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长江的源头之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逐字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探寻长江的源头之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逐字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09: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寻长江的源头之旅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逐字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马丽华老师,在这个地方配的。这张图是远望格拉丹东雪山下边。
二、各拉丹冬雪山
我们来了解一下各拉丹冬雪山。各拉丹东雪山位于青海格尔木市和西藏安多县交界处,是唐古拉山脉中段的一组雪山群。它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 621 公尺,为唐古拉山赇之主峰
三、作者介绍
马丽华,女,当代作家。1976年作者在 23 岁的年纪“被一种单纯的热情、理想和信念所鼓舞”进入匹藏,在西藏生活了很长时间,走过了很多地方,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她创作了很多以西藏为题材的作品,如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01年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
四、学习目标
1.把握叙事顺序,梳理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2.借助朗读,并结合具体语句,感受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瑰丽之美,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3.学习作者把景物和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写法。
五、字词学习
六、把握叙事顺序,梳理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请同学们在段首标注出段落序号(共 15 段),然后阅读文章,用圆圈标注出关键的地名、景物名。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用了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
①作者是以时间的先后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为顺序进行写作的。
②我们先来看时间顺序。请同学们翻到 102页,看到第12 自然段,作者写到第二天,人随大部队进入冰塔里。这表明往前的内容是第一天的,往后的内容是第二天的。所以作者在时间上遵循了从第一天到第二天的这样的顺序。
③我们再来看一下在这两天当中,作者空间位置的改变。第一天最初的时候,作者是在哪里呢 请看 100页的第三自然段的段首。作者写道,在哥拉丹东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把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这说明作者到了的时候,他的第一个位置是在格拉丹东以东几公里的草坝子上。
往后再看到文章的第四、第五段。第4段第2行,作者写道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这个时候位置已经转到冰河哪里。第3行在坚冰丛蟒间的立石堆上竖起三脚架,这是坐着的位置。再看到第五自然段首,作者又写到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这说明在历史堆上在张望的时候是可以看到冰塔林的。再往后看到第六自然段段首。作者写道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作者从砾石堆上有一个位置的改变了,开始在靠近冰山,靠近冰塔林。往后又有怎样的一种改变呢 我们看第7自然段,作者身体越来越不舒服的时候。在第7自然段第2行的结尾,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在冰山脚下的哪个位置,我们还可以看到同学们找到没有 102页的第十自然段的段首置身于冰窟,所以作者在这个时候是在一个冰窟窿里来看冰塔里。这是第一天未知的00改变。到了第二天的时候,作者写的比较简略一些,但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2 自然段段首,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里。开始靠近冰塔林的时候,第12段第3行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第14 自然段第2行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作者的位置是在冰河中④综上所述,作者在这两天的位置的改变,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作者正是通过空间位置的改变去写景转物的。我们还记得讲壶口瀑布的时候,作者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他是站在河心的位置,就没有再走动了,以视角的转换来写景物。而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的位置是在不断改变的,所以我们说他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进行写作。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游记要记所至或所见。作者有这样一个位置的转变,在不同的位置,他都看到了怎样的景。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做梳理。作者在不同地方都见到了什么景
1)在营地远眺,见到了(高峻、雄伟、变幻多端的各拉丹冬雪山
2)在砾石堆四顾,见到了(晶莹的冰峰、辽阔的冰河、人的小小的身影、浩浩苍苍的天地)
3.靠近冰山细看,发现了(冰山各种各样的图案)
4.身处冰窟,近观了(冰山的裂纹、智皱,一个光彩夺目的冰世界)
5.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了(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的声音)
七、重点语段鉴赏:请跟随老师朗诵第 10、11 段
八、课后作业
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是如何把写景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的,写景和抒情的方式和《壶口瀑布》有什么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二、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学习作者把景物和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
写法。
三、重点语段鉴赏:第 10、11段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第 10 和第 11段。请同学们找出在这两段中作者写景状物的句子。
1.10 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我们首先来看第 10 段中写风的。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这一刻不停自然是表现他好像无时不在,刮风是很持久的。再往后,呼啸这个词是从风的声音来表现这个风的,大风的那种凛冽。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这种大风也意味着它凛冽的特点。
