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项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前倨后恭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蛇行匍伏( )
A.蛇一类的动物 B.像蛇一样 C.与蛇有点儿像
②自跪而谢( )
A.谢罪 B.感谢 C.凋谢
2.选文写出了苏秦富贵后路经家乡时父母妻嫂热烈迎接的情形,他们都是怎么表现的?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3.联系文言文理解“前倨后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zhù)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③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④齿碾⑤之,又不得。瞋(chēn)⑥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niè)⑦破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著:子。③掷:扔。④屐: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⑤碾:踩。⑥瞋:发怒。⑦啮:咬。
4.翻译文中画“___”的句子。
。
5.短文把王蓝田 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妙用 、 、 、 、 、 等动词作动作描写,选用 、 两字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给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6.故事中王蓝田的表现让你想起哪些相关谚语、歇后语或成语?试着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捧。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黔敖为食于路 ( ) (2)以待饿者而食之 ( )
(3)嗟!来食 ( ) (4)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 )
(4)以至于斯也 ( ) (6)可去 ( )
(7)其谢也 ( )
8.翻译下列句子。
(1)嗟!来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总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一种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 。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他们。有了这笔亲情储蓄,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 ,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 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储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刻苦勉励,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将“学识”、“亲情”、“友情”三个词依次填入段的空格里。
2.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
3.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表述你的理由。
还可以储蓄 ,因为 。
三、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不能嘲笑爱心
这是一节小学的语文课。年轻的女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青蛙与蝎子的故事:一只蝎子想到河的对岸去,但它不会游泳。这时,它看到了一只青蛙,就恳求青蛙背自己过去。青蛙说:“背你过河可以,但你不能蜇我。”蝎子说:“我不会的!”于是,青蛙背着蝎子过了那条河。可刚上岸,蝎子就蜇了青蛙一下,弄得青蛙疼痛难忍。青蛙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呢?”蝎子说:“没办法,这是我的天性。”
讲完,女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故事的寓意。她亲切地问道:“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对受骗的青蛙说一句话,你们会说什么呢?”
孩子们纷纷响应。有的说:“青蛙,别再相信谎言!”有的说:“青蛙,不是蝎子骗你,是你自己太傻,轻易相信别人!”还有的说:“青蛙,你是非不分,真是活该!”见墙角有一个女孩沉默着,女老师便请她说说自己的想法。
女孩站起来,羞答答地说:“青蛙,你别难过,我带你去看医生吧。”
话一说完,满堂哄笑。孩子们都笑女孩和青蛙一样是个傻瓜。可是,女老师制止了孩子们的嬉笑,心平气和地问女孩:“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青蛙受骗了,心里一定很难过。这个时候,它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和帮助了。”女孩不服气地说。
女老师听了,暗自一惊。她庆幸自己多问了一句,不然,一颗美丽的心灵就被忽视、伤害了。
多年以后,年轻的女老师成了著名的教育专家,而那个女孩也成了一名家政服务公司的经理。师生俩是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这段往事的。
主持人问女老师,当初为什么会呵护女孩“另类”的想法。女老师说:“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故事中被嘲笑的对象——青蛙,这是多么可贵的爱心。而爱心是谁都不能嘲笑的。”
1.“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故事中被嘲笑的对象——青蛙,这是多么可贵的爱心。”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话题转变 C.声音延长 D.列举
2.“女老师听了,暗自一惊。她庆幸自己多问了一句,不然,一颗美丽的心灵就被忽视、伤害了。”这句话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外貌描写
3.有读者认为,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是写小女孩长大后的事,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短文后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爱迪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那么,爱迪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 在他身上,可以发现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他曾说过:“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小时候良好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头脑愚笨不堪教化”而赶出了校门,从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开始时,爱迪生是在母亲指导下自学;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
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爱迪生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迪生从小就发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的道理,他的问话就会多起来,而且这些话中都是一个内容:为什么 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 )
A.他有远大的事业心。 B.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C.他遇事爱问“为什么”。 D.他有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2.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3.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爱迪生“8岁时”和“12岁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______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______,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______,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______,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有删改)
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根据下列释义,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和文中横线上。
A.固执己见 B.苦思冥想
C.破绽百出 D.豁然开朗
(1)绞尽脑汁,深入地思索。( )
(2)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开阔明朗。( )
(3)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变。( )
(4)比喻说话做事漏洞或弊病非常多。( )
2.【语文要素】梳理第③④段,概括作者运用了哪两个具体事例说明了怎样的观点,完成下列导图。
3.【句子品读】第⑤段中两个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判断】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讽刺和否定。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特殊含义
六、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时候特别想不明白几件事
①雷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就是“好人好事”的意思。
②小孩子比大人怕烫得多,我觉得烫得不敢摸的东西,妈妈总是很轻易地拿起来。
③我从来不吃哥哥吃剩的东西,因为不卫生,但如果妈妈再咬过,我就认为卫生了,可以吃。
④据说屋子里面打伞不长个儿,我就从来不敢在屋里把伞打开。
⑤医院里到处是病菌,一张嘴就会有病菌飞到肚子里的,所以每回进了医院,我就老实了,一句话都不说,生怕病菌会飞进肚子里。
⑥为什么4+3=7,3+4还是等于7呢?看上去明明是两道不同的题呀!那时我三岁,我家人老是想教我学灵敏,我非常不合作,他们就经常恐吓。我往往刚背熟4+3=7,大人就一脸狡猾地看着我阴阴地笑,然后就说:“那3+4=?呢?”我一害怕就糊涂了,觉得大人那样的表情,就说明答案一定和4+3是不一样的。然后大人气急败坏,我又终于搞清楚3+4=7,但是大人又回到上面的表情,我就有如上面的思索,然后就又一次恶性循环……那时自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小孩。
