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通过自读课文,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领会“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2.通过细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说明顺序,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3.通过对比阅读,运用说明文的知识梳理两篇文章的异同,学习科学家的创新思维。
第1课时
◎重点: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说明顺序。
约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作出了他的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
·导学参考·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和恐龙相关的图片及资料,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共同展示,为快速进入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1.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
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获得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 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
雨果
科幻小说
科普作家
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主要作品有“机器人系列” 、 《银河帝国三部曲》等。
《新疆域》
《基地》
背景介绍: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新疆域》是作者为《洛杉矶时报》科学专栏撰写的文章的结集。用阿西莫夫自己在本书序言中的话来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
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是编排在一起的,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关联。但因说明的内容不同,所以又是各自独立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鸟臀( )目 骨骼( )
流逝( ) 褶( )皱
携( )带 两栖( )
彗( )星 潮汐( )
劫( )难 陨( )石
追溯( ) 遗骸( )
hái
sù
yǔn
jié
xī
huì
qī
xié
zhě
shì
tún
gé
金属铱( ) 地壳( )
深渊( )
拓展:“壳”字另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 ”。
贝壳
ké
yuān
yī
qiào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流逝:
(2)潮汐:
(3)劫难:
灾难,灾祸。
通常指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像流水一样消逝。
(4)追溯:
(5)不解之谜:
(6)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比喻还没有弄清楚或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
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事物的本质或渊源。
通读课文,筛选信息,明确事理。
1.请用“用 说明了 ”的格式概括两篇短文的内容。
·导学参考·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组内交流,组间展示,教师点拨,学生整理归纳。
用“恐龙无处不有”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2.从两篇文章所阐述的事理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用原文回答)
·导学参考·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出两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比较,从中概括出共同的内容。
明白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说明顺序。
·导学参考·
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三种。教师可就这三种说明顺序的特点分别向学生加以讲解,然后与本文具体内容“对号入座”。
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请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1.《恐龙无处不有》
(1)本文是怎样展开科学分析的 请简要概括出来。
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 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板块构造”理论作为证据→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根据以上的分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被压扁的沙子》
(1)从文章所写的内容简析作者探究科学问题的思路。
作者先是引出说明对象——“恐龙的灭绝”;然后探讨恐龙大灭绝的原因,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随之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最后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2)简要说一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被压扁的沙子》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的种类
明确了逻辑顺序的种类,才会有针对性地判断说明文符合何种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由主到次、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特征到用途、由一般到个别、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等,而且这几种情况都可以前后交换位置来说。另外还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逻辑顺序。
1.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展联想到哪些问题
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②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2.“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 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850 ℃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
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从而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