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仿真卷8(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仿真卷8(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4 08: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8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必须看到,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一些发达国家搞了几百年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民稳步增收,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再到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分配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富裕”体现效率,“共同”体现公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等作出详细部署,有助于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入现代化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加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
(摘编自《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人民日报》评论部)
材料二:
新时代追求的共同富裕,既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富民”思想有本质不同,也与西方社会虚幻的“共富”理想有根本区别,还与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种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识,其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首先得厘清何为共同富裕,即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有哪些,在哪些方面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西方社会,共同富裕主要是物质层面的,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富裕涉及钱物和财产的分配。这是西方的传统,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根柢。而在唯物史观中,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片面发展都不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是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着重体现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群众在较高的精神追求中充分发挥才能,促进人的发展更有保障、更加充实、更为主动。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视域中才能揭示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从而使追求共同富裕成为人们高度的实践自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共同富裕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马克思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来展开实践;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指引着各领域充分发展、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文明和谐、团结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建设。在此意义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丰富,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实现共同富裕,主要靠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即做“蛋糕”和分“蛋糕”,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过程实质上是“每个人”或“一切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每个人”或“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每个人”或“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不可能达成。就是说,共同富裕既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又具有主体性、选择性,是客观性和主体性、规律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因而既要尊重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也要有正确的方向引领——“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摘编自张三元《论新时代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们所推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B.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以追求富裕为发展目标,在过去的几百年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结果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严重。
C.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是因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
D.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即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才能为分配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富民”思想、西方虚幻的“共富”理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有根本区别。
B.亚里士多德认为富裕涉及钱物和财产的分配。在西方社会,共同富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这是西方的传统,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根柢。
C.人的物质生活的片面发展不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着重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D.只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才能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从而使人们自觉追求共同富裕,进而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3.假如你是《长沙晚报》的记者,准备就长沙“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写一篇文章,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B.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C.实施农民增收工程,让农民从简单体力劳动者逐步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转型。
D.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主播、直播、打赏收入等新的高收入形式纳入税收征管范围。
4.围绕材料二第一段的画线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共同富裕的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关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请结合材料分析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滴在大地上重逢
