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大气运动及效应(共67张PPT)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大气运动及效应(共67张PPT)课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4 14: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专题二
大气运动及效应
地球上的大气 · 知识系统
气压分布规律与等压面的判读
形成原理与应用
热力环流
风向与受力状况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大气水平运动
等压线的判读与应用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形成、分布及其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逆温成因与影响
削弱作用
保温作用
大气组成与热力状况
大气运动
大气
天气系统
气候
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影响
影响因素
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判断及特征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锋面系统
气旋与反气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判断及其影响
大气运动规律 · 核心考点
01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02 大气运动和降水
0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04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突破点1
大气热力状况
专题二 大气运动及效应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吸收
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
逸出
逸出
(大气辐射)
返回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
地面反射
吸收
反射
散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
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
吸收
大气
逆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2. 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 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如全球变暖。
(2) 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影响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3) 地面状况:近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水陆热力性质、植被、冰雪等下垫面状况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度。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作用类型 作用对象 集中表现时段 作用过程
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夜间 大气逆辐射
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白天 散射、反射等
3.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2) 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 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 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 分析太阳能的分布
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4. 气温的日变化
(1) 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① 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后,太阳辐射变强,地面增温,大气温度升高)
② 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
③ 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
④ 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热量传输需要一定的时间)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最高
午后2点左右
最低
日出前后
日较差
4. 气温的日变化
(2) 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
① 纬度因素: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 海陆位置:沿海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原因: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这里可以适当迁移水汽较充足,湿度较大地区日较差会较小。
③ 天气状况: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原因:阴天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保温作用比较强,气温不会太低。
④ 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
a. 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b. 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⑤ 注意低纬度的高原,其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大。
原因: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4. 气温的日变化
(3)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影响因素的思维流程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地 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
天 气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大
高原和山地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平原和盆地太阳辐射弱,昼夜温差小
下垫面
比热容大
比热容小
温度增降幅度小,温差小
温度增降幅度大,温差大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5. 气温的年变化
(1) 海、陆气温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 气温年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
① 纬度因素: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② 海陆位置: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③ 海拔因素:a.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b. 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凹地>平原>凸地】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北半球为例
最高
陆地:7月
海洋:8月
最低
陆地:1月
海洋:2月
年较差
6.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影响气温的因素
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与外界热量交换
人类活动
冷空气影响
全球角度
区域角度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高度
地势高低
天气状况
日照时间
下垫面状况
反射率
比热容
大气保温作用
天气状况
大气状况
海洋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寒暖流流经
冷锋、寒潮过境
地形阻挡
冷空气
暖空气
全球气候变暖
城市热岛效应
