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4 10:36:23

文档简介

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天地之间的距离,也是用这种方法推算出来的。“盖天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盖天说”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公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间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
“浑盖之争”涉及与宇宙结构问题有关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 甚不然也。”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家的某些观点有明显不同。
除此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天文学史上的“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浑盖之争”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天说”突破了人们认为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B.汉武帝对待“浑盖之争”的态度,既表现了他的开明,也证明了他对学术的尊重,与下文写政治不介入学术争论相呼应。
C.“浑天说”虽然也有自己的“软肋”,却一度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因为当时缺乏更加科学的天文学理论。
D.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修历队伍出现观点上的分歧,可能是有人在修历过程中,采用“盖天说”的理论解决不了遇到的实际问题。
  B.西汉扬雄《难盖天八事》,从理论到实践,从八个方面,逐一批驳了“盖天说”不尽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错误之处。
 C.“盖天说”和“浑天说”,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这成为中国天文学史上浑盖旷世之争的根源。
  D.天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帝王、朝臣和民间人士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浑天说”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
 B.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
 C.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
 D.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4.文本指出“盖天说”“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述该评价的依据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浑盖之争”意义深远,这对当今的科研工作者有何启示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酒楼上(节选)
鲁 迅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 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 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蹰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 ”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
“这以前么 ”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我连他的模样都记不清楚了,但听母亲说,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来还似乎要下泪。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 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他又喝干一杯酒,看着窗外,说,“这在那边那里能如此呢 积雪里会有花,雪地下会不冻。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因为我豫料那地下的应该早已朽烂了,——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事我生平都没有经历过。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可怜的坟,两年没有培土,也平下去了。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拨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 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墎,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 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 ”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 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随随便便,……”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 ”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
“以后 ——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 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6.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主要情节借助“我”与吕纬甫的对话展开,这样写,既便于展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有助于展现主人公吕纬甫的形象特点。
  B.吕纬甫在为幼弟迁葬时找不到骨殖,还坚持把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去欺骗他的母亲。这一举动说明他确实像自己说的那样,做事敷敷衍衍。
C.吕纬甫说等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学生的老子要他们读的“子曰诗云”,自己只要随随便便,这个“随随便便”后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应该包含随随便便挣些钱就行。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对酌言谈,既无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清晰地展现了吕纬甫们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与妥协。
7.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我”和吕纬甫一样被现实吞没,叹惋吕纬甫的衰颓,但又没有能力帮他走出困境,这与《祝福》中的“我”这一新知识分子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B.小说叙事巧妙,将故事场景安排在酒楼上,让“我”偶遇吕纬甫的情节更加自然合理,“酒”也为吕纬甫的讲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C.小说刻画人物简练传神。如在刻画吕纬甫这一人物时,用“颓唐”“失了精采”“缓缓的”等描写,深刻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
