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1.了解选择性阅读的一般方法,学习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2.抓住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核心,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多角度解读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重点:挖掘《经典常谈》中的思想精华,以传统文化为解读密码,与文本展开立体对话,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精华,激发阅读兴趣,引发探究阅读的契机,提升选择性阅读的能力。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那感人至深的父爱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大家对先生的国学经典作品《经典常谈》可能有点陌生吧!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感受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吧!
·媒体使用·
多媒体投影《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书本图片及精彩片段。
·导学参考·
通过列举相关的书目,自然地引入《经典常谈》,由投影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们初步感受其中的思想内涵,再顺势导入著作的要求,进行选择性阅读。
1.名著介绍。
朱自清先生在他所写的《经典常谈》这一本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 ”“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 》《 》,以及诸子的经典、
的经典、 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
辞赋
诗
史记
四书
战国策
2.填空。
朱自清的 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 。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 和
。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 ,读起来
,不蔓不枝。
明快利落
普及性
广度
传统文化
高深
通俗性
选择阅读:目的性阅读《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诗经>第四》和《“四书”第七》。
1.《论语》是“四书”之一,请列出“四书”的名字,并简要地谈一下对它们的了解。
示例:“四书”按照普通顺序依次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但朱子将《中庸》放在最后;朱子所注的“四书”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乎他提倡的本心的。
2.班级正在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研究学习活动,请你在参与中探究相关问题。
(1)汉字的起源有怎样的说法 应该怎么看待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这便是“仓颉造字说”;不过《易·系辞》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演变着,说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
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2)我国的文字是什么时候统一的 是什么书体的文字 有什么意义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秦朝,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3)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简要举例说一说“六书”的名称和内涵。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
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
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3.你能简单地解释一下《诗经》所谓的“六义”之说吗
“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朝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朝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成功运用赋、比、兴。“赋”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例如《卫风·氓》,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写了一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全过程;“比”即比喻和比拟,例如《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兴”即托物起兴,例如《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意境,这就为抒发忧伤失望的心情渲染了气氛。
选择阅读:古文学阅读《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1.到了汉末,五言体多起来,这时候代表了最高成就的是什么 你能简单解说一下五言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
汉末五言体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三人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尤其在五言诗上下功夫,但真正奠定五言诗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2.常言说“唐诗宋词元曲”,到了唐代,比较盛行近体的律诗绝句,请向大家简要介绍律诗和绝句的相关知识。
律诗的格律很严,律诗的押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按每句字数多少,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他们写的诗大多是五言、七言律诗或者绝句。
3.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什么 后来又出现了什么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还有讼辞。
4.你知道记事文的代表作是什么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
记事文的代表作是《左传》和司马迁的《史记》,《左传》只是记事,《史记》除了记事外,还进一步描写人。
选择阅读:历史学阅读《经典常谈》之“《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1.简要介绍一下《战国策》《史记》《汉书》的作者及体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简要比较一下《史记》《汉书》的异同。
异:《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无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同:《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
1.选择阅读: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
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浏览目录。例如从目录可知,《经典常谈》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2.选择阅读:你认为以下两种情况,要如何有选择地阅读《经典常谈》
(1)学过课文《<庄子>二则》以后选读《经典常谈》。
示例:我觉得可以去读一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通过课内外衔接来深入探究古典文学。
(2)对太极八卦有疑问时选读《经典常谈》。
示例:我觉得不妨去读一读《<周易>第二》,了解一下典籍的内容,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