7. 分析气温高低影响因素的思维流程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纬 度
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海 陆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地 形
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相同海拔,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下垫面性质
沙漠和绿洲
裸地和林地
夏季:沙漠气温高于绿洲
冬季:沙漠气温低于绿洲
夏季:裸地气温高于林地
冬季:裸地气温低于林地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洋 流
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年均温大小差异
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年(日)温差大小
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气温高低差异
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高低有明显差异
8. 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
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
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一
海北,七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
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
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
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逆温造成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部,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
逆温也能带来一些好处:
抑制沙尘暴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可有效提高冬季温度,对果树、蔬菜有利
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考点二 逆温现象
逆温的判读原理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升高。但逆温形成的原因有多种:
辐射逆温
地形逆温
锋面逆温
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
日落后近地面降温快,日出后逐渐消失
中高纬度大陆
冬季黎明前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
夜间冷空气从山坡下沉到谷底堆积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从锋结构角度
下冷气团上暖气团
锋面是一个过渡区
锋面活动区域
冷锋锋后,
暖锋锋前
考点二 逆温现象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平流逆温
中纬度沿海地区
突破点2
大气运动状况
专题二 大气运动及效应
热力环流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成因
地面受热不均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关系
大气运动
最基本的形式
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状态
形成三圈环流
尺度
差异
高低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
下垫面差异引发
同纬度地区热量再分配
属于
但不同于
局地环流
大气运动和降水
1.局地环流:
热力性质差异
地形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山谷风
城市风
海(湖)陆风、绿洲和沙漠的风
小尺度下的热力环流
(1)局地环流成因
核心还是要从
受热的角度分析
(2)影响
坡地上的下降风、冰川表面的冰川风等
局地环流形成后可以调剂局地温差,
有时也可能成为大气污染物的输送通道。
大气运动和降水
1.局地环流:
小尺度下的热力环流
坡地上的下降风
在山脉的背风坡,由于山脉的阻挡作用通常风速很小,但在有些情况下,空气越过山后,在山的背风面一侧会出现局地强风。
焚风
(热风)
布拉风
(冷风)
建立时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凡地处高寒山区,又面临温暖海面的地形,都有发生布拉风的可能
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高压
气流过山后形成的地方性的干热风
山地的背风坡、山谷、洼地或盆地,形成干热河谷
大气运动和降水
1.高压的气压值不一定高于低压。
气压高低的比较是在同一海拔基础上进行的,海拔越高,气压越
低,如下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压一定大于丙、丁两地。甲地气压
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的乙地而言,丙地气压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
的丁地而言,图中四地的气压值大小是:甲>乙>丙>丁。
2.气温高的地方不一定都是低压,气温低的地方不一定都是高压。
只有热力作用形成的气流才符合气温高的地方是低压,气温低的地方是高压的规律,而动力作用形成的不符合上述规律,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易错警示
气压带的范围及名称:
根据气压带的中心纬度0°, 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
气压带大致跨10°的范围。
风带:风带位于气压带之间。
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高纬极地东风带
风向可以根据气压带的高低压判读。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有关,但有滞后性(晚1月),幅度大约10°左右
2.大气环流:
掌握三圈环流的分布及移动
大气运动和降水
3.季风环流:
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大气环流的运行并不十分规则。
北半球的高低压中心
冬季: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太平洋)
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太平洋)
冰岛低压(大西洋)
夏季:
切断副热带高压带
切断副极地低压带
典型地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非洲北部和澳大利亚西北部
思维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风要结合高低压位置。
气压带风带移动而成的季风(一般是信风),信风跨赤道后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变化进行判读
大气运动和降水
风的成因分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差)
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根本原因:受热不均
存在温度差
地转偏向力
方向
南左北右
大小
纬度越高,越大,赤道附近的影响忽略不计
摩擦力
高空
下垫面
影响忽略不计
越粗糙,风力削弱越多,风向偏转的夹角越大
考点四 微专题 风

是环流中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最基本的力,
其他力是在空气开始运动后产生和起作用的。
大气运动和降水
1.气压场中方向的判读
(1)根据等压线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
(2)根据(南北)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南左北右。
(3)确定偏转的角度:高空偏转90°,近地面偏转30°~45°。
2.热力环流、大气环流中判读
(1)热力环流: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低温区流向高温区)
海陆风、山谷风(注意方向转变)
(2)大气环流中的风带:低纬信风(北半球东北、南半球东南),中纬西风,极地东风
风向的判读:
3.风向标和风向玫瑰图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在风杆底端绘制箭头即代表风向。
点所在的方位即代表风向,与原点之间的距离越远,风力越强
4.沙丘或旗形树
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
旗形树
风向与树枝朝向相反
角度 风力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自身
