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17.壶口瀑布
第1课时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把握作者的游踪顺序,体会思想情感。
提到“瀑布”,大家常常会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想起“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那么,你知道黄河的壶口瀑布是什么样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衡的《壶口瀑布》,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学参考·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材料和图片,初步了解壶口瀑布,领略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1.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职,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他的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他的主要作品: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等。
背景介绍:瀑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历来受到文人志士的青睐,被作为歌咏的题材,千古流传。梁衡的《壶口瀑布》所歌颂的并不仅仅是壶口瀑布,而是整条黄河,黄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作者笔下,“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不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í chěng( ) 寒噤( )
雾ǎi( ) 推推搡( )搡
怒不可遏( ) 告jiè( )
mí màn( ) 霎( )时
迂( )回 mì( )缝
gǔ gǔ( ) chán chán( )
挟( )而不服
驰骋
è
sǎng
霭
jìn
shà
弥漫
诫
觅
yū
汩汩
潺潺
xié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迂回:
震耳欲聋:
深不可测:
曲折回旋、环绕。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耳朵都快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前呼后拥:
挟而不服:
怒不可遏:
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指被要挟而不屈服。
·导学参考·
可制作生字小卡片,用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瀑布的气势,谈一谈你的感受。
·导学参考·
采用多种形式来读课文,例如齐读课文的第1~2段,男女生比赛朗读课文第3段,听读课文第4段,全班齐读第5~6 段。
示例:关注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更容易体会到壶口瀑布的壮美。
诵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美丽。
2.整体感知课文,回答问题。
·学习小助手·
结合文中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选用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1)读完课文,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壶口瀑布给你留下的印象。
危险,雄伟壮阔,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2)黄河在这里展现的仅仅是他的阳刚之美吗
黄河在这里展现的不仅是雄伟壮阔的阳刚之美,还有如丝如缕、如歌如画的阴柔美,堪称“刚柔相济”。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小助手·
联系本文的线索——游踪顺序,结合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的篇章结构来思考。
·导学参考·
可以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或者纠正,然后师生共同评议,最后明确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三部分(第6段):
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作者游览的次数。
作者曾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赞美黄河伟大的性格,歌颂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到过壶口几次 每次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样吗 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小助手·
作者去的壶口次数文中有明确的交代,“第一次”“第二次”,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句。
·导学参考·
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完成表格,然后小组整合,最后推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精读课文,体会壶口瀑布的魄力。
第一次 第二次
季节 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
写
声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刚)
(柔)
枯水
雨
详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势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
“ ”
景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凝重
猛烈
感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撼人心魄的壮美
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作者写作本文,只是为了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吗 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小助手·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紧紧抓住“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句话来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跳读课文,悟瀑布中融会的深情。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儿女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巨大的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在写景中赞美黄河,更是在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联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是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了它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充满阳刚之气、惊涛拍岸的过程中,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犷雄伟、壮丽浩渺。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这象征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这些,就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作者是借景抒情,通过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及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