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4 12:05:14

文档简介

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单选题:(本卷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市建设中存在大型夯土建筑和高耸的城墙、深陷的护城壕以及门卫房、加宽加固的弧形城墙拐角等。这反映了该时期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城市建设技术成熟
C.邦国林立战争频繁 D.开始出现权贵阶层
2.据《周礼》记载,周朝的市场管理设置司市、胥师、贾师、司虣、质人等官员。司市是市场管理的最高长官,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这表明当时
A.工商食官政策逐步被取消 B.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C.官府对市场规律有所认识 D.市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3.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直至战国末期,一方面有如赵括那样“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也出现了“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之类的土地私有观念;但另一方面,终战国之世,国有土地仍然存在,从出土的云梦秦简所提供的资料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证据。上述材料表明.战国后期
A.土地私有制已取代国有制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千耦其耘”劳作形式瓦解 D.封建土地所有制处于过渡中
4.“直诉”是直接向最高统治者陈诉案情的古代诉讼制度,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直诉”文书,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C.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D.儒学发展为正统思想
5.汉初儒士陆贾说:“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武帝时董仲舒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两者的主张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不同时期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D.有利于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
6.永嘉之乱后至侯景之乱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东晋及南朝的户口理应大幅度增加,但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南朝的户口增加却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民减少 B.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江南社会遭受到空前浩劫 D.沉重的赋役导致人民流亡
7.唐朝前期,国家税收由中央“统收统支”,地方无擅自支用国家税收的权力,由尚书省度支司统一负责调配。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河西、剑南、安西、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八节度使均已兼任支度使与营田使。支度使统筹边军各项支费。这一变化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覆灭 B.说明中央权威已逐渐下降
C.使得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使此时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8.北宋初年,地方官员薛奎在管理兴州铁监时,曾“调兵三百人采铁,而岁入不偿费。奎奏听民自采,而所输辄倍之”。《宋史·梁适传》载:“莱芜冶铁为民病,当役者率破产以偿。适募人为之,自是民不忧冶户,而铁岁溢。”这反映了宋代
A.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性的提升 B.官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政府调整了矿冶业经营结构 D.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
9.朱元璋在《大诰》中规定:凡市井、村镇之人对邻里要做到“互知业务”,要知道邻居家的丁数、个人职业,若是邻居教书或读书,还要知道其学生、师长都是谁。该规定意在
A.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完善基层户籍管理 D.培育和谐邻里风气
10.派遣御史巡察台湾是清前期制台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康熙六十年十月,谕令:“每年自京派出御史一员,前往台湾巡查。此御史往来行走,彼处一切信息可得速闻。凡有应条奏事宜,亦可条奏。而彼处之人,皆知畏惧。至地方事务,御史不必管理也”。据此可知,这一制度的实施
A.使皇帝能广泛获取信息帮助决策 B.进一步完善了清代督抚制度
C.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和监督
11.1884年,汉口人胡义兴、刘朝海推木轮车来河南舞阳县城贩卖德国颜料,为洋货输入舞阳之始;1906年天主教传入,于县城东大街设天主堂一处;1914舞阳黑色白色棉布参展万国商品博览会,为该县商品首次出展。这能
A.说明列强侵略势力开始侵入内地 B.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表明当地缺乏文化侵略的警惕性 D.体现国民经济半殖民地性质的加深
12.1920年,陈独秀在《劳动者底觉悟》中写道:“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行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如此,人类社会岂不是要倒塌吗?”这折射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了传播 B.新文化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C.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宣传 D.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空前提高
13.1937年10月之后,装备落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以“敌进我进”的超常胆略逆势而上,陆续开赴华北、华中等敌占区,构成了中国抗战的一道奇特景观。这一“奇特景观”
A.违背了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B.为中国抗战开辟了新战场
C.旨在保存人民军队的实力 D.扭转了中国抗战不利局面
14.建国之初,河南舞阳县互助合作运动展开,1951年底,全县已有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共2700个,52年底临时仅常年互助组已达4705个,入组农户45278户,占全县农户44.9%。这
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基 B.为家庭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
C.有利于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D.为克服农村经济的僵化而展开
15.1955年4月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周恩来起草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在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对某些国家出于对社会主义的不了解和疑惧而可能进行的攻击,采取申明立场、不为所动的方案。这一参会方案
A.避免了社会制度的差异 B.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C.体现了务实的外交精神 D.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孤立
16.1980—1987河南郾城县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情况表
表中的数据变化可以折射出这一时期我国
