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第7课 诗六首
【学习重点】 1.记:了解本课六首诗歌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
背景。
2.读:学习诗歌通过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
心情感的表现手法。
3.写:尝试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情境。
4.练:赏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
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曾任右拾遗 ,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凭上书论政得到武后赏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 其诗内容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 李白、 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过启迪。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王维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元(即举人第一名),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所以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边塞诗还是山水诗,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 还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他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高适(约706-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平,现已无法考知。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的亲身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更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人的代表。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开成元年(836),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也称刘宾客、 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三年(838),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著有《李义山诗集》。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1)字音识记chuànɡ yú ǎi hè qiáo wēi yí féi zhù wā yù wǎnɡ kōnɡ hóu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2)辨形组词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2.涵咏词义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1)解释加点的词(2)古今异义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熟读、背诵、默写这六首诗歌,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登幽州台歌》朗诵视频(点击画面)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熟读、背诵、默写这六首诗歌,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 《石头城》朗诵视频(点击画面)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熟读、背诵、默写这六首诗歌,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李凭箜篌引》朗诵(点击画面)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熟读、背诵、默写这六首诗歌,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 燕歌行 锦瑟名家朗诵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1.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有怎样的感想呢?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答案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2.人们常说“念天地之悠悠”一句耐人寻味,请你品读这一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答案 (1)表现了空间的寥廓无垠。(2) 天地是亘古不变、 无始无终的,在一个更广阔的诗境中,把时间的无尽与个人生命的有限对比,这样诗人的茫然感、失落感就更彻底、更难以排解, 而读者也被带入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思绪中。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二)阅读《终南山》,回答问题:
3.本诗首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答案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4.诗人兼画家的王维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对偌大一座终南山进行了传神写照,他运用了那些表现技巧?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答案 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即古代画论家所谓的“意寓于象”。(1)选取了连绵起伏的山势、忽合忽分的云海 以及 若隐若现的青霭等几个 具有广阔背景的典型意象,体现了整体的特点。(2)尾联用了“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样一个典型情境展现了山远人稀的山间景致。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三)阅读《燕歌行》,回答问题:
5.诗中描述了这场战役中的哪些人?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答案 (1)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将军、美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征夫、少妇。 (2)士兵、征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将军——轻开边衅,贪功冒进。
飞将军李广—— 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6.诗歌中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思考诗歌的主旨。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褒奖宠赏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 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边塞战争,重点在于 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愤恨不恤士兵的将军。答案 汉将的怙宠贪功、好大喜功。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7.《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请从文中找出运用的对偶句,并体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 (1)对偶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2)该诗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而且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四)阅读《石头城》,回答问题:
8.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因何作此诗?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答案 (1)苍莽悲凉。(2)旧日繁华的石头城而今冷落荒凉,诗歌处处流露出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朝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9.诗人借《石头城》抒发昔盛今衰的故国之悲,为何没有写石头城,却写了石头城周遭的山水呢?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②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景无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答案 ①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 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五)阅读《李凭箜篌引》,回答问题:
10.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答案 ①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②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③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自由驰骋的想象力, 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11.请分析下列加点词语对描写音乐之美有怎样的妙处。答案 拟人手法,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答案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和“蛟”,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答案 本句用静物进一步烘托箜篌音乐之美。 “倚”“湿”表现了沉醉于音乐声中的情态。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都浸湿了。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逗人情思,引人联想。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六)阅读《锦瑟》,回答问题:
1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领起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②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 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一个“思”字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答案 ①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锦瑟”二字,给了读者一个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觉。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13.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答案 (1)“庄周梦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追求失败、梦想落空后的无尽感慨。“晓”字暗示了梦境的短暂,“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2)“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春心就是追求、向往、执着之心。多么痴迷的梦境,多么深挚的情感,只有借助杜鹃鸟来言明。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 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3)“沧海月明珠有泪”,沧海桑田,明月当空,锦瑟的曲调里不会再有青春激昂的声响。借用“南海有鲛人,其眼能泣珠”诉说自己无尽的哀怨与彷徨、凄凉与迷惘。(4)在阳光的照耀下,蓝田玉石,日暖生烟,形成不可多得的自然奇观。诗人想起了往昔美好的生活情景。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14.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答案 (1)惘然。
(2)追忆过去人生经历, 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 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 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在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的现实,虽幡然醒悟但风光已不再。
(提示:理解此诗的思想情感时可以以诗人自身身世为主进行分析;至于伤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非要定位在某人、某事上。) 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15.《终南山》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景物不统一、不相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联的?请简要分析。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答案 “玩其语意”,我们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1)“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的主语“我”, 因而有此一句, 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2)“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 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 既突显山景之赏心悦目,又表现了诗人之避喧好静、喜欢游山之情。(3)“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诗人既到“中峰”,他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砍柴的樵夫;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 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16.《燕歌行》一诗主要歌颂了士兵们慷慨赴边的报国热情,歌颂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及对士兵们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但“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诗人从独守闺房的少妇和羁身在外的征人两个不同角度描写,又反映出哪一方面的情感?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答案 二者相互映照,写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不幸,也写出了人民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 课堂读写探究——随堂写练17.想象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怎样的寂寥,而刘禹锡路过金陵时又是怎样的“故国”不堪回首的悲戚。如果把诗词的意境再现出来,我们会像翻看历史的画册一样对那些古典的诗情深怀敬意。请选择一首你读过的诗词,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境。(300字左右)示例:“乌台诗案”了结了。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画定了一方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中国诗人的心弦的确如风中的芦苇,脆弱、敏感,更何况是你这位被贬谪的流放诗人呢!
不是吗?三月的一天,你与朋友走在通往黄州郊外三十里沙湖的路上。一场不期而遇的雨突然袭来,没有挡风的蓑,没有遮雨的笠,更没有避雨的茅屋,满耳只有风吹山林、雨打竹叶的声音。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同行的朋友一个个叫苦不迭,你却依然且行且歌,一双草鞋、一根竹杖跋涉在泥泞中。为什么你能如此从容,因为你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的风雨,你也不正是在气定神闲中一路走过来了吗?
不过,毕竟那些日子还是如梦魇般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春天来了,但温暖不是属于你的,料峭的风还是把你从酒神赐与你的微醺中唤醒了,于是你的触觉神经告诉了你两个字——“微冷”。 课堂读写探究——随堂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