 D.吕纬甫的自嘲,以“蜂蝇”自喻,颇有黑色幽默之感,极具反讽意味。其主旨与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感慨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一致。
8.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划线部分吕纬甫以“蜂蝇”自比的隐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先生在《坟·题记》中即称,他之所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本文中,鲁迅先生把吕纬甫“掘墓迁坟”的细节和心理写得非常细致,而“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更是非同寻常的措辞,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掘墓迁坟”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选自《管子·明法解》)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主之A立法B先C自为检式D仪表E故F令行于天下G是故H禁胜于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朋党,多指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形成的集团或派别,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的元佑党案就是明证。此处指“结为朋党”。
  B.牧,指“统治”,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相同。
 C.偷,指“苟且”,与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中的“偷”词义相同。
 D.诸,“之于”的合音,与《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的“诸”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度得以实行则国家安定,私意得以实行则国家混乱。先王不会在法理之外游心肆意。
 B.赏功罚罪,本来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明主可以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法是天下的尺度标准,所以执法者要秉公执法。任何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
 D.君主如能用法严格地约束自身,那么法令政令就能够在百姓中施行无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法令”对治国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枕上作
【宋】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①自笑穷耽酒,李广②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③著句写清愁。
【注】①郑虔: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书画曾被唐玄宗赞为“三绝”,但晚年生活贫困且嗜酒如命。②李广:汉代名将,一生屡建奇功,但命运坎坷,终未封侯。③吴笺:吴地所产的一种用于书写的小幅纸张。
15.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的夙愿因朋辈的去世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秋夜难寐,满腔悲愤,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秋风秋雨声惊醒了诗人的梦,把他从魂牵梦绕的万里关河拉回现实,四山秋色和着连天风雨齐齐向他袭来。
C.尾联抒情,委婉含蓄。这一生无法实现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之志,只能挥笔写清愁,颇有“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此生”的遗憾。
  D.全诗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而“吴笺著句”又照应《枕上作》之“作”,结构严谨。
16.本诗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首联起笔点题,围绕诗题《枕上作》之“枕上”开启全诗。请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本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后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这两句意思相当。
(2)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吐露真情,表明诗人心中的无限愤 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接下来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
(3)李华利用暑假时间打卡了“一带一路”的著名景点——关山。他在游记《关山之旅》中写道:“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的人们,登临关山之巅,往往会吟诵名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升腾起对历史、人生的回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 __ ,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18.下列关于文中四个划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使用不恰当,应改为“层出不穷”。
 B.②处“饱经风霜”,指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患”,则语意过重。
 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珠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
 D.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氛围等浓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替换为“浓浓”也可以,但语意不如“浓郁”。
19.关键词搜索,指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 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电子设备或网络连接“卡顿”时,运行会短暂停顿,响应会变得缓慢。而人们陷入“社交卡顿”时,则经常产生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甚至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等行为。近日,一项针对青年的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存在“社交卡顿”。
对此,甲、乙两人分别发表了看法。
