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
课题 《力》
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2-5页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用示意图描述力。
课标分解 学生学什么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用示意图描述力”是指: 力的概念、符号及单位。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及实例。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力的示意图。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到什么程度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中的“认识”指的是能通过生活实例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并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通过实例总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并能举出生活的实例。 “用示意图描述力”中的“描述”指通过对现象观察与探究,总结力的三要素,会准确的作出简单情况下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现象。 学生怎么学 学生通过观看攀岩、拔河、推土机推土、举杠铃和磁铁吸引铁钉等小视频和托课本、拉弹簧等实验来认识、感知力;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力的符号及单位。 通过手捏橡皮泥、压缩弹簧和拨尺子等实验、观察小汽车、足球运动情况等视频,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学生演示在不同位置的推门、推拉弹簧实验说出力的三要素;教师示范作力的示意图。 通过实例穿旱冰鞋推墙,学生演示压笔尖实验,描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材分析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通过让学生 “捏橡皮泥、拉压弹簧、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等动手操作实验,由实验现象探究出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再通过打台球生活实例和感受在不同位置推门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之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受三个要素的影响,便于做出力的示意图。最后教材以引入提水桶、穿旱冰鞋用手推墙以及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刚好也体现出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过程。为学习后续知识浮力、压强、功和简单机械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力,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理解起来比较容易;通过物理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学生能够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认为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力的作用,不接触就没有力的作用。 2.认为物体速度大小没有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变。 3.具体问题时容易忽略两个相互作用的力是大小相等的、方向相反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对策: 1.举例分析,演示实验,感受是否接触不是判断物体间是否有力的作用依据。 2.观察小铁球受磁体作用的实验现象,理解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变化。 3.事例分析,“以卵击石”掰手腕,得出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归纳并总结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并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通过播放视频, 小组探究讨论,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能举出相应的生活实例。 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力的三要素,会准确的作出简单情况下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通过举例、学生演示等,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演示在不同位置的推门、推拉弹簧实验了解力的三要素;会准确的作出简单情况下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引起注意 大家都攀岩或者爬山的经历吗?通过多媒体播放人攀岩的视频,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者观看攀岩者的攀爬过程,能说一说攀岩者是怎样维持身体平衡的吗?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那么什么是力呢?(从而引入新课) 7.1 力(板书) 吸引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呈现目标 PPT呈现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并请第一排的一个学生大声朗读。(略) 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教学任务
激活旧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提供情境 指导学习 引出表现 反馈评价 一、力(板书) 活动一: 创设情景1: 观看动画:人推车、人举杠铃、人提桶、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分析哪个物体施加力,哪个物体受到了力,并且了解力是如何作用物体的。 创设情景2: 学生活动:用手托课本、手拉弹簧、找两个学生做拔河游戏,感受力的存在。 教师活动:让学生根据手的感觉感受力的存在,并由学生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PPT如图呈现。 提问:1.单独一个物体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吗? 不接触的两个物体呢?请举例说明! 思考:用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阅读课本找出力的符号和单位。教师举例说明1N力的大小。(托起一本物理书的力3N、一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500N) 学生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 教师补充: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提、吸引、举、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 1. 通过观看动画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说出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并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提供情景 指导学习 引出表现 反馈评价 提供情景 指导学习 引出表现反馈评价 提供情景 指导学习 引出表现 反馈评价 活动二: 学生活动:用手将弹簧拉长、捏橡皮泥、使刻度尺变弯曲。观察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归纳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 提出问题:手按桌面,桌面是否发生形变呢?有什么办法观察到微小的形变呢?(播放视频) 观看视频: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加速和减速:足球运动方向的改变。 演示视频:结合课本中的实验演示,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 小组讨论并由学生代表总结,并能举出相应的事例 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 活动三: 我们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试着举例说明) 演示实验:学生亲自体验分别在A、B、C处用力开门,感受开门的难易程度是否相同?用相同的力推拉弹簧,两名胖瘦不同的学生拉弹簧,感受一下,这说明了什么?(力的三要素) 思考:一个力有三个要素,所以提到一个力,不仅要关心它的大小,还要关心它的方向和作用点,能否用一个图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类比用光线表示光的方法,它是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那么,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生总结: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个图就叫力的示意图。其中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教师示范一些力的示意图的试题。规范画图方法和步骤 (练习试题,学生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纠错) 活动四: PPT引入: 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大家有滑旱冰的体验吗?当用力推墙的同时你的运动情况如何? 打同桌手掌双方都会疼痛,又说明什么? 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举例:“以卵击石”、“掰手腕” (完成相应习题,通过相应习题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教师侧重讲解。) 通过实验来讲解知识,使知识更加直观,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知识。 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目标检测 一、力
1.力是物体与物体的 。 2.力的单位: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和 。
4.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1、2、3。 三道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保持迁移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原本的教学计划之上融入课外教学——拔河比赛。 拓展原有的学习渠道和空间,促进学生之间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力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F)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2.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发生形变 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 5.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反思: 学生对力有比较浅显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