再往后,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的扫荡着,整个冰河上的雪都被他掌控着。扫荡这个词也极生动地表现了风的强硬凛冽。
再往后又纷纷扬扬地撒打落在河滩上冰缝里。风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缝隙都有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总结刚才分析的,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要呈现出来的风的特点是他持久,他浩荡,他凛冽。当然你还可以说他非常的强劲,都没有问题。2.11 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熔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琼瑶仙境。琼瑶是表示美玉用美玉做成的,像神仙居住的一个地方,静穆的晶莹和洁白。这个地方当然比较直接地呈现出了它的特点很静穆。再加上是用美玉做成的,颜色又是洁白的,色泽又是晶莹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他的那种圣洁的特点。
再往后,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蜿蜒而立的,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用这四个词语来表现冰体形态的多样。再加上后边的有的是冰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怎样的形状才叫塔。再往后还有冰柱,塔和柱的区别在哪里 这个柱可能上下是一样粗的,而这个塔下边更厚重一些。
好。再往后有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这个流苏是一个比喻了,像长发披肩来表现那种比较细碎的冰的形态。当然,所有这些句子其实都在呈现冰体形态的多姿多样。
最后作者有这样一个总结: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所以这个地方写冰塔林的时候,它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他圣洁,他静慕,他晶莹,他多姿多态,呈现出了很丰富的形状。
四、对比鉴赏
1.我们前面讲过,这是一个游记单元,前面我们学的壶口瀑布也是。游记总是离不开写景状物。我们回顾一下壶口瀑布里边这一段写的语言,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操揉,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
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2.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的同样是写景状物的文字,这两篇文章的这几段文字在写景的方式上有怎样的异同?请同学们做一下思考。
同:1.都抓住了事物的典型特征。《壶口瀑布》表现了河水的雄壮和险恶。《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表现了风的持久和凛冽,表现了冰塔林的静穆、圣洁、晶莹、多姿多态
2.都用了一些表现景物特征的精准的词语。如《壶口瀑布》里的“推推操搡”“前呼后拥”等,《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里的“挺拔的““敦实的”“垂挂冰的流苏”等。
3.都用了修辞,也都饱含情感。
异:《壶口瀑布》对景物的外在形态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全方位的铺排式的描绘和渲染,风格厚重有力。
主观感受,风格空灵飘逸。3.请同学们在本文其他语段中,找出体现这种写景方式的句子,例句 2:(第 5段)“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例句 3:(第5段)“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五、思考探究的这些字,在表达作者什么感受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是简笔的勾勒,用精准的词语点到为止,重神韵的传达,重景物给自己的
例句 1:(第1段)“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例句 4:(第6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1.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所给的,也是刚才第10 段第 11 段这两段文字里边的。请注意红色字体
(1)10 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地方已经不是客观的在对景物进行描写了。分辨不清楚仿佛怎样,似乎是在写作者的一种主观的感受,是内心的一种联想。
(2)再看第 11段: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怎样,这也是在写作者看到眼前之景的时候,他心里的一种联想。而最后这句话,小小的我便蜷握在这巨人之发下,更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的色彩。大家要注意一下,这些句子又在表达作者在面对格拉丹东雪山,面对冰塔林这样的风,这样的景观的时候,它都有什么样的一种主观的感受。
我们可以把刚才那些句子再聚焦来看。第一个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表现风,它一直是存在着的,它有一个时间的久远性,有一个永恒性。当然我们知道这风也将永远的持续的刮下去。永恒的意思在后边写阳光的时候也得到了印证。作者写阳光的时候,直接用了一个词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强调了永恒。再往后看,千万年来,和前边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在表达很类似的意思,这个时间的一种久远性,它永远的存在着。
我们再往后看蓝色字体的部分,他千万年来存在着,并且在切割,在雕琢。在他的切割和雕琢下,形念呈现出了作者现在所见的这样一种样子,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自然的刀量,不单是永恒的,而且它是强大的。
再往后看第三个句子,小小的我。作者在写我前边加了一个形容词,小小的便蜷握在这巨人之发下,在放前边加了一个形容词巨人。所以在这当中,有人的渺小和自然,包括山体,自然的这种强大的一种对比。
因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在这些句子里边似乎要表达的是自然那种永恒强大的力量,来抒发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敬畏之情。我在这山体之下,我是很渺小的,你是很大的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其实这种表现自然的永恒强大的力量,以及作者敬畏之情的句子在文章里边也很多。
(3)下面请同学们在其他语段当中再去找表达类似感受的句子。
我们可以看到第5段当中有这样的话。这一派奇美令人怨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他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当然卖弄这个词很形象,一个拟人化的写法。卖弄是什么意思 具有炫耀的意思。我很强,所以我炫耀我强在哪里。我的这种力量是无所不能的,所以自然的力量它是非常强大的。
再看第 11 段当中有这样我们看红色字体的这些字,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那冰川的前进和后退是什么 决定了的,是自然的力量去决定的,包括冰山的高低器张,这也是自然之力作用的结果好,所以像这样的一些句子,都在表现我们刚才所说的自然力的强大。