傅 菲
雨落在头上,冷冷的。我用手摸摸。密密的圆珠形的雨,从高高的天际落下来,每一滴都很冷。每一滴雨都像破碎的脸孔,无法复原。雨下了好几天,下下停停,停停下下。山路泥泞,也没什么地方可去,我便坐在雨廊里,看雨怎么落下来。雨从一个巨大的筛子中落下,透亮,一滴粘连一滴,形成绵长的雨线。雨线和雨线并不交织,像垂下的璎珞。雨线银白色,密布在我的视线里。两只家燕斜斜地飞,一会儿落在翻耕的田里,一会儿落在电线上。
家燕三月初就来了。短短几天,田野里有了许多家燕,三五只一群,在衔湿泥,在觅食。我家的走廊里,燕子筑了窝。两个,并列,倒葫芦形。燕子去年三月筑窝时,我刚到山里生活。它在上面筑窝,我在下面看书。它们唧唧地叫,把灰黑色的污物拉在我书页上。窝筑了拳头大,杂工老张看见了,扛一根竹杈,说,燕子屎拉在头上,头会变瘌痢。他打算捅窝。我说,窝就是家,它的窝干你什么事了?老张讪讪地笑。它们孵育雏鸟,我也每天看,看它们喂食,看雏鸟试飞。
我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上二十多里路,去小镇苗木市场转几圈。这是每天早上出门干的第一件事。即使不买,我也去。苗木市场在一条旧街道里,冷冷清清,从三月到五月,每天上午都有人卖苗木。无论晴雨,我都带上一件雨披。种苗木是山区人营生之一。雨天,适合种苗木,不用浇水。我种的树苗,都是小苗。乡人便取乐我,说,等这些苗长大了,都不知道要哪一年,要种就要种有年份的苗,长得快,成活率也高。我说,假如有那个福分,我愿意看着一棵苗长大,一年比一年粗壮,一季比一季挺拔,这个过程比什么都有意思。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专注于一个乡人种田。他翻耕,我去看。他耖田,我去看。他撒谷种,我也去看。我还跑到他家,看他育种。那块田,在山坳中间,有一亩多。我站在窗户边上,可以看见田里有没有人。他灌水,我去看;他放水,我也去看。下雨了,我也去看田。秧苗浮在水里,雨打在苗叶上,苗叶卷曲一下,又弹回来。乡人几次问我:“你到底在看什么呢?你真是一个少见的人。”又问:“你是不是想学种田呢。”我说,我想看一粒稻谷是怎样变成一束稻穗的,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让我入迷。
屋前荒地有一块低洼地,绵绵的雨水使得低洼地积了比脚踝还深的水。一次,我在荒地找鸟窝,看见水洼里有很多竹签细的小蝌蚪。我又每天去看小蝌蚪。过了半个月,蝌蚪变成褐黄色,身体呈纺锤形,像发芽的南瓜子,吸附在杂草四周。又过了十来天,蝌蚪成了麻黑色,长出短短细细的幼足,嘴巴扁扁。鸟站在水洼边,吃蝌蚪。又过了半个月,蝌蚪不见了,成了癞皮蛤蟆。小时候,我捞过蝌蚪喂鸭子。用一个竹编的抄网,抄进田沟,把蝌蚪捞到铁桶里,捞了半桶,拎回家,倒在石槽里,给鸭子吃。想想,我当年真是个残忍的人。
一个下午过去了。一天过去了。雨还没过去。路面漫上水,漂着腐烂的树叶。雨在下,已经第八天了。我戴了一顶宽斗笠出门,在四处荒山野道走走。斗笠越戴越重,我在一棵树下,把斗笠解下来,甩了又甩,水甩出弧线,抛洒出去。雨滴在我头上,冰凉。斗笠轻了,我再戴上头。雨细长如丝,绵密,随风飘忽。走了一圈,有些失望,我什么也没发现。雨水过多,加速了落叶的腐烂。也因为积水,有几棵去年冬种的含笑树,也死了。野草的葱茏,显得厚颜无耻。鸟,我一只也没看到。家燕躲在巢里,做起了居家夫妻。倒是看到一只野兔惊慌失措地跑,撅起屁股,毛发全湿。春天,并不完全意味着新生,也有死亡和腐烂。死亡的,腐烂的,一并入土。生长的,继续生长。
在坍塌的斜坡上,为了保持水土,我种了泡桐和七节芒。这两种都是疯狂生长的植物。泡桐还是光溜溜的,树叶还没发出来,紫白的花缀满了枝丫。大雨来一次,花瓣落一地。太阳开一天,地上的花瓣枯黄几分。一个雨季结束,泡桐长出了肥厚宽大的叶,花却一朵也不剩。任何一棵树,都是这样的:死亡一部分,生长一部分。或者说,一边死亡,一边生长。生命的成长伴随着严苛的死亡,这是节律,谁也无法逃脱。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在《春晓》里这样写道。年少时读,觉得那么唯美动人,现在读来,有了别样的况味。中年人的况味,茫茫尘世的况味,时间碾压万物的况味。似乎一切都那么无可奈何。一个敏感万物生死的人,惋惜心远远多于惊喜心。每一场雨的到来,既是对大地的馈赠,也是对大地的清洗。雨落在地上,既是润物,也是劫难。雨在天空编织着优美的雨线,婀娜,雨声响亮,把人惊醒,把斑蝥惊醒,把草木惊醒。我们看到的每一场雨,都十分盛大。当雨落下来,其实每一滴雨,都是极其孤独的。但大地的繁荣,都是雨的馈赠。雨滴和雨滴在大地重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便燕子排泄在“我”的书上,“我”也不愿让杂工老张捅燕子窝,因为“我”不相信老张的迷信说法。
B.在种苗木一事上,乡人们的“取乐”并不能改变“我”的想法,反而表现出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
C.“一个下午过去了。一天过去了”这一对时间的描写突出了“我”因雨下不停而不便出门的烦躁心理。
D.“我”戴着一顶宽斗笠冒雨出门,却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没有在荒山野道中感受到太多的生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着重写景,描写了雨的触感、形状、颜色,画面感强,段尾写雨中家燕斜飞,与后文衔接紧密。
B.文章将腐烂的落叶、死亡的含笑树与茂盛的野草进行了对比,凸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无限悲凉之感。
C.文章最后引用孟浩然的诗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的感悟,又引出下文作者对雨的复杂感受。
D.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且意蕴丰富,能够引导读者在情景中展开理性思考。
8.从文章标题“雨滴在大地上重逢”来看,本文的写作对象应该是“雨”,但文章第二至五段并没有将“雨”作为主要写作对象,对此你怎么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是一篇自然文学作品,作者傅菲在自然文学的创作实践中,试图去解密自然文明,他说“自然文明的高级之处,在于指导我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于自然,指导我们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请简要分析本文表现出的自然文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节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节选自欧阳修《送杨置》)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而学琴在其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策扶老以流憩”中的“策”意思不同。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意思相同。
D.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度”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梅龙图公仪【注】知杭州
欧阳修
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有余闲。
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间。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
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
【注】 梅龙图公仪:梅挚,字公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盛赞朋友要去的地方,并以“羡”字表达对朋友政治才干的赞美。
B.颔联写渔樵之人有飘荡江湖的自得之乐,而诗人享有饮酒作诗之乐。
C.尾联“如飞翼”运用比喻手法,“莫惜”直抒胸臆,希望朋友多寄送诗作。
D.虽是送别诗,本诗却全无愁情而一派轻松欢悦,语言细腻传神,格调清新。
16.本诗的颈联和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不能骄傲自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想象无感情的动物竟能闻乐起舞来突出音乐的感染力,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洞箫声可以“________________”;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________________”。
