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00: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
◎重点:
1.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作者游历各拉丹冬时的见闻和感受,体会到了雪山的雄伟和冰塔林的神奇。今天,我们要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进行探究。
1.根据意思写成语。
(1)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
(2)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
(3)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气势磅礴
(4)损伤美好的景色。( )
(5)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6)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大煞风景
漫不经心
历历在目
2.课文内容我知道。
(1)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   三两个月。
(2)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   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   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
驻防
威严
酝酿
(4)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
(5)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   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蠕动
扫荡
3.长江文化小积累。
  你知道哪些描写长江的诗句 请任意写出两句。
  
示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导学参考·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用背诵比赛的形式进行。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的特点。
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极轻极慢的动作”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自然环境严酷的特点。
比喻的表达效果
(1)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起到修饰的作用,使事物生动形象,特点突出,也可渲染氛围,从侧面烘托事物的特点。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很多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又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分别赏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指被眼前奇伟的景象折服。作者赞美造物主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它的杰作。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一般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中为什么要在开头交代“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这一事实
 这样更能突出长江源远流长的历史,包含作者对探险者的肯定与赞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