起源
途中
影响
外在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摩擦力大小
河谷的加强效应
植被多少
距高压远近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
地面起伏大,风力小;地面(如高原)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摩擦力小,风力大
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
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强劲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考点四 微专题 风
大气运动和降水
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4. 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
① 气候:a. 大风有利于蒸发,蒸发吸热产生降温作用;b.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 地貌:a.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b. 风力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等
案例:风沙的形成
风沙活动的产生
沙源
起沙条件
干旱地区广布的沙漠
沙漠化的土地
冬春季节裸露的耕地
冬春季节退水后的河滩、湖滩
地表状况
影响风速的因素
降水少,地表干旱
植被稀少
距风源地远近、地形(狭管效应)
大气运动和降水
4. 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
③ 大气污染物
大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风力微弱(高压控制、或者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④ 洋流
风海流的形成:海洋中的海水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常年稳定地沿一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运动。
离岸风:熟悉风向的基础上,结合大陆的东西岸,分析出迎岸风和离岸风。离岸风会在沿岸形成上升补偿流,促使海雾、渔场的形成。(索马里寒流)
大气运动和降水
4. 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对人文地理环境
① 农业
a. 冬季风引发寒潮,农作物冻伤;
b. 夏季风不稳定,旱涝灾害导致减产;
c. 背风坡的干热风,引发旱灾。
② 风电:内陆、沿海风大可开发风电。
③ 城市规划
a. 工业区:盛行风的下风向;
b. 居民区:盛行风的上风向。
④ 交通
a. 飞机逆风起降,飞机跑道要与盛行风方向平行;
b. 船只航行,顺风顺水,节省燃料,提高航运效率。
风 电
特 点
开 发条 件
优 点
缺 点
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
成本较低
能量密度低
受季节影响,风速不稳定
储存、输送困难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风力资源丰富
市场需求大小
资金、技术状况
风电的优点
政 策、风电用地
大气运动和降水
5. 降水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1) 降水的形成条件
①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 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 降水的过程
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云滴→云滴增大→降水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
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
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水汽在迎风坡被迫抬升,形成降水。
大气运动和降水
6. 降水的类型
(1) 地形雨:发生在暖湿空气水平运动遇到高大山地阻挡时。
迎风坡气流上升,多地形雨,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大气运动和降水
迎风坡
背风坡
(2) 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后,气温下降使得水汽饱和凝结。与地面温度有关(纬度,海拔),热带最明显,中纬度夏季午后易出现。
6. 降水的类型
(3)锋面雨:锋面处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含较多水汽)被抬升,空气中的水汽冷却饱和凝结,成云致雨。
我国东部地区多见。
大气运动和降水
(4) 台风雨:台风为气旋,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台风区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台风眼区气流下沉,一般没有降水。
太平洋西岸较常见。
7. 影响降水的因素——水汽和气温角度
大气运动和降水
影响降水的因素
水汽的多少
海陆位置
迎岸风和离岸风
地 形
洋 流
植被覆盖率及水域面积
气温的升降
天 气
大气环流
气流上升运动(对流雨、锋面雨、气旋雨、地形雨)
西风湿润信风干
低压多雨高压晴
夏季风湿润,冬季风干燥
8. 掌握影响大气降水的四大因素
大气运动和降水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大气环流 一般情况下,降温会导致水汽饱和,有利于形成降水。降温的条件有两个方向:气流向高空运动或者是由低纬向高纬运动。低气压带控制下降水多,高气压带控制下降水少;西风带影响下降水多,信风带影响下降水少(如果信风经过海洋,成为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也会丰富);受海风影响降水多,受陆风影响降水少
天气系统 气旋、低压槽、锋面控制下,气流上升,气温下降导致水汽饱和,降水多;
反气旋、高压脊控制下,气流下沉,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凝结,降水少
下垫面 海陆位置 一般而言,近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迎风岸降水多,离风岸降水少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最大降水量通常出现在山腰处
洋流 暖流增湿,降水多;寒流减湿,降水少
地面性质 植被茂盛、水域面积大,水汽充足,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人类活动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雨岛效应;兴修水库、人工造林可增加局部空气湿度和降水
9. 掌握降水差异成因的分析方法
(1) 大气环流: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大气环流不同,即受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或季风影响。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
(2) 地形(迎、背风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例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
(3) 海陆位置:若两地纬度相当,距海远近不同(两地之间无高大山地的阻隔作用),且降水季节分布相同,但降水量差异较大。例如,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4) 洋流因素:发生在沿海。主要表现为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例如,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除了与大气环流有关外,也与寒暖流有关。
大气运动和降水
突破点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专题二 大气运动及效应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大气运动
气 旋
反气旋
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主
准静止锋
暖 锋
气象灾害
冷 锋
台 风
洪 涝
暴 雨
沙尘暴
干 旱
寒 潮
热带气旋
极地气旋
温带气旋
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大气运动的产生和变化直接决定于大气压力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1. 掌握“天气系统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第1步 读数值
根据等压线上的数值和递变规律,判读出图中任意一点气压数值大小、范围及图中高低气压中心
