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07: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8.时间的脚印
1.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和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技巧。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把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科学家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其实,我们看到的一些生物化石、岩石等,它们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从中找到答案。
·导学参考·
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和化石相关的资料。教师准备几张图片,如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自然界中的沉积岩等。投影时,将它们的功能用文字解说出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   》《地球的画像》和《   》已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   。
科普作家
时间的脚印
揭开大地的秘密
背景介绍: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作者在向大家普及科学知识。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具有的重要意义,可以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和对自然奥秘书籍的阅读兴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掸( )去尘土  烘( )烤  腐蚀( )
沙砾( ) 山麓( ) 海枯( )石烂
沟壑( )   龟( )裂   帷( )幕
楔( )形文字
xiē
wéi
jūn




shí
hōng
dǎn
拓展:“龟”还有另外两个读音,一个是   ,组词为
“   ”;另一个读   ,组词为“   ”。
龟兹
qiū
乌龟
guī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踪迹: 

(2)腐蚀: 

(3)沉淀: 

(4)龟裂: 
裂开许多的缝隙。
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行动留下的痕迹。

(5)铜壶滴漏: 

(6)海枯石烂: 
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4.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   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事理
初步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小助手·
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导学参考·
让学生迅速扫读课文,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尤其注意单句成段的段落,为分析其作用做准备。
有不少单句成段的段落,它们都在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请你找出并简要分析。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这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对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叙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独句成段的作用
说明文中有一些独句成段的段落,它们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1)突出强调。点明文章题旨、表达观点态度,以充分引起注意,达到凸显强调的效果。(2)调整节奏。以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运用独句成段的节奏特点来抒发感情。(3)显示文脉。文脉就是文章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线索条理。或是彩线串珠,或是前后照应,或是承上启下,等等。(4)再现寓意。一般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还有用独句成段介绍背景、描写环境氛围,以达到类似电影“分镜头”的效果;也有用独句成段记录人物对话(特别是多人对话)以节省叙述语言等作用。
  2.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导学参考·
先让学生思考并交流分享,然后教师点名回答,再作补充纠正,最后投影显示。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29段):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一层(第5~21段):
 

第二层(第22~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岩石的厚度和各层之间的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明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的过程,这是为什么
·导学参考·
提示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并且进行点拨引导,然后再回答。
 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精神。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3.岩石这样坚硬顽强竟然也能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 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吹拂,水流冲刷,冰河破坏,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
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我们能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知晓过去的年月。(展示沉积岩照片)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至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 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 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让人类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一份心力。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其中主要的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1)举例子
①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②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的例子,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
③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体现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列数字
例如“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虽然用的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岁月中大自然的变化。
(3)打比方
例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4)分类别
文中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学习小助手·
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一般表现在使用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例如:大约、目前、一向、早已、渐渐等。注意分析其表达作用。
·导学参考·
举一些典型的例子,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示例:“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鲜明,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小助手·
说明文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修辞的运用上,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也有的是在用词上,或者是运用一些表现手法,例如化静为动等。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②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
③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④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作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为什么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