A.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剩余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D.工业结构渐趋向合理
17.下图是2017年国内外粮价状况图示
当前粮食价格倒挂问题仍较为严重
资料来源:农业部,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该状况
A.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粮价保护 B.说明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C.体现美欧对我国农业的打压 D.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18.有人这样描述雅典城邦:公民身份扩展到绝大部分阶层和职业,穷人在公民大会上排挤富人、商店主和贵族,皮匠、铁匠、鞋匠、商人和农民与那些家世古老的乡绅们会面,就国家大事展开辩论并做出决策。该现象
A.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 B.表明公民大会至高无上
C.促进雅典社会全面繁荣 D.缘于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19.11世纪,英王威廉一世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宣誓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统辖封臣的原则不复存在。这表明
A.英国封建王权统治得到加强 B.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
C.王权与教权的冲突越发激烈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20.18世纪,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伏尔泰保持通信关系,甚至请伏尔泰来俄国面谈。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对帝国的不同基督教教会采取宗教宽容政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致信伏尔泰,说他庆幸生活在“伏尔泰时代”。据此可知,这些欧洲君主意在
A.推行立宪政体来标榜进步 B.摆脱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C.践行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 D.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
21.下表呈现了1882年和1907年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情况。此变化反映了德国
A.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B.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
C.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缓慢 D.城市人口总量已超过农村
22.以下是不同年份主要国家失业率统计(资料来源:国际联盟,世界经济考察)
该数据资料可用以研究
A.德国法西斯的起因 B.危机和二战的关系
C.日本受冲击的影响 D.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23.根据历史数据统计,1950—1970年,美国政府的黄金储备从243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而他国政府、私人等拥有的美元,则从84亿美元增加到430亿美元,这一变化
A.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B.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C.导致了经济滞胀局面出现 D.阻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4.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中俄、中法发表倡导多极化的联合声明;法、德、俄决定建立三国年度首脑会晤制度;东盟和中、日、韩举行的“9+3”会议已经发展到“10+3”会议。西欧一些领导人到美国的后院——拉美地区访问,倡议建立欧拉自由贸易。该状况
A.表明美国已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 B.说明两极对峙局面日益崩溃
C.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反映出南北国家间矛盾加剧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三道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公元780年,唐朝杨炎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主持兴修农田水利等工程,优先雇用贫苦人家,让贫困者通过劳动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南宋董烟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总结了之前历代救荒贩灾政策的利弊得失。南宋朱熹首创“社仓法”。以州郡若干常平米为谷本,夏季借贷于民,入冬征还,每石取息二斗。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主张把民户分为极富、次富、稍富、稍贫、次贫、极贫六等,极富之家要扶助极贫之家,次富之家要扶助次贫之家,“稍富不劝分,稍贫不赈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
——据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高永建《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政策之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是欧洲饥荒的高发时期,但1650年以后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饥荒。英国得以率先走出饥荒,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有效的社会政策功不可没。其政策包括平抑谷价、打击囤积居奇的投机商、禁止谷物出口并组织谷物进口等。《济贫法》包含三要素:为老弱病残者发放津贴、打击身强力壮的流浪汉、安置穷孩子学徒。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革命从16世纪中叶开始并持续到18世纪,推广轮作制、引入肥田作物及一系列新技术,这使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大幅增长。英国的经验表明,要克服饥荒,粮食的公平分配是必要的,但食物的有效供给,即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重要。
——摘编自向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实施“精准扶贫”的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士大夫热衷于扶贫事业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率先走出饥荒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中外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是积极有为的治国理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2000多年传统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稳固下来,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出发,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将其名为《天演论》……“自此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进化论思想从传入中国开始,就被带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加上19世纪来中国面临的民族与社会危机,使中国人越来越推崇进化思想,将之视为社会的普遍“公理”。梁启超在他的《自由书-豪杰之公脑》中就说:“生存竞争,天下万物之公理也,既竞争争,则优者必胜,劣者必败,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避之公例也。”这种思想僵化了人们的思维,进化历史观的单向进步发展思维,也使得中国人更加热烈地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赵静《“五四”前后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及其影响》