甲:我觉得“社交卡顿”无关紧要。以前办事要依托人际规则,搞好社交当然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规则逐渐被程序规则取代。而依托程序规则办事,只要根据网上的标准流程,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行。不用求人办事了,搞好社交就变得没必要,青年再也不必在酒局上强颜欢笑来讨好他人。再说,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线上社交已经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交流。谁说一定要线下社交 线上社交难道不香吗 从线下转到线上,许多平时不善言辞的人就摇身一变,成为口若悬河的社交达人。既然青年不必搞好社交,也不用线下交流,“社交卡顿”又何妨
乙:我不赞同你的看法,我认为青年人一定要避免“社交卡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搞好社交很重要,而线下交流也不能放弃;如果青年陷入“社交卡顿”,无论是赢得友谊与爱情,还是寻找合作伙伴,都将变得困难重重。
20.请指出文中“社交卡顿”的引号的作用和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加以修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帮助乙列出两条反驳甲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方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中国神话里,火是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末日洪水中,西方人躲在诺亚方舟里;中国传说里,我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夸父敢于逐日,无畏渴死于路;精卫溺死于海,化鸟衔石填之。如果太阳太多,我们就把太阳射下来;如果山遮挡家门,我们就把山移走,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样,听从神的安排。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一样有如此多战天斗地的神话,每个文明初期,都是有神论,但唯独我们中国,不惧神明。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从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你从中领悟到了哪些我们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的精神内核。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漯河市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答案
1.D.“吸引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于文无据,“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果不当。
2.B.B 项“由理论到实践,从八个方面,逐一批驳了盖天说不尽符合人们认知规
律的错误之处”错误,不是“从理论到实践”,而是“从实践到理论”;不是“人
们认知规律”,而是“对宇宙结构的认知”。
3.C.C项鸡子之喻表明天地是蛋壳与蛋黄的关系,属“浑天说”。A项“天似盖笠”属
“盖天说”;B项指出天地中心最高,四周下降,属“盖天说”;D项说日月众星浮生
于虚空之中,而“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出入水中,所以本句不属“浑天说”。
4.①“盖天说”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②“盖天说”能够为人们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③“盖天说”的预测、预报能够接受观测
实践的检验。(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科研工作要重视实际情况,不应只遵循先验哲学观念;②科研工作要尊重学
术发展规律,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保持学术的独立性;③科研工作要重视实
际校验,能解决实际问题。(每点 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这一举动并非说明吕纬甫做事敷敷衍衍,而是说明他虽然颓唐,但身上仍然
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7.A.我并未和吕纬甫一样被现实吞没,我还有积极乐观、高兴的情绪,“寒风和
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说明我仍然在积极生活,对抗现实。
8.①蜂蝇是吕纬甫这类知识分子人到中年与生活妥协的人生隐喻。②知识分子的
革命与封建礼教抗争失败回到原点的隐喻。③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故的隐喻。
(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吕纬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与苍蝇一样,被人惊吓了一下即刻飞去,但飞了一个
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点,可悲可怜,这种悲剧是当时的人到中年的知识分子的人
生隐喻;曾经意气风发和拥有青春活力的吕纬甫,曾经勇敢地冲进城隍庙拔掉神像的
胡须,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能让社会进步,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苍蝇和
蜜蜂的飞行一样,回到了原点;生活把这个充满着理想、朝气的年轻人压迫得面目全
非,使吕纬甫的人生变得颓唐与绝望,为了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
教小孩读四书五经的家庭教师,这在精神上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更觉得自己无用,因
此他由勇敢,聪慧的年轻人变成了神色颓败的中年人。
9.①“坟”是过去生命的象征,掘坟的行为表现了对已逝生命的留恋追寻,挖掘的
1
{#{QQABDYAAogAIQBIAAAhCAwmqCAOQkAEAAIoGxAAIsAABSRFABAA=}#}
是自己的生命记忆。“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与我
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语言都表现出了吕纬甫看似是寻找对弟弟的回忆,
实则是寻找自己对已经逝去的时光的留恋。
②“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象征了这些时代青年一生中最伟大的决定是轰轰烈烈
的新文化运动、革命,而到头来,却一无所成。掘开弟弟的坟墓,然后挖到最后,
坟中“踪影全无”。这经历,如吕纬甫自己总结其青年生活,“无非做了些无聊的
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③“迁坟”象征着吕纬甫对生活的妥协埋藏。以往的热血已经尸骨无存,自己能
做的就是为家人,为生活而埋葬年轻时的理想。“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
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
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
10.BEG
11.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是“管束,休养”的意思。
12.B.“不为惠于法之内”意思是“(明主)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13.(1)按照法度规程来检验得失,不合乎法度的事是不留心注意的。(“案”1
分,“留意”1分,句子完整句意通顺 2分)
(2)法律礼义的制定,是用来限制君主的,不让他独断专横。(“所以”1分,“擅
断”1分,句子完整句意通顺 2分)