(3)在古典诗歌中,夕阳常常被赋予壮美或感伤的意味,这样的诗词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能够泼水成冰,首先是天气得足够冷,其次( ① )。如果泼一瓢冷水,那你可能会把自己浇成落汤鸡,或者泼别人一脑袋水。(1)这背后有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因为热水本身就比冷水更容易结冰。这个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发现:被烧过的水更容易结冰。而且他记录道:“在黑海南岸一个叫本都的地方,人们在冬天去冰上钓鱼的时候,会把温水浇在芦苇上,好让芦苇快速结冰。”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去深入研究这个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人们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另一方面,可能大家也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现象,顶多作为一个业余爱好研究罢了。其实直到今天,( ② )。有人认为,这跟冷水里的溶解气体比热水里的多有关;有人认为,加热之后的水,氢键能量变高了,这对形成冰块的过程有利;还有人认为,在冷冻的时候,热水的对流比冷水的剧烈,所以整体降温更快。要想找到真正的答案,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2)在今天,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神奇的未被破解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索的道路永远没有止境。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足以令人( ① )了,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呼:哦!有这样蓝的天!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
蓝天上聚散着白云,用一朵朵来做数量词,对昆明的云是再恰当不过了。天空中的云变化更是奇妙。这一处如山峰,层峦叠嶂,厚薄相接处似有溪流落下,那一处如树丛,老干傍着新枝;这一朵如花盆中鲜花怒放,那一朵如小船,正待扬帆起航。它们聚散无定,以小朵姿态出现总是疏密有致、潇洒自如;以大朵姿态出现则如堆绵,如积雪,很有气势。有时云不成朵,扯薄了,撕碎了,如同一幅抽象画。有时又几乎如木如石,建造起几座七宝楼台,转眼便又坍塌了。( ② ),乃是常事。云的变化,随天地而存,苍狗之叹,也随人而在。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21.下列句子中的“这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这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隆重的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B.“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C.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
D.我贪婪地阅读这样一类历险故事,其中讲述的是时间旅行者进入别的多维空间。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蓝得丰富、澄澈而光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都离不开民族魂,在一次次危难面前,民族魂让所有中国人团结在了一起,为了美好明天而不懈奋斗。
民族魂,就是国家、民族崇高的精神。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呢?
悠悠中华,从上古神话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的勇于牺牲,到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舍己为民消灾祛病;从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锐气和“舍生取义”“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到苏武“苦忍十九年留胡节不辱”的坚韧和气节;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到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义思想;从硝烟弥漫的近现代斗争中人民的浴血奋战,到当代科学家的严谨治学……这是一种贯穿我们民族始终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每当遭遇艰险,最终都能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渡过难关。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围绕“中华民族魂”这一主题,通过想象穿越历史的时空,给你认为代表民族魂的历史人物写一封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是因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错误。由原文“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入现代化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可知,选项对原因的概括以偏概全,还因为“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入现代化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A [“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有根本区别”错误。由材料二“还与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异”可知,与马克思、恩格斯是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异,而非根本区别。]
3.B [共同富裕由材料中可总结为:主要靠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即做“蛋糕”和分“蛋糕”。A项,选项属于健全返贫监测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属于为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政策范围。B项,选项属于政府着力提升高等教育的能力,证明文题有点牵强附会。C项,选项属于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政策,属于为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政策范围。D项,选项属于利用税收杠杆平衡收入水平,属于为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政策范围。]
4.①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富裕。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要从全局上来看。③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的平均主义,而是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识,其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①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可能达成。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②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既指促进实现人的物质生活的发展,也指促进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③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共同富裕促进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丰富,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6.D [A项,“因为‘我’不相信老张的迷信说法”错误。“我”对燕子窝的维护是出于对小动物的保护,“我”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B项,“反而表现出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错误。原文第三段只是叙述了“我”和乡人们种苗木的关注点不同,“我”享受的是种树的过程,乡人们关注的是种树的成活率,这不能体现出乡人们“急功近利”。C项,“突出了‘我’因雨下不停而不便出门的烦躁心理”错误。这一对时间的描写说明雨下了很久,从前后文来看,“我”并没有感到烦躁,而是感到伤感。]
7.B [“凸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无限悲凉之感”错误。此处的对比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惋惜,但并未达到无限悲凉的程度。]