⑦小孩子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还是胳肢窝里钻出来的?小时候我妈妈也说过我是从垃圾堆旁边捡来的。我就经常旁敲侧击地问姐姐,可气啊,她居然也这么说。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后来我妈再说我是亲生的,我都不信了,最后倒是我妈先急了。
⑧小时候常听到“失眠”这个词,总理解为“湿眠”,也就是尿床的意思。
⑨小时候什么都不怕,就怕床底地下藏着台湾特务。
⑩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很爱吃松花蛋,也就是皮蛋,当头一次听说松花江的时候,羡慕得不得了,一心向往着漂满松花蛋的江面……真馋死了。
我小时候特强壮,没有得过病、住过院什么的,后来我表姐住院开刀,我看了打麻醉的她耷拉了脑袋,羡慕地说:“生病真幸福啊,我连医院都没住过……连表姐都住了!”我妈妈就给我一个耳刮子……
总是搞不清“生前”是啥意思,明明是死前嘛,呵呵……
鉴赏感悟:
本文用列举条文的形式写了自己小时候总是弄不懂的几件事情,想象力丰富,语言幽默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描写的很成功。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轻易—( ) 老实—( ) 糊涂—( )
经常—( ) 强壮—( ) 幸福—(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气急败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旁敲侧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小时候想不明白的事,有几件?哪件你觉得最有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觉得作者是个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在儿时有没有想不明白的事?请列举几个,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李时珍解剖穿山甲
我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掉。
有一次,他看到古代著名药物雪茄陶弘景的书上说:河边有一种叫穿山甲的动物,它最喜欢吃蚂蚁。便想:蚂蚁那么笑,穿山甲是怎样吃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来到小河边,找到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原来,穿山甲身上披着一块块的鳞片,既能张开又能合拢。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都张开,放开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利,把鳞片张开,不一会,蚂蚁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观察后他还不放心,为了进一步证实穿山甲的确爱吃蚂蚁,他特地又到河边捉了一只穿山甲,把它的肚子切开观察,果然装了一升多的蚂蚁。
李时珍就是这样对待科学的 由于他亲自观察实践 修正补充了大量材料 才写完了完善的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
1.联系上下文解词。
(1)严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画出穿山甲吃蚂蚁的过程。
3.给第3节加上标点。
4.用/将第2节分成3层,写出层意。
第1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
(1)李时珍为什么要观察穿山甲吃蚂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时珍就是这样对待科学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吉尼亚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小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僵硬了。
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塑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是否让一个老人和您骑一匹马共行?你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骑者勒住了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当他们走进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进 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了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了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这儿,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慢慢的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有更好的美德。”老人继续说道“我仔细观察几位骑手,立即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帮助。”
那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 匆忙),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1.请把文中不合适的词划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徒劳( )舒适( )同情( )
3.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老人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有更好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老人被冻的样子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5.面对这位被冻的老人,骑手是怎样做的?请用波浪线划出。
6.老人是怎样分析骑手的眼神的?他为什么等到最后一个骑手才寻求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喜欢文中的骑手吗?他具有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A
2.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3.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人势利眼。
4.(王蓝田)气得要命,又从地上拿起来放入口中,嚼碎了立即吐出来。
5.急躁 刺 举 掷 碾 取 啮 怒 瞋
6.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直筒炮——一点就着
7.作成食物 吃 吃 我 这 离开 道歉
8.喂!来吃! 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 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9.《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0.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业!
二、1.亲情 友情 学识
2.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的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3.待人接物的态度 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
三、1.A
2.B
3.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文章主要表现小女孩有爱心,长大后当上家政服务公司的经理是女孩有爱心的结果,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4.爱心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往往能帮助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或身处绝境的人,世界因为有爱,才有了温暖。爱心是伟大的,谁也不能嘲笑、讽刺它。
四、1.C
2.示例: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 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3.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4.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五、1.B D A C
(1)B
(2)D
(3)A
(4)C
2.事例1: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
事例2: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支持者的频频发难。
观点:科学不怕挑战。
3.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4.B
六、1.艰难 狡猾 明白 偶尔 孱弱 痛苦
2.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表明观点或加以讽刺、抨击
3.12件 怕床底地下藏着台湾特务
4.特别爱幻想的人。
5.为什么太阳会落山?为什么人要吃饭?为什么人非要有钱?
七、1.严密谨慎。 完备美好。 了解自然、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2.当它发现蚂蚁时,全身的鳞片便会张开,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蚂蚁闻到就往鳞片下面钻。等蚂蚁爬满了,它就突然把鳞片合拢,然后钻到水里,再把鳞片张开,不一会儿,蚂蚁就全浮到水面上来,穿山甲就可以饱餐一顿了。
3.。 , , 《 》 。
4.李时珍看到古代药学家书上说穿山甲爱吃蚂蚁,便到小河边仔细观察。 原来穿山甲是靠身上的鳞片作为“工具”来吃蚂蚁的。 他又解刨了一只穿山甲,证实它确实爱吃蚂蚁。
5.李时珍对科学研究态度十分严谨,不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观察、实践,把它解决掉。 起身参与实践,严谨的科学精神。
八、1.促进 匆忙
2.徒然 安适 怜惜
3.老人回答说,他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他以为他知道谁有更好的美德。
4.寒冷的冬季小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僵硬了。
5.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6.老人认为骑手眼睛里的仁慈和同情是很明显的。老人之所以等到最后一个骑手才寻求帮助,是因为老人发现前面几位骑手根本不关心他的处境,而最后一位骑手同情他。
7.喜欢。他具有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格。
8.最后一个骑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