第二步 定风向
第三步 比风力
第四步 析天气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结合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进行风向判定
等压线密(疏)→单位距离气压差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风力大(小)
低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多为阴雨天气
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多为晴朗天气
锋面系统,冷锋雨带多分布在锋后,暖锋雨带多分布在锋前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2. 掌握天气系统与天气判断的三大方法
(1) 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① 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a.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b.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c.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大风晴朗天气。
d.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雨天气。
② 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向、风力
a.风向:依据等压线数值变化,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判断即可。
b.风力: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较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较小。(密大疏小)
③ 依据等压线弯曲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
a.锋面多出现于低压槽位置,在一个低气压中往往偏右侧的低压槽上形成暖锋,偏左侧的低压槽上形成冷锋。(左冷右暖)
b.从符号上看,锋线上标黑三角的是冷锋,标半圆的是暖锋。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2. 掌握天气系统与天气判断的三大方法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3)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暖锋主要在夏半年活动,特别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的降水多是由暖锋带来的。
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结果,冬季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
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天气特征 大风降温天气 连续性降水  沿海地区风暴潮、 大风、特大暴雨天气 晴空万里 低压槽上多降水 高压区外围
大风天气
天气系统判断 冷锋活动 暖锋或 准静止锋  台风活动(气旋系统) 高压控制 锋面气旋 活动 高压脊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3. 天气系统——气旋
气旋
热带气旋
温带气旋
(锋面气旋)
判 读
典型——台风
位 置
与锋面的联系
天气特征
中纬度温带地区
锋面的位置
低压槽
锋面的类型
左冷右暖
锋面移动方向
南顺北逆
风 向
降水区域
冷锋锋后,暖锋锋前
极地气旋
偏离极地向低纬度移动时
寒潮活动增多、增强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3. 天气系统——热带气旋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遇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热带气旋是生成和发展于热带海域的暖性气旋系统。产生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临近海域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产生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被称为飓风;产生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可能被称为气旋风暴或简称为气旋。
热带气旋包含大量不稳定能量并可能成为气象灾害,登陆的成熟期热带气旋带来范围显著的破坏性强风、大量降水并伴随有风暴潮、雷暴等次生灾害。存在于洋面的热带气旋是航运业的重大威胁。现代业务天气预报能够通过卫星遥感识别和观测热带气旋并结合数值天气预报对其发展和移动进行预报和预警。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3. 天气系统——温带气旋
近地面的气旋往往与锋面联系在一起,故也称锋面气旋。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上(在高压脊不能形成)。
(1) 锋面气旋结构图的解读
① 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
合,如图中的M、N线。
将冷暖锋连接将系统分为两部分,低纬度部分受暖
气团控制,高纬度部分受冷气团控制。
(2) 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 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
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左冷右暖)
② 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南顺北逆)
(3) 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 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4. 气象灾害——洪涝
暴雨集中,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
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汛期集中
河道弯曲,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淤积,河床升高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河湖淤积,面积缩小,调蓄能力下降
河流入海河道单一,海水顶托作用强,泄洪慢
水利工程设施和预警系统不完善
加强对蓄洪区的土地管理
实行防洪保险等
建立洪水的预警警报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新挖入海河道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或分洪区
洪 涝




工程
措施
非工程
措施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4. 气象灾害——干旱
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
水分流失快
异常天气影响
工农业用水量大
人口增多,生活用水量多
人类开垦耕地,破坏涵养水源的植被
水利工程设施和预警系统不完善
调整生产结构,改善干旱区工农业生态环境
干旱区多选择种植耐旱的林草,涵养水分
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农业
加强水利建设,兴建水库(调节水的季节分配)
农作物减产
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干旱


危害
防范措施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寒冷空气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9月到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于3、4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影响。
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平原和华中南下。
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和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经华北地区南下。
大风摧毁建筑物,危及江湖海面的船只
雾凇、冻雨使通讯及输电线路中断、交通阻塞
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暴风雪吹散或冻死牧区草原上的牧群
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维持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大风带来风力资源