14.①可以使君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②可以使君主
统治海内,事奉宗庙,杜绝私意,赏罚分明。③可以用来限制君主,不让他独断
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每点 1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5.C.“尾联抒情,委婉含蓄”错误,“写清愁”为直抒胸臆。
16.①起:首联起笔承题,“卧扁舟”,紧承诗题《枕上作》之“枕上”,点明罢官
多年,扁舟独卧。②承:颔联紧承“卧扁舟”,内启“孤枕梦”的无奈心酸,外
启“四山秋”的环境描写。③转:风雨惊觉后,梦境变为实境,运用典故,以古
人自比,由想象中的“我”,转回到了现实中的“我”,于是就有了颈联的“自笑”
“何妨”之论,以透露心曲。④合:尾联“吴笺著句”,回应题目《枕上作》之
“作”,而且以“清愁”点题作结。(答出后 3点得满分)
17.(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3)示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身当恩遇常
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18.A.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此处运用恰当。
19.《中国奇谭》、出圈(爆火)、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
20.特殊含义。(1分)“社交卡顿”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了一部分人在社会交
2
{#{QQABDYAAogAIQBIAAAhCAwmqCAOQkAEAAIoGxAAIsAABSRFABAA=}#}
往过程中的“不顺畅”,拒绝与他人交往,回避社交活动的问题。(1分)
21.类型:①搭配不当。②成分残缺。 ③语序不当。
修改:修改为:“产生……心理”或“出现……行为”;修改为:先有“尴尬不安、
不知所措”,再有“逃避社交、自我封闭”;修改为:“尴尬不安、不知所措”属
于“心理”而非“行为”。或直接修改句子为:则经常产生尴尬不安、不知所措
的心理,甚至出现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的行为。(类型与修改各 3分)
22.①只有社交才能建立真实而牢靠的情感联结,从而帮助我们赢得友谊与爱情。
②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从而帮助我们找到可以合作
的伙伴。(每点 2分)
23.作文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把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进行了对比,可用异
同分析法解读材料。
(火)
西方:上帝赐予的,依靠外力;
中方: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依靠自己、坚韧不拔。
(水)
西方:躲在诺亚方舟,胆怯、懦弱;
中方:大禹战胜了洪水,依靠自己、主动抗争。
(山)
西方:面对山的阻拦,听从神的安排;
中方:愚公移山,主动抗争,不怕输、不服输。
综上所述,在西方,人们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神”,而在中国,人
们却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斗争才延续到现在,中国人依靠自己生存,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苍天,这就突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畏艰险,不为天制,
勇于与灾难、自然、环境抗争的优秀品质,中国人凭借双手生活,依靠自己生存,
不怕输、更不会服输的斗争精神,这也就是习总书记说的不屈不挠,中华民族的
精神内核和信仰。
材料里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有:与自然、灾难,环境等不断做抗争;自力更生,
不惧命运;战天斗地,永不屈服;坚持、执着、不妥协;中国人的信仰——自己;
等等,围绕这些展开作文即可。
参考立意:不惧神明,勇于抗争
不畏失败,坚韧不拔
战天斗地,不屈不挠
生存须靠自己,不靠苍天(他人)怜悯
3
{#{QQABDYAAogAIQBIAAAhCAwmqCAOQkAEAAIoGxAAIsAABSRFABAA=}#}
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人君治国,没有不具备法令和赏罚的。所以,法令明确而赏罚规定得当,君
主就尊显而且不出奸臣;法令错误而赏罚规定不当,群臣就会行私而蔽塞君主,
就会结党而劫杀君主。所以,《明法》篇说:“灭、塞、侵、壅之所以产生,是因
为法令不够明确。”
法度,是君主用来控制天下和防止奸邪产生的,是用来统治海内而事奉宗庙
的。私意,是可以产生祸乱、滋长奸邪而危害公正的,是蒙蔽君主、丧失正道而
导致危亡的根源。所以,法度得以实行则国家安定,私意得以实行则国家混乱。
英明君主,即使对自己心爱的人,无功也不赏;即使对自己憎恶的人,无罪也不
罚。按照法度规程来检验得失,不合乎法度的事是不留心注意的。所以,《明法》
篇说:“以前的君王治理国家,不会在法理之外游心肆意。”
明君治国,根据恰当合适的原则,执行正确道理。所以对于当赏的,群臣不
得推辞;对于当罚的,群臣不敢逃避。奖赏有功之人处罚有罪之人,是用来为天
下兴利除害的。杂草不铲除,就危害庄稼;盗贼不惩治,就伤害良民。如果弃公
法而行私惠,那就是使奸邪得利而助长暴乱了。因为行私惠而赏了无功的人,就
等于让人民苟且侥幸而谋求向上讨好;行私惠而赦免有罪的人,就等于让人民轻
慢君主而轻易为非作歹。弃公法而行私意,明君是不肯干的。所以,《明法》篇
说:“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材料二
法是天下的尺度标准,也是君主手中的准绳。社会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
法惩处犯法的人;设置奖赏制度,奖赏应当奖赏之人。法令确定之后,符合奖赏
制度的就要嘉奖、触犯法律的就要受罚。尊贵的人触犯法律也不得减轻处罚,卑
贱的人犯了法也不会加重处罚。犯法者尽管贤能也一定严惩,守法者虽然无能也
不可无端治罪。所以秉公执法风气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
古代设置各级官吏,是用来制约民众,不让他们恣意放纵。设立君主,是用
来制约官员,不让他们专行妄为。而宗法礼义的制定,又是用来限制君主的,不
让他独断专横。任何人不可以放纵专行,那么“道”就占了主导地位、取得胜利,
“道”取得胜利,这事理就通畅,于是便可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这里说的“无
为”,不是说什么都凝滞不动,而是说不要任何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
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它产生于社会又转过来
制约人们使之正派(匡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缺点过错,就不
要非难他人身上有的同样缺点过错;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美德,也就不要要求别
人有这种优点美德。由此推出,要求下层民众遵循法律,那么上层君主百官也应
遵循法规;禁止百姓民众不能做的事,那么君主自身也不能做。所谓“亡国”,不
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君主,而是说这个国家没有“法”;现在说变更法制,并不是
没有法,而是有法不用,有法不用等于没有法。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做出执法
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所以,君主如能用法严格地约束自身,
那么法令政令就能够在百姓中施行无阻。
4
{#{QQABDYAAogAIQBIAAAhCAwmqCAOQkAEAAIoGxAAIsAABS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