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联盟返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有学者介绍说: “在区系内分布甚广,而以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为典型,两个遗址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聚落遗迹,可以帮助学者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民居聚落的大致面貌。”据此可知,该学者介绍的文化遗存是
A.兴隆洼遗址 B.仰韶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2.战国时期一大思想流派传布之区域,就诸子流仕所至观之,盖申不害相韩,商鞅先仕魏而后相秦,韩非入秦未及用,李斯以楚人而相秦。以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这一流派思想
A.保护了平民阶层的权益 B.不适用于兼并战争需要
C.满足了君主专制的愿望 D.汉武帝时成为主流意识
3.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但也最灿烂的时代。黑暗,它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朝堂之上,政权更迭; 朝堂之下,群雄并起。说灿烂,整个社会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不同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图示,属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新现象”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4. 《旧唐书》载: “(开元二年)时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器,将以内进……”; 《宋史》载:“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材料表明,唐宋时期设置的市舶使 (司) 的职能是
A.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B.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C.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D.掌管对外贸易事务
5.下图(左)为明朝疆域图(局部)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明朝史实相符的是
A.①处:对女真部落首领封官 B.②处:设立盟、旗进行统治
C.③处:设驻藏大臣实施管理 D.④处: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6.观察上图(右),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反映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情状 ②考试内容是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③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举行 ④贡士经过殿试通过者为“状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学者认为其将根本法做成了适用一人一事一时的制度规定,这一举措也就犯了“因人设法”之忌。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因人设法”的条款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8.下边为 1921-1949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 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D. “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9.20 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世纪60 年代前期,根据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问题,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段,中国在后一个“中间地带”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A.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B.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中英、中荷的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 D.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0.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罗斯的沙皇。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其严厉的手段被称为“伊凡雷帝”。下列关于俄罗斯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B.地跨了欧亚非三大洲
C.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D.最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11.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后,伦敦成为英国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伦敦方言成为英国全国通用语;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法语则成为法国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法兰西文化也由此形成。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英、法两国
A.割据势力遭到削弱 B.专制王权得到加强
C.人文主义深入发展 D.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12.论及某部法律,有学者评述说:“它保障法律平等,所有公民拥有同样的权利。其系统地阐述了新的财产法,还提出了契约、债务、借贷、股份公司以及类似事务的法律,确立小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框架。”据此可知,这部法律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民法典》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由于商品供应不足,政府取消了支付工资的做法,根据需要向城市工人分发生活用品。所有私人商业活动均被禁止; 农民生产的超出其糊口之需的一切农产品统统由国家征购。苏俄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
A.集中有限力量保证了战争胜利 B.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4.英国首相张伯伦决心将苏、法两国倡导的“堵”,即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方针,改为“疏”,即调整现存格局的方针,认为只要英国作出某些让步,英、德两国达成“全盘解决”,就能稳定欧洲局势。下列项中,能体现英国这一想法的事件是
A.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B. 《国际联盟盟约》签署
C.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5.下图是一幅题为《实在跑不动了》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说明经济全球化
A.源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B.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C.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乏力 D.南北国家发展差距日益严重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史载: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据此材料,从中无法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失实 B.赋税繁多,新旧项目叠加
C.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 D.官吏盘剥,逃户日益增多
17.近代中国百年金融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许多次改革,而其中最具影响力、意义最深远的当数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此次改革是中国货币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之一,促进了战时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抗
战的胜利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次改革
①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②将白银收回国有
③统一了货币发行权 ④开始发行金圆券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后人称之为“鸟嘴医生”。 “鸟嘴医生”的出现,说明了当时
A.将防疫与巫术连在一起 B.逐渐重视公共卫生防治
C.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 D.已经建立疫病救治机构
19.下面是《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城镇类型 1801年(平均人口数) 1851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首都(伦敦) 959000 2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①随工业革命的推进发展出一批特色城镇 ②城镇中移民增长率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③新型城镇人口增长快于传统都城和郡城 ④城镇人口的增长导致了贫富分化的加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以及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列相关表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A.法国农业机械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 B.墨西哥培育出杂交水稻并得到推广
C.中国较早掌握了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D.联合国设有与粮食有关的专门机构
21.论及历史学家,有学者指出,他们以为是在让事实说话,但事实只是事实,它本身是不会说话的。说话的乃是掌握着所谓史实的人,即历史学家。而历史学家并不等于史实本身,只是所谓的史实的阐述者。号称是历史学家的人,并不事先考虑历史学的性质是什么,就一头钻入历史研究,便很可能钻之愈深则失之愈远。学者意在表明
A.历史是历史学家们纯属主观的创造,历史并无客观的真实可言
B.所谓历史学,就无非是一堆档案资料的堆积,而谈不到对历史的理解
C.历史学的结论不宜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需要深入到客观具体的个性之中
D.我们所知的历史只可能是历史学家转手重塑的历史,不可能直接就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 其中第22 题 14分, 第23题6分, 第24 题 20 分, 第25题12分, 共5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秦初统一时, 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 郡。郡设郡守为行政长官,郡尉掌武事,郡监(监御史)掌监察;县的大小不等,万户以上者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又皆有县丞、县尉等官。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战国时期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乡设三老、啬夫、游徽等职。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往往“只知啬夫而不得知郡县”,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视角概括郡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地方百姓“只知啬夫”的原因。 (6分)
材料二 “皇权不下县”很难解释古代基层社会的治理。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 “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 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社区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 民治于里”的结构。
附:中国古代“里治”历史发展脉胳
——改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里治”历史演变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写出秦汉、唐朝、明朝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组织名称,并扼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基层组织之间以及两者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 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引自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1882年)
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 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 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 (1872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及“官督商办”之建议。 (6分)
24.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类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集中的手工工场,相对于分散的作坊而言,是一种大型的生产组织,它把所有劳动力和不同工序集合在同一场所。在手工工场里,日趋细致的劳动分工已成为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产生很多发明,采用新的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手工工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而进行生产。
——改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呈现的发展趋势,并概括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日后工业革命开展而奠定的基础。 (6分)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以“市场”为视角指出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组织方式及“蒸汽和机器”催生的两样新交通工具。(6分)
材料三
第一次技术革命 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年
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为84年
第二次技术革命 从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 到美国人交流电动机发明用了57年
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为65年; 无线电为35年; 雷达为15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 代表性技术电子计算机 1946年问世, 在30年时间内经历了5代;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 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从发明到应用: 原子能利用为6年; 电子计算机为5年; 晶体管为4年; 激光器为1年
科学知识增长率 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相对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而言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以科技为视角概述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这些新变化所具备的条件。 (8分)
25.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二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从南到北全长 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 河北、 山东、 江苏、 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都曾经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 27段,相关遗产共计 58处。
——据《大运河申遗成功,成我国唯一在用世遗项目》
(《扬子晚报》,2024.06.23) 等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大运河的作用或价值, 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