缓解旱情;雪水能加速土壤有机物分解;大雪覆盖越冬农作物,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低温可以冻死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减轻病虫害
寒潮
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含义
时间
路线
4. 气象灾害——寒潮
突破点4
气候现象分析
专题二 大气运动及效应
1.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纬度位置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 形
洋 流
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
形成的因素
决定着热量条件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影响降水量多少和温差大小
影响气温和降水
改变沿岸地区的水热条件
影响和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
影响下垫面性质,如植被覆盖情况、水域面积
划分出温度带
季风环流为主
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为主
破坏气候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2. 气候类型的分布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
东风带
副极地
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
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
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极地
高气压带
极地
东风带
副极地
低气压带
季风环流
赤道
低气压带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度带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大洋东岸
大陆西岸
大洋西岸
大气环流
大陆东岸
大陆内部
90°
70°
60°
40°
30°
20°
10°

90°
70°
55°
35°
25°
10°

递减方向
寒带
温带
热带
暖流
寒流
暖流
寒流
地中海气候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3. 气候类型的判断
(1)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
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纬度
重要纬线
太阳辐射
气温高低
确定
地理位置
确定气压带、风带或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
分析下垫面状况
大气环流
造成降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确定降水多少
确定热量带(温度带)
海陆位置
沿海与内陆
大陆东岸与西岸
确定气候类型
分析地形地势
确定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3. 气候类型的判断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①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先依据经度或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判断是大陆东岸的季风环流模式,还是大陆西岸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模式;
再依据气候的纬度分布位置判断温度带。
②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先根据经度或海陆位置“定模式”
气压带、风带模式
季风环流模式
再根据气候的纬度分布规律推演“热型”
气候类型
东岸
内陆
西岸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3. 气候类型的判断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③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
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a. 以“形”定球(半球):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北半球;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南半球
b. 以“温”定带(温度带):
热带:终年皆高温,> 15℃; 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 寒带:冷季最低温,< 0 ℃
c.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4. 世界气候类型特征
大陆东岸
大陆内部
大陆西岸
世界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寒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气候
温带
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
全年高温少雨
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
全年温和
降水均匀
全年低温
降水很少
全年低温
降水很少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5. 气候特征的描述
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① 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于15°C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10°C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② 高温、凉爽、温和、寒冷:夏季月均温大于20°C可认为是高温,小于20°C可认为是凉爽;冬季月均温大于0°C一般可认为是温和,小于0°C一般可认为是寒冷。
③ 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 mm描述时称为稀少,10~50 mm为少雨,50~100 mm为多雨,大于100 mm为丰富。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气温 ① 气温的高低; ② 气温的年或日较差 终年高温;终年严寒;夏季高温;全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大(小);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
降水 ① 降水量的多少; ② 降水的季节分配; ③ 降水的年际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小(大);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热同期;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之分(干季、湿季之分);降水丰沛;全年少雨
光照 ① 光照的强弱; ② 年日照时数的多少 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烈(较弱);
光照充足(不足)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6. 气候的描述技巧
(1) 描述气候特征抓住三个核心:
① 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② 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③ 描述降水量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 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
(3) 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 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雨热组合状况等。
气候的影响
对自然要素的影响
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沙漠地带,降水少、温差大、风力强,风蚀、风积地貌多;湿润地带,降水多、流水作用强大,流水侵蚀、堆积地貌发育
