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2课时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2课时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07:52: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2课时
 ◎重点:通过对比阅读,运用说明文的知识梳理两篇文章的异同,学习科学家的创新思维。
上一节课,我们针对两篇短文阐述的事理以及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做了分析,理清了文章的说明顺序。那么,今天我们对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共同探究它们的异同点。
1.下列对两篇短文的说法不恰当一项是 ( )
A.《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的作者都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基地》《新疆域》是其代表作。
B.《恐龙无处不有》告诉我们,在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B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让我们明白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D.《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都谈到“恐龙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
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2.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不是火山喷发。
对比阅读中发现创造性思维。
1.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请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1)两文相同之处
·学习小助手·
可以从文体、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
·导学参考·
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分享,最后列举出所有的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评议。
①文体相同: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
②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③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将其解释清楚。
④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例如举例子、作比较,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⑤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⑥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2)两文不同之处
·学习小助手·
可以从说明目的、说明材料、说明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导学参考·
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分享,最后列举出所有的不同之处,师生共同评议。
①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恐龙无处不有》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②运用的材料不同。《恐龙无处不有》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被压扁的沙子》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③说明的角度不同。《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概括说明文的内容
一般的方法等同于记叙文,但说明文也有结合文体特征的概括技巧。
(1)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相同意思的语段可以合并。应该注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出现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2)用以下术语概括:本文说明了(或“是介绍了”)××的结构、特点、功能、前景、影响、作用、用途、成因、使用方法、类型、危害、优点等。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2.学完课文后,请说一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导学参考·
教师适当提示,联系课文指出文中表现的几个方面:联想、想象,科学假设、推理,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内容,小组之间交流分享,推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研读文中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1.作者在文中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引人入胜。请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例子具体分析。
(1)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2)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2.阿西莫夫的文章在说明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极为鲜明,请结合以下句子要求作出简要分析。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说一说“几乎”一词的表达作用)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学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似乎”为什么不能删掉)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骨骼化石,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曾遍布于世界各地。
2.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若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