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语文 第1课 我的回忆课件 语文版必修2(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高中语文 第1课 我的回忆课件 语文版必修2(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11 19: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1课 我的回忆(节选)孙中山我的回忆 【学习重点】1.记:诵记孙中山名言名句,了解一般传记、自传
及回忆录的特点。
2.读: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学
习孙中山一心为民而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精神。
3.写:尝试用细节描写的表达技巧写一段文字。
4.练:学习概括传主特点的方法。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孙中山幼时即参加生产劳动,了解人民的疾苦。 在青少年时期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首次 提出“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他要求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从1906年到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虽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和同盟会影响下,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即南京临时政府)。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1)准确识记下列单音字的读音ɡuīxīn xiǎnɡzīhuáidìdá lǔbìqiǎnmùpī lìzhāorǎnɡ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2)准确识记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mēnɡménɡdàidǎixuánxuànxiānqiàn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3)辨形组词2.涵咏词义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1)词义理解—— 齐读并识记下列词义的含义①臭名昭著:坏名声分外显著。昭著,明白显著。
②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名,占有。
③不厌其烦:不嫌麻烦,形容很有耐心。厌,嫌。(2)近义词辨析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①煽动·鼓动
例句:a.中国的旧刑律,对政治煽动者是从不心慈手软的。
b.经他一鼓动,不少人都去学习电脑了。 ②授权·受权
例句:a.国务院授权外交部发表关于西藏达赖问题的声明。
b.外交部受权发表关于西藏达赖问题的声明。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作者都回忆了哪些经历?答案 本文线索就是孙中山逐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以及在逃亡过程中地点的转移。1885年以后,在香港学医五年;1892年打算于澳门开业,受民主进步思想感染加入少年中国党;1894年于广州建立哥老会分支组织,草拟请愿书,打算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逃脱;在神户、火奴鲁鲁、旧金山、欧洲,一面躲避追捕,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经验; 回国后宣传革命道理,得到美国军事家咸马里将军的支持;在“南京”轮船上有一金姓人打算出卖孙中山,被说服后惭愧自尽;在广州,孙中山用救国思想说服缉拿他的年青官吏。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1.在20世纪初为什么有很多人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从文或从政(比如孙中山和鲁迅)?答案 ① “大医医国,其次医人。”(《国语》)③因此,孙中山弃医从政,以推翻帝制为己任;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直指中国落后麻木的社会弊端。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自尊和警醒的中国人不满足于掌握某一谋生的专业,他们的目标是解救中国和全体国人。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2.当孙中山在广州郊区避难时,听说有两个欲杀他的士兵反而被打死,这意味着什么?答案 这意味着暗中保护孙中山的人很多,也就是说,理解并支持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人越来越多。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3.文中的“他是一个好人,致力于行医”一句有何含意?答案 明指孙中山的职业,实际上是指他从事的救民于水火中的推翻帝制、寻求民主道路的思想及行动。清政府的两名官吏称孙中山为“好人”,即表现出他们对孙中山思想的认同。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4.这篇回忆录中涉及的作者几次险些被抓的经历与最后幸免于难的经历有何不同?答案 ①在刚开始的逃亡中,作者大多幸免被抓全仰仗朋友的帮助,即与作者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保护。③这恰恰证明了作者民主救亡的主张是逐渐为国人所接受的,而且人群范围扩大,不光是战友朋友,还包括一切有良知的爱国之人,甚至是清政府的官吏们。②后来的经历有所不同,如用大国小家的道理说服出卖者,用救国的道理说服来逮捕他的年青官吏。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5.全文几乎都在描述孙中山艰难的逃亡经历,为什么文章结尾处作者却说“我的生命现已无足轻重”?答案 ①因为作者在逃亡过程中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一面宣传适合拯救中国的民主思想,使这种思想在国民中逐渐壮大,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②作者从来没有顾惜过个人生命,当他看到革命者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的时候,他才欣慰地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减轻了,个人的生命也就无所谓了。 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6.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天命无常”?答案 要救国民于水火就必须逆封建时代所谓的“天道”而行,推翻旧制度的束缚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天命无常”是作者对封建旧制度的反抗宣言。 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7.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除了叙述自己某段时间的经历其中还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认为哪些经历最重要?哪些细节最能突出作者的性格品质?答案 (1)刚学医毕业的孙中山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耻辱在广州建立了哥老会分支组织,并上书请求对日的反抗斗争。其间虽处境危险,屡遭迫害,但孙中山却坚定地走上了中国的救亡之路并且在逃亡中从未停止过救国的行动。(4)在广州时,本要捉拿作者的两名官吏在两个小时的争论后居然被作者说动,放弃了逮捕行动,可见作者所持的救国观点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赞同。(3)在“南京”轮船上, 作者与那个要出卖自己的人的对话描写最细腻。其中人格的对比更衬托出孙中山无私为公的精神和磊落沉着的气概。(2)在巴黎游历时,在一次演讲时与咸马里将军相遇。咸马里被作者的思想主张和斗志感动,同意做军事顾问。这衬托出孙中山救国主张的正确和革命决心的坚定。 课堂读写探究——美点赏析8.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答案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所以一般比较真切,常包含许多轶事、对话和细节。本文也不例外:(2)同时在叙述中添加了很多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更真实地展现了一代伟人孙中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爱国情怀。(1)采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进行历史追述,语言简明平实,内容真实,带有文献性质。 课堂读写探究——随堂写练9.本文有多处细节描写,比如作者在广州时,本要捉拿作者的两名官吏在两个小时的争论后居然被作者说动,放弃了逮捕行动,可见作者所持的救国观点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赞同。这一细节描写的运用,突出了作者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理想。
生活中,常常会有些细微的感动,它也许来自一次握手,也许来自一抹微笑,甚至是一个眼神。请用你的笔记录那感动你的一丝细微。(200字左右)示例:过了这个路口就到家了。这时,绿灯亮了,我一只手提起袋子准备过马路,妈妈却一把拉住我,我惊异地回头看她,只见她熟练地把袋子从右手倒到左手,然后用右手握住我的手,很自然地向前走去。那一刹那,突然有一股暖流冲进我手心,我第一次感觉到妈妈手心的温度。随着这温度,童年的记忆一一涌进我的脑海。 课堂读写探究——随堂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