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1《谏逐客书》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1《谏逐客书》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4 15: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谏逐客书
李 斯
导入
在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叫法家、鲁迅先生曾评论说:“法家大抵少文采,唯李斯奏议,尚有华辞。”这里所提到的“李斯奏议”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谏逐客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书、表等文体知识,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论据,学习本文高超的论证技巧和劝谏艺术,初步体会文章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
3.体会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志向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一:欲知后事,先解前情
CATALOGUE
01
秦国统一六国前,各国人才纷纷涌入秦国,其中也包括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客卿。
秦国国内保守势力对外来人才产生排斥情绪,认为他们威胁到了秦国本土贵族的利益。
秦王嬴政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客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谏逐客书产生历史背景
李斯是秦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出生于楚国上蔡。
李斯在秦朝建立后担任丞相,负责制定法律、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制度,为秦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为官,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他的文学作品以议论文为主,风格雄浑豪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作者李斯生平及主要成就
谏逐客书在文学史上地位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它以鲜明的立场和雄辩的论证,阐述了外来人才对秦国的重要性,以及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危害。
文章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谏逐客书》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被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
解题:了解文体知识
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逐:驱逐。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本文是李斯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知识补充:
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学习活动二:说文解字,识读用意
CATALOGUE
02
正音:缪公mù 蹇叔 jiǎn 丕豹pī 鄢yān 郢yǐng 功施到今yì 范雎jū 穰侯rǎng 灵鼍tuó 玩好hào 駃騠jué tí 宛珠yuān 珥ěr 阿缟ē gǎo 瓮wèng 缶fǒu 搏髀 bì 《昭》zhāo 窈窕yǎo tiǎo 黔首qián 藉寇兵jiè 赍盗粮jī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窃:谦辞,私自,私下。
过:错误。
缪:通“穆”。
西:名→状,在西面。
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东:名→状,在东面。
来:使动,使……来,招致。
产:出生。
并:兼并,吞并。
霸:名→动,称霸。
翻译第1段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移、易:改变。
以:连词,因此。
殷盛:殷实,富裕。
乐:意动,以……乐,乐于。
用:被任用。
亲服:亲附,归服。
师:军队。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治,社会安定。
翻译第1段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z,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拔:攻取。
包:吞并,囊括。
夷:少数民族所居之地。
险:要隘。
膏腴:肥沃。
散:拆散。
从:通“纵”,即合纵,指六国联合抗秦。
西面:面西,向西。
事:名→动,侍奉。
施:延续。
翻译第1段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强:使动,使……强大。
公室:王室。
杜:抑制。
私门:贵族豪门。
蚕食:逐步侵占。蚕:名→状,像蚕一样。
成:成就。
以:依靠,凭借。
负:辜负,对不起。
向使:假如。
却:使……退却。
内:通“纳”,接纳。
翻译第1段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举例论证,分析史实: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
反面假设,阐述后果:客何负于秦哉!阐明却客之后果。
正反对比论证
归纳第1段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分析问题 人物 对人才的态度 采取措施 结果
穆公 求五子 广纳人才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 用商鞅 变法治国 民盛国强,诸侯亲附
惠王 用张仪 四面扩张 打破合纵,诸侯臣服
昭王 得范雎 打击豪门 强化集权,成就帝业
小结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得出结论 客何负于秦哉 谏逐客书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二:说文解字,识读用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致:使动,使……来,获得。
垂:挂下,悬挂。
服:佩带。
建:树立。
树:名→动,立起。
说:“悦”,喜欢。
翻译第2段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则:那么。
是:指示代词,这。
玩好:供玩赏的宝物。
为:被。
丹青:
①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雘huò,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可以指颜色、颜料、绘画、画家。
②丹青比植物性颜料保存时间长,不易褪色,因此常用来比喻坚贞,始终不渝。
③指史籍,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
翻译第2段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所以:用来……的(东西)。
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娱:使动,使……娱乐。
说:同“悦”,使……愉悦。
傅:同“附”,附着、加上。
珥:耳环。
缟:白色的细绢。
缟素:白色的衣服,旧指丧服。也比喻俭朴。
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佳冶:娇美妖冶。
翻译第2段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搏髀:拍击大腿。搏,击打、拍打。髀,大腿。
髀肉复生: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的生活无所作为。
快:使……愉快。
就:凑近,靠近。
快意:使心情爽快舒适。
快意当前:贪图享受眼前一时的快活。
适观:适于观听。
翻译第2段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然:这样。
曲直:是非善恶。
去:使……离开。
逐:被驱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乎:相当于介词“于”。
人民:百姓。
所以:用来……的。
术:方法。
翻译第2段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归纳第二段论证思路:
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是以:因此。
太:同“泰”。
让:推辞,拒绝。
择:同“释”,舍弃。
却:推辞,拒绝。