好在第 14 段当中,作者写到这样的话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的声音。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和风一样,一刻不停,它一直存在,永远存在,并且将存在下去再往后,它一刻不停地流出去。之后演绎长江的故事。当然,演绎常见的故事本身,也给人一种很庄重的。很庄严的感觉。
刚才我们就分析了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分析了作者写景的风格,分析了作者在面对这样的景的时候,他要表达的一种主观感受。接下来我们要再做一下思考。请同学们在文章里边找出写我,就是作者自己身体难受的句子。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文字去写我身体的难受。请同学们开始思考。
①我们可以得出来的第一个结论是,这种感受正是自然环境带来的,所以他从侧面表现了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人力所能克服的。所以身体的难受隐藏的是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包含着作者对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这样一种思考,和我们刚才分析出来的结论是一样的自然是强大的、永恒的,人对自然是应该有敬畏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马丽华自己曾经说过一句话:大自然无一透漏地包容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刚才我们结论的一种印证。
在文章里边,某些句子也呈现出了这样一个特点。
比如例句一海拔接近 6 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
下,人是渺小的,人只能在这个地方,只能服从于自然。
例句 2“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人在自然面前,自然是宏大的〇人是渺小的。这些句子都在印证我们刚才的观点。
②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身体的难受并没有阻止作者的前行。其实作者第一天到第二天,他一直在坚持着。作者坚持的过程也表现了一种乐观、坚定、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虽然是有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人在面对强大的自然的时候,也应当有这样一种探索的精神。
这一点在文章其他地方也有表达。请同学们看。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从勇士,从壮烈现身,从人类事业这样的措辞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精神的一种讴歌。
再来看文章,里边还写道“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大家可能不同程度都有身体的难受,兴致还很高,还很乐观,还在往前。
再往后看,“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所以这些人在面对这样的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一种乐观、坚定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最后作者还写到“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注意,活在近旁。注意是一种境内,因为我们没有完全的靠近它,占领它,但同时我们也没有远离它,逃离他,我们就活在他的近旁所以在这当中,既表达了我们保持着有距离的一种敬畏,同时也表现了我们的一种探索精神。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③当然,除了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有一些补充。我们来看,在极端地理和天气条件下的身体体验是很多人未曾有过的,他很值得去记录。因此,我着力去写一则让文章显得真实可信。到了哥拉丹东这个地方,你不能一味的止血,唉呦,这个景色是多么的壮丽呀。而丝毫不提身体感受,就让人觉得是很可疑的。所以这样写文章显得真实可信。
④另外文章也能显出新意。前面在讲湖口瀑布的时候,我们就曾经提到过,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枯水季节的湖口瀑布,主要是他很少有人看到,因此作者着力去写。同样,这篇文章也是如此。这样的一种体会是很多人未曾有过的,因此我去写也能显出新意。最后一点,大家要注意身体的感受,也形成了一条内在的线索随着身体难受程度的加重,作者所见之景愈发奇特,对格拉丹东雪山的认识也愈发的奇妙和深刻。我们可以看出来。尤其往后第一天到冰塔林这个地方,作者的感受更加突出一些,这是大家要注意的一点。
六、总结归纳
作者在这篇游记里,记所至,绘所见,抒所感,既向读者呈现了各拉丹冬神奇、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抒发了对自然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表达了对不断探索自然的人类精神的讴歌。
七、深入探究
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深入探究。
前面我们分析了这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和壶口瀑布它的异同。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在表达、思考和抒发感情上和壶口瀑布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可以感觉到壶口瀑布是在写景之后去集中表达,尤其是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两段当中,它的用词也是直接明了的。我们可以从文章里边找到很多明确表达壶口瀑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这些词语,所以它的用词直接明了。
而这篇文章是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穿插着所思所想。它不是那么集中了很多思考和感受,是寄予在叙事和写景的文字中。它的表意也是比较的含蓄隽永的,这是他们在思考和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由此,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写景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孵化情感,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管怎样,请记住,游记仍然要落在记所至或所见,表达所感上。请同学们注意。
八、结束语
通过前边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不管是壶口瀑布,还是在长江源头哥拉丹东,作者都选择了常人未见的视角,呈现了景物的显着而独特的特征,抒发了自己的独有的思考和感受。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一块来看一下。王安石在《游褒祥山记》这篇文章里边的一段话。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如果我们在出门游历或者写一篇游记文章的时候,都能够做到求人之所未见之景,思人之所未思之理抒人之所未抒之情,成人之所未竟之文的话,可能我们的所见会更丰富,我们的所思会更新颖独特。好,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到此结束,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