气候对水文的影响:影响河流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影响河流的河网密度、流程长短等;影响湖泊的盐度高低;影响海水的盐度和海水的运动——风海流、上升流;影响雪线高低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气候特点→植被生长状况或枯枝落叶多少→土壤;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气候对人口、城市、建筑的影响: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对建筑物形状,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对服饰影响,光照强,风沙大地区,如阿拉伯民族的服饰特点。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气候的热量、水分、光照、昼夜温差、旱涝低温冻害雪灾干热风等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气候对交通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来影响内河航运,风向影响远洋航行;恶劣天气影响航空;低温冻害影响管道运输;灾害性天气如台风、好吵、暴雨洪涝、沙尘暴等影响公路、铁路的选线、桥涵的孔径大小等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微专题(二)
辨云识雾判天气
专题二 大气运动及效应
1. 云和雾的区别
云和雾都是水汽凝结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
(1)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2) 近地面微细水滴或冰晶附着在大量的悬浮颗粒上形成的水汽凝结物(悬浮于空气中的小水点),看得见,但导致能见度下降。尘埃、烟雾使雾变得更浓。
主要区别:
一是高度的差异,云离地面较远,雾是接触到地面的,我们可以形象理解为“雾是趴在地面上的云”,但在山体中我们会看到云接触到了山顶或山腰,我们就称之为云雾;
第二个主要区别是移动性,云一般是移动性较强,雾一般是在静风或微风环境下形成的,其移动性较弱。
辨云识雾判天气
云和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液化而成的,云是出现在天空,而雾是发生在近地面。
露、霜是水蒸气在地面上遇冷凝华附在物体表面而成的。
云的成因和影响
成因
影响
充足的水汽(分析水汽的来源)
①临海;②雨季;③多河湖水域;④暖流经过;⑤水汽输送(向岸风);⑥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
气流上升,冷却凝固,如热带地区气温最高,上升气流多,冷却凝固,云层最厚
云层出现频率和厚度
空气上升冷却
一天中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此时积云的云底高度为低值
上升气流强弱决定云层的高度
①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逆辐射回地面,这有助于使地球保温。但是云将太阳光直接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保温作用和降温作用的强弱取决于云的形状和位置。
②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起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可以从云的生消演变中识别预测各种天气现象,如清晨宝塔云(堡状云),下午雨倾盆;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辨云识雾判天气
雾形成的条件 常用答案标准语言
充足的水汽 临海,雨季,多河湖海等水域;水汽输送(向岸风);本地蒸发(蒸腾)水汽多(考虑气温、水域、植被等)。
降温条件 ①逆温;②寒流降温;③夜间降温幅度大(山上冷空气沿坡下沉,气温日较差大等)
凝结核 工业排放粉尘多
相对封闭的地形 地表相对封闭,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扩散,多雾
辨云识雾判天气
雾的消散①温度升高,雾滴蒸发;②风力增大,吹散大雾;③上升气流增强,抬升成云。
雾的成因类型 发生地区 发生时间 形成过程
辐射雾 陆地上常见,大陆上最潮湿的谷地、洼地、盆地 多出现于秋冬夜间,尤其是晴朗微风的夜间,凌晨生成,日出前后最浓 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
平流雾 (海雾) 寒流经过的洋面 春季和夏冬季节的早晨,例如我国沿海春夏季节的海雾;寒流流经的中低纬海域洋面上的雾(夏季更明显) 温暖潮湿的空气经过冷的海面或陆面,低层空气遇冷水汽凝结而成
蒸发雾(蒸汽雾) 暖流经过洋面或河面、湖面,例如深秋或初冬的早晨河面、湖面的轻雾;暖流流经的高纬海域洋面上的雾(冬季更明显,海气温差更大) 深秋或初冬季节的早晨; 水温和气温相差大时容易出现 当冷空气流经比其温度更高的暖水面时,暖水汽的饱和蒸汽压大于冷空气的饱和蒸汽压,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暖水面蒸发,与冷空气混合,在冷却的过程中凝结而成为蒸汽雾
辨云识雾判天气
雾的成因类型 发生区域 形成过程 示意图
上坡雾 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东部 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冷却,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
锋面雾 我国江淮一带梅雨季节常常出现锋面雾 发生于锋面附近,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发而达到过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
辨云识雾判天气
团雾(又名坨坨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一片朦胧。团雾的形成需要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低层水汽充沛、空气湿度大,二是昼夜温差大且风小。天气晴好时不易出现团雾。
高速公路上团雾容易出现的原因是:团雾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而高速公路路面白天温度较高,昼夜温差更大,更有利于团雾形成;公路附近一些排放污染物颗粒的增加,如汽车尾气排放等,空气中微小颗粒的增加,有利于形成团雾;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处于低洼地段的路段更容易形成团雾。
城市雾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大城市的工业中心及工厂附近,由于有大量的活跃性凝结核存在,对雾的形成特别有利。
辨云识雾判天气
易出现海雾的地区:①寒暖流交汇处;
②中、低纬度寒流流经地区,夏季显著;
③中、高纬度暖流流经地区,冬季显著。
按照地域分:海雾和陆域雾
雾的影响
有利影响
皖南山区河谷地河漫滩上茶叶质量较高,也与秋冬季节多河谷厌恶有关
云南南部高原盆地有明显干季,但此时多辐射雾,对植物和热带作物生长有利
有害雾滴影响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不利影响
雾天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出行,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降低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易引发支气管炎等
雾滴中含有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对金属腐蚀性很大,使外露金属物件寿命缩短
影响通信:危害电力设施,影响微波及卫星通信,使其信号锐减、杂音增大,通信质量下降
雾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减少植物的蒸腾,对植物的生长有益
辨云识雾判天气
2.雾与霾的区别
雾,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
霾,人为造成,烟、尘等微粒悬浮导致空气浑浊-----气溶胶颗粒,能见度恶化。
①能见度范围不同:雾1公里,霾10公里。
②相对湿度不同:雾相对湿度大,霾相对湿度小。
③颜色:雾是白色,霾是黄灰色。
④日变化:雾午夜至清晨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
霾的形成
①大气运动:下沉气流,对流弱,污染物无法扩散;风速小或者无风;逆温现象。
②地形:地形封闭、不易扩散;谷地易出现逆温。
③ 气候:冬季天气干燥,尘埃多。
④人类活动: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工地施工导致空气中扬尘多;北方冬季取暖,大量燃煤,农村燃烧秸秆产生烟雾。
解决措施:
治理排污企业,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执法力度;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建设节能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植树种草,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倡导市民低碳生活。
辨云识雾判天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