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4 10: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查测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哪一时期
A.A B.B C.C D.D
2.文物是鲜活历史,如图文物中能够反映出商朝社会生活情况的是( )
A. B.
C. D.
3.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该水利工程修建于
A.战国时期赵国
B.战国时期齐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4.秦朝大兴土木,修建了骊山陵墓、阿房宫、长城、驰道等。为兴修这些工程,秦始皇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役。这说明秦朝( )
A.国力强大 B.赋税沉重 C.刑法严酷 D.徭役繁重
5.秦朝时,田赋为“三分取其二”;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汉文帝时,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这体现了汉初的( )
A.勤俭治国 B.与民休息 C.以德化民 D.以武立国
6.《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棒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了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D.保证了食盐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7.宗教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你知道我们经常听说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因果报应”“下辈子”等与下面何种宗教有关(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8.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黄巾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D 官渡之战 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A.A B.B C.C D.D
9.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品产量极高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统治阶级的腐朽
1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1.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2殷墟遗址 图3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簋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图4铁制农具 图5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图1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都城,请你说出此王朝的建立者。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图3中所反映的武王伐纣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方伯”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哪一社会现象?从图4、图5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目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诸子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结合所学概括诸子学派相互争鸣相互融合,形成了怎样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12.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爽、西我,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政治态度…他在位期间,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口口……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摘编自《七年级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三 直至公元9一10世纪,中国的造纸术才由丝绸之路西传,古印度才有了用纸印制的佛教经卷……在中世纪的西欧,据说印制一部《圣经》要耗费羊皮300多张,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使用。纸与造纸术的传入,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活动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张伟《四大发明是如何外传的》
(1)材料一中谁在何时“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在地方全血推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哪一具有首创精神的措施?完成材料二的口口中填空,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的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哪一项技术?对这一技术的改进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哪一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三归纳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哪些影响?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人口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完成下列要求: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图中①和②政权(或王朝)的名称。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徒的两种情形;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说明图示与材料所示信息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D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A是元谋人。A错误;BC不符合山顶洞人生活年代,BC错误。综上故选D。
2.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铸造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B项正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排除A项;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雕塑艺术的杰作,排除C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朝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所以答案选A。
4.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大兴土木,修建了骊山陵墓、阿房宫、长城、驰道等。为兴修这些工程,秦始皇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秦朝征发大量民工服徭役,徭役繁重,这是秦朝暴政的表现,秦朝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灭亡,D项正确;秦朝为大兴土木征调民力服役,说明不了秦朝国力强大,排除A项;赋税沉重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刑法严酷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田赋为“三分取其二”。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汉文帝时,田赋降到“三十税一”,可以看出,西汉比秦朝的田赋大为减少,而且还不断降低,以减轻农民负担,这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勤俭治国、以德化民、以武立国等于材料强调的休养生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6.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棒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国有专卖,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排除B项;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的重点是社会安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保证了食盐的质量和食用安全”与“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棒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因果报应’‘下辈子’……”及所学可知,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A项正确;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排除B项;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排除C项;7世纪初,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排除D项。故选A项。
8. 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关于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相对应是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9.D
【解析】
【详解】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表明西晋大地主生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腐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D项正确;丝织品产量极高、社会经济的繁荣、制糖技术的发达均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 B
【解析】
【详解】根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和南北政权对峙,故排除CD项。故选B。
11.(1)夏朝;禹;商朝;牧野之战。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3)富国强兵。
(4)共同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局面:百家争鸣。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图1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于公元前2070年在郑州登封王城岗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阳城是夏朝的都城。根据材料“图2殷墟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根据材料“图3”“武王伐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决战,最终建周灭商。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无力掌控诸侯,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竞相争霸,控制政治局面,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称方伯政治。根据材料二“图4、图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4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使用,图5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使用,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促使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可知,诸子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根据材料“……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12.(1)嬴政(秦王嬴政、秦始皇);郡县制。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匈奴;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造纸术;蔡伦;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秦之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灭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广儒家教育,设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直至公元9一10世纪,中国的造纸术才由丝绸之路西传,古印度才有了用纸印制的佛教经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了中国造纸术,对这一技术的改进作出重要贡献的是蔡伦;根据材料“中国的造纸术才由丝绸之路西传,古印度才有了用纸印制的佛教经卷……在中世纪的西欧,据说印制一部《圣经》要耗费羊皮300多张,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使用。纸与造纸术的传入,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活动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概括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3.(1)①魏;②西晋。
(2)情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中原人口迁往南方地区;情况: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关系: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4)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②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他和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266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徒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徒的两种情形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中原人口迁往南方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根据图示与材料所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可知,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根据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可知,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小问4详解】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叉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和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