材料二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圈子里——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广泛流传。在国际政治上,各帝国之间的竞争鼓励了军事化和对世界依照殖民势力范围进行划分。当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更侧重于物种间的竞争而非合作。社会达尔文主义可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据《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德两国进化论传播的异同。(7分)漯河市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2*24=48 分)
01-05 CDDCB 06-10 BBCAD 11-15 BBBCC 16-20 ABCAD 21-24 BDBC
二、非选择题(25+12+15=52 分)
25.(1)智慧:改革税制,减轻贫困户的负担;帮助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富户帮扶贫
困户;向贫困户提供借贷;为贫困户提升技能;总结扶贫的经验教训。(6分,任答 3点
即可)
原因: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意识;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4分,任答 2点即可)
(2)原因:政府政策,有效保障了粮食供给;社会救济,扶助了弱势群体;农业革命,
提高了粮食产量;圈地运动,提高了农业效率;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对
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促进经济发展等。(10分,任答 5点即可)
(3)启示:政府主导;立法保障;社会各方面的合作;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
扶“志”,激发发展潜能;大力发展经济;依靠科技等。(5分,任答 3点,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也可)
26. 示例一:论题: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就是各
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公元前 221 年秦王赢政灭六国,结
束战乱,实现统一,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
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如北魏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为隋唐统一
奠定了基础。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
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8分)
总结: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推动了中华文明不断
的发展进步。(2分)
示例二:论题: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变法运动盛行,百家争鸣,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并加强对东南
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
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孝文帝改革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统
一,通过和亲、会盟、册封、设立机构等方式,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使
疆域不断拓展,民族往来更加活跃。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通过制度建设、经
济互市、文化学习等,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统一后,通过设立宣政院等
机构,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明
{#{QQABRYKEggiAQgAAAAhCAwFICAGQkAAACAoGxBAMoAABiBNABAA=}#}
清时期,设立理藩院,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8分)
总结: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2分)
示例三:论题: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华文明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2分)
阐述:战国时法家提出中央集权的理论,商鞅变法初步实践了中央集权制,废分封、
行县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其主要官
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削弱王国势力,设刺史加强地方监察。元朝设行省,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明初废行省,
设三司,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明清时期地方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
中华文化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中央集权制的框架下,中华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
管控,实现了文化的统一和传承。这样就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8分)
总之,古代郡县、行省制的实行,以及通过地方分权,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
效管理,为中华文明大一统提供了制度保障。(2分)
【评分标准】
(1)论题:2分
①没有论题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论题不得分。
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观点合适准确得 2分,余者酌情给分。
(2)阐述:8分
能准确全面论证观点,至少举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论据者得 8分,余者酌情给分。
(3)总结:2分
有总结性语言或者升华语言可给 2分。
(4)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
27.(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掀起
瓜分世界的狂潮;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迅速传播;维新变法运动兴起。(4分,任答
4点给 4分)
影响:适应了民族危机下的实际社会需要;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维新运
动的发展;改变了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为维新派或革命派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利于思想解放;使得中国人更热烈追求未来理想社会;僵化了人们的思维。(4分,任
答 2点给 4分)
(2)同:在同一时期传播;都加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对两国社会进步都起到了推动
作用。(同 3分,任答 2点给 3分)
异:背景不同,中国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风潮下传入的;德国是工业革命
下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对外扩张的需求下传播的。内容侧重不同:中国侧重推动国内改
革,自强求存;德国侧重,弱肉强食,推动对外扩张。影响不同:中国有利于维新变法
运动;德国却加强了殖民扩张和争夺。(异 4分,任答 2点给 4分))
{#{QQABRYKEggiAQgAAAAhCAwFICAGQkAAACAoGxBAMoAABiB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