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7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8个词语。
2.理清作者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7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8个词语。
2.理清作者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教学PPT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浙、簇、臀、”3个生字;会写“浙、罗、杜、鹃、簇、窄、郁、肩、臀、移、稍、额”12个字;会写“杜鹃、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脚跟、移动、昏暗、挤压、稍微、额角、登陆”12个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
3.初步了解移步换景,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引入:如何写好大自然的美景和奇观呢?相信在学习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后,大家已经获得了一些启示。今天我们要跟随作家叶圣陶先生前往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借鉴他是如何写游览经过的。
1)出示:17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
2)解释题意:“记”就是记录的意思。记的是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作者:看了题目,我们就知道本文是一篇游记,先来听听作者简介。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4月14日,63岁的叶圣陶爷爷去油精华的双龙洞,并写下了这篇游记。2001年此文被镌刻成碑,立于双龙洞井区内,供游客们品读。
2. 预习反馈:
出示:突兀、蜿蜒、石笋、聚集、拥挤、额角、登陆、石钟乳
1)指名读。
①突兀,“兀”正音,理解意思。
②出示图片了解:石笋,石钟乳。
溶洞的顶端有水慢慢向下渗漏,经过上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化学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就形成了时钟乳,有的沉积在洞底,则形成了石笋。
③理解“蜿蜒”这个词语。
出示句子: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引导理解:“蜿蜒”是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有蜿蜒的山路,蜿蜒的小溪,在课文里是形容一条黄龙和一条青龙的形态,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洞得名双龙洞。
2)学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过渡:既然是游记,就要记录游览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1.交流反馈:
(1)交流出示表示顺序的句子
(2)下面请你再默读画出的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A这些句子都在自然段的开头,既承接了上文,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个去的地方。
B这些句子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比如京华城、罗店路上、洞口等。
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句子把游览的过程前后承接,让我们明白它一路上经过哪些地方,从哪里出发,到哪里结束。我们在写游记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刚才一位同学说在这些句子中可以找到表示地点的词语,现在让我们来理清作者由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书后的游览路线图补充完整。
2.梳理作者游览顺序并板书:通过梳理提炼,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游览双龙洞时,是按先到达洞口,然后进入外洞,通过孔隙后又进入了内洞,他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我们明白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同学们写游记时也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景物,这样能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
三、根据游览顺序,品读句子
过渡:叶圣陶爷爷那时是4月游览北山双龙洞的,4月可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在路上洞口以及在外洞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可以圈画一下。
2.交流反馈,并随机板书。
预设:(1)作者看到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桶也正开花。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多么愉悦呀。
引导理解:通过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青绿等这些景物的描写,鲜艳的色彩使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山花相应红绿争辉的绚丽景象。所以即使作者没有直接写心情的语句,但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心情是愉悦的。
(2)第四自然段一次描写了洞口和外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洞口像桥洞似的,写出了洞口宽大,很有气势。
(3)外洞,作者看到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他感觉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还联想到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引导理解:这样的联想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外洞更加宽敞,高大。
3.思考:在到达洞口前,他还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交流。
预设:作者还看到了溪流,第三自然段写: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品读描写溪流的句子:从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等词,品味作者笔下双龙洞口的溪流宽窄不一,缓急不一的特点。
3)追问:你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里有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了溪流的形和声,溪流蜿蜒曲折,宽窄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4)随机理解“迎”:一路迎着溪流,“迎”字说明了什么?
预设:表明作者是逆着溪流而上,后来就发现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
小结:这句话还是从路上来到洞口的过渡,溪流好像是一个相道,引导着作者来到了洞口。
4. 交流描写“泉水”的句子:其实课文除了这两句话写到了溪流,还有多处都写到了泉水,请同学们找一找,把后文写泉水的句子画下来。
1)学生交流。
2)小结: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因此课文既有明确交代游览行踪的内容,还有贯穿始终的另一条线索,正是他时时写到的泉水。
四、总结,作业布置
1.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顺序,跟着坐着,一路进山,游览了洞口、外洞,并学习了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完成《语文练习册》第一题和第三题。
板书设计 : (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有气势 高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漆、蜿、蜒”3个生字;会写“漆、蜿、蜒、乳、源”5个字;会写“漆黑、宽广、蜿蜒、石钟乳、石笋、观赏”6个词语。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抓住关键语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从金华城出发,过了罗店,走上山路,然后到了双龙洞的洞口。接着游览了外洞,孔隙内动这些景点,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一一介绍景物,我们也随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路途美景,洞口的气势及外洞的高大,从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孔隙。
2.出示图片,理解“孔隙”。
瞧,作者把孔隙描写的十分详细,(出示图片)孔隙就是窟窿眼儿。结合画面,不难看出此处孔隙是多么狭小,低矮,但作者却对他做了详细的介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圈画描写“孔隙”的句子: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可以圈画相关的词句。
2.学生交流。
1)出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更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是这样小的小船。
引导:在这个句子里坐着一问一答,强调了小船实在是太小了。作者特别写道,这个小船只能让两个人并排仰卧,没法容下第三个人了。表面上看他是在写船很小,其实他想表达的就是孔隙狭小,只能靠这么小的船穿过去了。
指导朗读。
2)出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引导:抓住“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这些部位没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引导学生理解正是因为他看到孔隙狭小,担心身体会撞到孔隙,所以才会尽可能地把身体贴住船底。进一步描写了孔隙的狭小。
指导朗读。
3)出示:眼前昏暗了,可还是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引导: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让大家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说明孔隙的狭小。
4)出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掀起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外的工人那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引导: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写拉小船的工人们工作的情况,联系上下文,就能发现还是在写孔隙的狭小。
小结:因为狭小,所以只能靠一个工人在外头,一个工人在内洞拉着小船进出。正是因为孔隙的狭小,所以过孔隙的方式很特别。作者把它独特难忘的体验详细的写下来,与读者分享。
5)指导朗读描写孔隙狭小与作者感受的句子。
总结:孔隙也是这篇游记介绍的重点景物。作者把它介绍的很清楚,因为有了第五自然段的详细介绍,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过程是一样的,就不再展开写了。
3.学习描写“內洞”的句子:请同学们默读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1)学生交流,并随机板书。
①第一个特点是黑: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品读句子,抓住“一团漆黑,余外全是昏暗”等这些短语,直接体会内洞的黑。
②第二个特点是奇:......名目有40多。还有那些石笋,石钟乳,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引导:通过品读“名目有40多,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体会內洞的奇特。
③第三个特点是大: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那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10来进房子那么大。
引导:通过理解“进”的意思,来体会內洞的大。“进”是就是房院层次,10来进房子就相当于10来个庭院相连,可见內洞之大。
2)小结:抓住数量词来体会内洞的大,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外洞有多大。联系第四自然段描写外洞的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外洞已经很大了,而内动以外洞还要大得多。所以联系上文思考,我们也能找到内洞大这个特点的依据,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我们就能一下子就找准了内洞的特点。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练习册》
2.读一读叶老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继续了解另一个岩洞——冰壶洞的奇异,并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
板书设计 : (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有气势 高大 狭小 黑、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