤”的意象和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有何不同?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②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①的内容。
6.请分析下面句子。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7.对于“我”为什么被送进书塾去,下面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实在太淘气了,家人为了让我守规矩,把“我”放进书塾。
B.因为“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希望“我”能够求学成为有用的人。
C.因为家人要工作,没时间管“我”,加上“我”无所事事,家人给我找寄托。
D.因为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而且是不太吉利的,家人不希望我经常呆在百草园。
8.选段③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分析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南瓜伴秋
钟穗
①秋天,是个丰饶的季节。在接踵上市的各类当令物产中,黄澄澄、红盈盈,带着满满喜气的南瓜,无疑是较有代表性的一款。南瓜,也称饭瓜、番瓜、倭瓜或金瓜,在乡人眼中,它可是个好东西。一来抗旱耐寒,不择土壤,好养活;二则产量高,贮存时间长;再加上那既可当菜又能代粮的优良品性,自然成了农家必种的作物。
②每年“点瓜种豆”的清明前后,乡人于自家房前屋后院角处,挖好坑槽,点下瓜籽。没几天,两瓣叶的幼苗就从地底拱土而出,活似一个绿色的问号,向春天与阳光追寻着生命的周期。
③毛茸茸的秧苗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等被杏花春雨熏上数日,便吐出一根根细藤蔓,绿意层层地攀上了架。某个早晨,当你从鸟儿的叽喳声中醒来,推窗一看,赫然便有数朵黄艳艳的南瓜花,顶着晶莹的露珠揺曳在窗前,让人满心欢喜。
④在经过一段芬芳灿烂,招蜂引蝶的热闹时日后,藤上开始挂出果来。奇妙的是,刚结出的青涩小南瓜,不偏不倚刚好坐到屋顶的瓦楞上,饱吮着雨露日光。待到暑热消退的秋天,南瓜已变得通体金黄,个头也敦实起来,于秋阳照耀下,给屋顶镀上一层金黄,别有一种岁月充实之感。
⑤每年的南瓜收获季节,你走进任何一户农家,都可在第一时间瞥见几十个拥拥挤挤码在屋子角落处的南瓜,有时甚至连床底下都堆得满满的,构成一道生动的乡村风景。
⑥南瓜的种类很多,长相、个头差别也极大。在吾乡,常见的有两种。一类呈扁圆形,那大大的个头几可当凳。但因其过于紧宻的肉质,基本没什么人吃,最终难逃喂猪的命运。另一类是长形的,其弯弯的身躯很像小孩的腿。这种南瓜,质感粉糯,切开后一片金黄,渗着蜜一样的汁水,令人联想到秋的甜美。
⑦长形南瓜的脾性随意,怎么吃都行。最朴素的,煮饭时在蒸架上搁几块,饭熟瓜也熟。别看这凡俗日子里做出的凡俗吃食,却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食物原味,吃起来爽滑醇厚,清香怡人。瓜香和着饭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调配着乡间寻常日子的滋味。
⑧但就我而言,印象中最美味也最合意的南瓜吃法,还是那道南瓜羹。将南瓜刨皮剖开,清理掉籽瓤,切成半寸见方的片。起个油锅,将南瓜片和预先泡软的海米一同煸炒后,加水焖烧。
⑨做南瓜羹必须要有“伴侣”,面疙瘩就很不错。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用筷子一片一片夹进锅里。在某段困顿岁月里,这可是乡人至为熟悉的吃法。
⑩锅中的南瓜,“扑落落”热烈地响着,腾出阵阵诱人香雾,透着金秋的味道。等到南瓜快要酥烂时,调以适量盐和味精,起锅前,再撒一把碧绿的香葱碎,一锅金灿灿、白亮亮的南瓜羹就烧好了。
清朗的秋夜,举头月圆,耳畔风凉。坐在小院中,吃着一块香酥肥润的南瓜羹,除了满嘴的温润咸鲜,还夹杂着南瓜本色的甜。这种甜,不以俗甜甘人口腹,亦不以浓香献媚于人,却独有一股秋水般的澄澈清芬,将这个夜色都荡涤得愈发通透悠远了起来。
(选自2018年第24期《思维与智慧》)
9.给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标出朗读重音,并说明理由。(用着重号“.”标示)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完成括号中的题目。
(1)没几天,两瓣叶的幼苗就从地底拱土而出,活似一个个绿色的问号,向春天与阳光追寻着生命的周期。(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奇妙的是,刚结出的青涩小南瓜,不偏不倚刚好坐到屋顶的瓦楞上,饱吮着雨露日光。(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1.作者在⑧~⑩段详细地描述了南瓜羹的做法,请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12.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最后一段加点的“南瓜本色”的理解。
五、作文
13.描写父亲的一个动作细节,将动作分解为几个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进行描写(注意动词的选用),写出人物动作的生动性。
六、文言文阅读
14.阅读下面《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⑧。
注:①诣:数往,到……去,②清称,美誉,这里有声望的人。③既:已经。④仆:我。⑤仲尼:即孔子。⑥伯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⑦奕世:几代。⑧踧踖:恭敬与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2)翻译句子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3)结合两则内容简要说说,元方和孔文举在反驳对方话语时有哪些巧妙之处?
