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调研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第1-10题每小题1分,11-17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左图中的文物可用于研究()
A.人类的起源 B.阶级的形成 C.国家的产生 D.禅让的形成
2.下图的考古发现能佐证()
A.雕刻技术问世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农业兴起 D.宗教信仰产生
3.据下图可知,半坡人()
半坡遗址出土彩陶盆
A.已会制作黑陶 B.熟练掌握炼铜技术
C.使用成熟文字 D.善于制作生活用具
4.“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材料讲述的是()
A.炎帝 B.黄帝 C.舜 D.禹
5.房屋能够反映居民的生活状况,下图房屋能反映夏朝社会阶级分化情况的是()
A. B.
C. D.
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材料叙述的是()
A.商朝时部族争斗 B.西周时诸侯纷争
C.春秋时王室衰微 D.战国时诸侯争雄
7.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行“仁政”。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A.形成了忠君守礼局面 B.批判依法治国的思想
C.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成多怨望者。”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措施是()
A.确立县制 B.改革户籍 C.鼓励耕织 D.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9.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是( )
A.“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0.小明同学去河南省南阳市的著名景点——“医圣祠”参观,他看到祠中陈列的代表性著作应是()
A.《道德经》 B.《论语》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11.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西汉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本质上都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经济发展
C.增强军事实力 D.实现思想统一
12.能统领下列史实的“大概念”是()
①秦灭六国②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③文景之治④推恩令
A.中华文明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思想文化繁荣 D.政权分立
1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该童谣反映了东汉衰落的原因是()
A.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B.王莽夺权,朝政混乱
C.连年灾荒,经济崩溃 D.州牧割据,独霸一方
1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秀 C.司马炎 D.司马睿
15.西域的葡萄、石榴、蚕豆、芝麻、核桃等传入中原和汉朝的丝绸、漆器等传到西域,与该现象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李冰 B.张骞 C.张陵 D.张角
16.下图《三国鼎立示意图》中的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A.洛阳 B.成都 C.建业 D.长安
17.“北麦南稻”饮食格局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了变化;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B.南方的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C.南方人口迅速增加 D.北人南迁和民族交往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2分,共3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二 (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北魏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摘自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1)据材料一,归纳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措施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探究过程,归纳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规律。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l)
(1)据上述四幅图片,写出汉字书体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幅图片,对该书体作简要介绍。(含所属历史时期、历史价值或艺术特点等方面)
(2)综合上述探究过程,概述汉字书法艺术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末年或更早,人们开始尝试用植物纤维造纸。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集中了前人的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价格低廉。人们就把这种纸称作“蔡侯纸”。造纸技术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渐趋完善,到东晋末年,纸成为通常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逐条归纳有关造纸术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中的图A概括关于祖冲之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据材料二中图B所反映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后世人们纪念他们的理由。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文物“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北京人头盖骨化可用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背景周口店,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变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提供可靠的证据,A项正确;阶级形成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北京人时期还没有形成阶级,排除B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国家产生,排除C项。禅让制出现在尧舜禹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农作物的种植是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雕刻技术、家畜饲养、宗教信仰的内容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3.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多作为日常生活的用品,说明半坡人已经善于制作生活用具,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彩陶而非黑陶,排除A项;彩陶盆属于陶器而非铜器,无从得出半坡人掌握炼铜技术,排除B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排除C项。故选D项。
4. 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结合所学知识,黄帝,姓公孙,名称轩辕,B项正确炎帝伊耆,也姓姜氏,号称神农氏,排除A项;舜、禹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与“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D
【解析】
【详解】D是夏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夏朝社会阶级分化情况,D项正确;半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建筑是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排除AB项;陶院落模型透露的是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排除C项。故选D项。
6. C
【解析】
【详解】“平王”指的是东周建立者周平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周平王属于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体现了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C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东周的春秋时期的史实,与商朝、西周、战国时期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行“仁政”,都是在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即体现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题干主张没有涉及忠君守礼、批判依法治国、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成多怨望者。”可知商鞅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忌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措施是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项正确;商鞅变法确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户籍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百姓的管理,鼓励耕织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是与题干中导致贵族的忌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题干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气概。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河南省南阳市著名景点——‘医圣祠’”结合所学知识,“医圣祠”是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的,D项正确;《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排除A项;《论述》孔子的弟子编著的记录孔子思想的书籍,排除B项;《史记》是司马迁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故选D项。