8.①第二至五段所写的燕子筑窝、“我”去苗木市场、看乡人种田、看蝌蚪都发生在雨季,都与“雨”有关;②第二至五段写“我”想要看燕子、苗木、稻谷、蝌蚪慢慢生长,表现了雨中大地的繁荣;③第二至五段不直接写“雨”而写与“雨”有关的其他事物,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9.①春天,生命是无时无刻不在生长的;②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③生长与死亡都是自然的生命现象;④生命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死亡,这是自然规律;⑤雨水,能够滋润生命,也会毁坏生命。
10.解析:“既而学琴于友人”中,“于友人”是句子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既而于友人学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从“友人”后断开,即B处;“受宫声数引”中,“宫声数引”是“受”的宾语,是指学习内容,在“数引”后断开,即D处;“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中,“疾之在其体”是“不知”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予”,在“不知”前断开,即F处。
答案:BDF
11.D [A项,正确。算筹。/拄着。B项,正确。C项,正确。D项,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指“标准、限度”。]
12.C [“作者化实为虚”理解错误,材料一作者由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谈论琴声,可见是化虚为实。]
13.(1)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
(2)(让国子学生员)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磊落而不傲慢。
14.①曾巩认为音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②欧阳修认为音乐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忧思,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以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
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入任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塾、乡校、国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刻有自省的戒文。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们行走时佩环叮咚(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也喜爱《雅》《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他们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入微的原因。
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国子学生员,说:“(让国子学生员)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磊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是不真实的吗?
材料二: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忧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15.B [“诗人享有饮酒作诗之乐”有误,此联为作者承接首联叙写朋友即将上任,想象朋友到任后的情形,渔樵之人乐享民生,朋友相约诗酒谈笑言欢。]
16.①相同点:都诗中有画,富于绘画美;都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本诗借描写想象中朋友在杭州如诗如画的生活场景,抒发送朋友上任的欣喜和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崔诗借描写登楼远眺所见晴日绿树、芳草满洲的如诗如画的美景,触发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情。②不同:本诗颈联为虚写,是想象朋友在杭州的美好生活,日暖天寒都有应季的美景和乐事,令人神往;崔诗颈联实写,兼用富有音乐美的叠词,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令人神伤。
17.(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舞幽壑之潜蛟 老鱼跳波瘦蛟舞 (3)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18.解析:结合原文“能够泼水成冰,首先是天气得足够冷……热水本身就比冷水更容易结冰”可知,此处是说和后文对应的“热水”,故可填“泼出去的得是热水”。结合原文“其实直到今天……有人认为……还有人认为……”可知,此处是说大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故可填“人们没有得出统一结论”。
答案:①泼出去的得是热水 ②人们没有得出统一结论
19.解析:(1)“影响因素”和“是因为”句式杂糅,可改为“这背后有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影响因素,那就是热水本身就比冷水更容易结冰”。(2)“道路永远没有止境”搭配不当,可改为“在今天,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神奇的未被破解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索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或“科学探索永远没有止境”)。
答案:(1)这背后有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影响因素,那就是热水本身就比冷水更容易结冰。
(2)在今天,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神奇的未被破解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索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或“科学探索永远没有止境”)。
20.解析:第①空,结合后文“有这样蓝的天”可知,此处是对昆明蓝天的赞美,可填“赞不绝口”或“赞叹不已”。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第②空,此处总结云的各种变化情况,可填“变幻莫测”。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答案:①赞不绝口/赞叹不已 ②变幻莫测
21.A [A项和原文的“这样”都表示程度。B项,如此,代替某种情况。C项,这样一类,特指某个类别。D项,特指某个类别。]
22.解析:原句“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是三个短句,反复出现“蓝”,强调了天空的“蓝”;而改句“蓝得丰富、澄澈而光亮”是一个句子,只是简单地说明了天空“蓝”的特点,没有强调意味。原句“蓝得慷慨”中“慷慨”赋予天空以人的特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蓝得透彻无保留,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韵味和感染力;而改句没有。
答案:①原句是三个短句,反复出现“蓝”,强调了天空的“蓝”;而改句是一个句子,只是简单地说明了天空“蓝”的特点。②原句“慷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改句没有。
23.【写作提示】 材料第一段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族魂体现了中国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推动国家、民族进步的巨大力量。材料第二段特别突出了关键句,“民族魂,就是国家、民族崇高的精神”。材料第三段列举了从上古时代到当下新时代的历代名人、英雄和科学家的卓越事迹,让我们认识到民族魂是一种贯穿我们民族始终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每当遭遇艰险,最终都能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渡过难关。
综合来看,当今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便是中华民族之魂的内涵。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二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三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民族复兴梦离不开民族精神;②民族魂是中国人的精神纽带;③民族魂体现中国人的强大凝聚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