阅读《论语》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5.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
B.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自己的心力)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D.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6.下面句子中和“人不知而不愠”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B.学而不思则罔
C.学而时习之
D.曲肱而枕之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改变的。
C.选文第七章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D.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名著阅读
19.阅读一部名著时,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深思的情节、纷繁多样的人情世态……都可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说说是什么引发了你的阅读兴趣,并简要说明这一兴趣是如何促使你阅读这部名著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 删去“停下脚步” 示例:如婀娜的少女翩翩起舞
(2)示例:在三调芭蕉扇的情节中,孙悟空为保护师父顺利通过火焰山、牛魔王斗智斗勇、英勇无畏的美好品质令人佩服。
2.(1)
(2)我认为网上交友有利。网上交友范围广,山南海北皆朋友,只要志趣相投,地域不是障碍。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不像与身边的朋友交谈总有所顾忌,怕说真心话。
(3)示例:藤野先生,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虽然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
3.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颂秋和古人的悲秋进行对比,更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4.“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意象写尽了秋天的肃杀萧瑟之气。而“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寂寥萧瑟之气。
5.选段中主要写了“我”在百草园雪地捕鸟的快乐生活(或者乐趣)。 6.句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生动地写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从捕鸟活动中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好奇,突出了捕鸟的乐趣。 7.B 8.三个“也许”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疑问、猜测、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即将要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无奈的情感。
9.示例:“黄澄澄、红盈盈”,这样的重读处理强调了南瓜饱满的外形和明艳的色泽。可以读出作者对南瓜的喜爱,带着欢欣的口吻。 10.(1)拱:从土里向外钻或顶。形象地写出南瓜幼苗生长出来的情态。表现了幼苗充满生命的活力。
(2)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小南瓜在屋顶的瓦楞上生长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11.凸显了南瓜在困顿的岁月里,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成了人们最美味最合意的味道,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美的记忆,对南瓜充满了感激和怀念之情。 12.南瓜是一种在农村中随处可见的农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吃法也是简单随性,却又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一种最为朴实的瓜果。这其实就是农村最朴素本真的生活状态。作者充满深情的回忆,南瓜让困顿生活有了温润的滋味,饱含作者的深切感激,以及对农家生活的依恋。
13.参考示例:父亲坚持要亲自帮我铺床,他慢慢地从楼下抱上来三床被,将两床铺在床板上当垫被,又摸索着将被子沿床边折叠好,再铺上床单,然后将盖被放在上面。做完这一切,他又下楼去找来一个枕头,放在我的床头,把手伸进被窝里捂一会,说道:“这下应该不冷了。”看着父亲忙碌的样子,我想伸手帮忙,他却让我先歇着。(刘雪丰《父亲老了》)
14.(1) 舍弃,抛弃 拉 才 不
(2)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3)聪明机智,能言善变,机智聪颖,勇于与大人抗衡。
15.A 16.B 17.D 18.(1)别人不了解我,却并不因此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9.示例:《朝花夕拾》中写到了许多鲁迅的童年往事,如《五猖会》中写到父亲要“我”背诵《鉴略》才能去看迎神赛会,让我回想起爸爸妈妈总是要求我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像这样的情节会引发我的回忆,让我产生共鸣,进而吸引我在书中寻找更多自己童年的影子,让我对《朝花夕拾》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