众庶:众民,百姓。
明:使……彰明。
充:丰裕,繁盛。
所以:……的原因。
翻译第3段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乃:却、反而、竟然。
黔首:平民、老百姓。黔,黑。
以:连词,来,表目的。
资:资助,供给。
却:使……退却。
业:使……成就霸业。
藉:同“借”。
寇:强盗或外来侵略者(敌人)。
兵:武器。
赍:送给、付与。
翻译第3段
归纳第三段论证思路
正反对比:“逐客”损己益敌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于:介词,从。
宝:意动,作为宝物。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资:资助。
损:减损。
益:增益,增多。
内:名→状,在国内。
外:名→状,在国外。
树:名→动,树立,建立。
于:介词,和。
翻译第4段
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论: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
作用: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①“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对物的取舍标准。
②“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2段对人的取舍标准。
③“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照应第3段逐客的危害,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
④“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后两句与开头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
全文结构
谏逐客书
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2.史实论证
3.类比论证
4.归纳论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为过)
(客卿有功)
(重物轻人、逐客利害)
(逐客亡国)
昔缪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雌——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爱异国物
逐外国人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03
写作特点鲜明
逐客谏书在写作上注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01
结构清晰
逐客谏书通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观点,再分条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02
逻辑严密
文章内容条理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运用
语言风格朴实无华
逐客谏书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朴实无华,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描述,而是用平实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修辞手法多样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逐客谏书在修辞上运用了多种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富有感染力。
情感色彩浓厚
逐客谏书在表达上注重情感色彩的运用,通过抒发对秦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之情,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支持。
学习活动三:见微知著识大义
CATALOGUE
03
秦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01
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才支持,而逐客政策可以迫使其他国家的士人离开,从而减少秦国的竞争对手。
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02
逐客政策也是秦国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通过排斥异己、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文化差异与冲突
03
逐客政策还反映了秦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导致士人阶层在秦国难以得到认同和接纳。
(一)逐客政策背后深层次原因
逐客谏书使得秦国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境内的人才,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来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强化了中央集权
逐客谏书促使秦国反思其人才政策,开始重视并吸纳各国的人才,使得秦国在人才方面占据了优势。
改变了人才政策
逐客事件成为秦国政治变革的契机之一,推动了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引发了政治变革
(二)《谏逐客书》对当时政治格局变动影响
体现了纳谏精神
逐客谏书展示了纳谏的重要性,启示了统治者要勇于接受批评和建议,不断完善治国方略 。
彰显了人才价值
逐客谏书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而言,启示了作家要关注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塑造出更加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传达了爱国情感
逐客谏书表达了李斯对秦国的忠诚和爱国情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而言,启示了作家要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情感,创作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凝聚力的作品。
(三)《谏逐客书》对后世文学创作启示意义
逐客现象的社会影响
逐客现象不仅对被驱逐者造成伤害,也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重新审视逐客现象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审视逐客现象,探究其深层原因和解决方案。
逐客现象普遍存在
在当代社会,逐客现象依然存在,表现为对某些人或群体的排斥和驱逐。
(四)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逐客现象
1.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客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本文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放弃逐客。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
李斯基于写作的背景、上疏的对象和个人的身份,深思熟虑后选取了这个极佳的进谏策略,又在文中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最终圆满达成了劝谏效果。
(五)素养提升
2. 前人在高度肯定《谏逐客书》的写作艺术的同时,对李斯其人的评价却比较负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的赞语中既高度肯定李斯在秦朝统一过程中的贡献,又批评他“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嫡)立庶。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主张要在历史语境中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今天评价李斯,应该遵循列宁指出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不宜搞成王败寇式的评价,或简单地作道德批判。
作业
1.课下阅读《出师表》和本册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进一步感受奏疏类书信的共性特征和作者们的卓越见识。
2.就各人家中所存在的问题或现象,模仿前人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练笔,提出个人的建议或看法,注意表达的语气、方式、策略等。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