11. 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西汉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旨在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本质上都属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项正确;促进经济发展不是秦朝和西汉统治者的本质目的,排除B项;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西汉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属于经济举措,并不是增强军事实力,也不是实现思想统一,排除CD项。故选A项。
12.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文景时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综上所述,①秦灭六国,②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③文景之治, ④推恩令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主要指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排除A项;题干的史实没有涉及思想文化,排除C项;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分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意思是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这反映了东汉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象,A项正确;王莽夺权是在西汉末年,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连年灾荒,经济崩溃” “州牧割据,独霸一方”的内容信息,排除C、D项。故选A项。
14.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结合所学知识,空白处政权是结束三国时代的西晋,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C项正确;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排除A项;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排除B项;司马睿是东晋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与该现象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张骞,西汉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此后西域的葡萄、石榴、蚕豆、芝麻、核桃等传入中原和汉朝的丝绸、漆器等传到西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李冰在战国时期主持修建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排除A项;张陵在东汉时期创立道教的五斗米道,排除C项;张角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三国鼎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a区所示政权是蜀国,蜀国的都城是成都,B项正确;三国时期魏的都城是洛阳,排除A项;建业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排除C项;长安不是三国时期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B项。
17. 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说明南方受到了北方物质生活、风俗习惯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使得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民族交往,给南方带来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了南方的饮食格局,D项正确;北人南迁和民族交往改变了南方的饮食格局,并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北方面食出现在南方,与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得益于北民南迁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与题干所述饮食的变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8.(1)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大一统局面形成
(2)说汉话,迁都洛阳,穿汉服。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是历史的主流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得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条件是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大一统局面形成。
(2)依据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有说汉话,迁都洛阳,穿汉服。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的历史影响是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由此归纳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规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是历史的主流。
19.(1)发展历程;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图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至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关内容。图二小篆: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
(2)地位: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一“商周时期的文字”可知反映的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图二“秦朝的文字”可知秦朝以小篆为统一文字,后来又以隶书为通用文字,根据图三“钟繇《宣示表》”可知反映的汉字字体楷书,图四“《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图四放映的字体是行书。综上所述四副图片体现出汉字字体的发展历程: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根据所学知识,选择第一幅图片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至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关内容。选择第二幅图片小篆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
【小问2详解】
根据以上四副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字书法艺术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20.(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制成“蔡侯纸”。造纸技术日益完善。到东晋末年,纸成为通常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后来流传到世界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2)图A: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是一位杰出科学家;在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被称为“祖率”;设计制造出指南车等。原因: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贾思勰和农民的交流;统治阶层对农业的重视。
(3)他们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创造出辉煌的科技成就,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西汉末年或更早,人们开始尝试用植物纤维造纸”、“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集中了前人的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价格低廉。人们就把这种纸称作‘蔡侯纸’”、“造纸技术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渐趋完善”、“到东晋末年,纸成为通常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归纳有关造纸术的历史信息: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制成“蔡侯纸”;造纸技术日益完善;到东晋末年,纸成为通常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后来流传到世界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图A1986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银币以及所学知识概括祖冲之的历史信息: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是一位杰出科学家;在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被称为“祖率”;设计制造出指南车等。材料二中图B反映的是有关《齐民要术》的现代浮雕,浮雕上贾思勰正和农民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贾思勰写出《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是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贾思勰和农民的交流;统治阶层对农业的重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祖冲之、贾思勰都是古代的著名科学家或发明家,他们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创造出辉煌的科技成就,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