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主要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识记“茅、檐、翁”等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初读古诗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景物清新,体现喜爱
上阙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村居:词题。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亡,这里读wú。
词语解释
同文类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活泼、可爱、顽皮,
让人喜欢
小儿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儿
童
诗
“词”的兴起与发展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因句子长短不一)。它兴起于隋唐时期,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词。
词,会分段。段,也叫做片、阙。一段的词,叫做单调;两段的,叫做双调;三段的,叫做三叠;四段的,叫做四叠。
词牌名,是词所依附的曲子的名称,也称曲调,与词的内容无关。因同一词牌名使用次数过多,无法区分,有的作者在词牌名后面加上了题目。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中景
韵脚:ao
韵脚:ong
画一画:找出全诗的韵脚并标注出来。
说一说: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再读古诗
对照解析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词牌名
题目
上片(阙)
下片(阙)
双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
读这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喜爱、赞美
解析诗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中人
大儿
中儿
翁媪
小儿
相亲相爱
读一读词的下阙,说说下阙写了哪些人的活动?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人物各有活动,体现喜爱
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勤劳、懂事、可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诗意: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白发翁媪:温馨
相亲相爱
老翁和老妇
乡村孩子的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乡村景象清新明丽,纯朴自然
乡村人家和谐、勤劳、愉快的生活。
感受乡村之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了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乡村环境优美,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可爱,展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悟情感
( )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 );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 )的双手编织( );( )的小儿子,正( )在溪边,( )地哼着歌儿剥( )。
读完下阙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锄草
勤劳
鸡笼
卧
可爱
灵巧
开心
莲蓬
请你夸一夸大儿子和二儿子。
游山西村
陆游 〔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积累诗句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积累诗句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农家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朋友之间的情谊真挚深厚的情感。
《古诗词三首》通过诵读、理解、想象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南宋时期人们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儿童的可爱活泼,无忧无虑,体会诗人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