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单元主题 漫步古文雅苑,感受古人志趣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深入理解各种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等,领略文言之美。
2.通过反复诵读领略古代散文简洁明快之美和古诗文音韵之美。
3.通过本单元文章理解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自然山水的流连,对先贤的渴慕,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感悟内蕴丰富的美
教材内容 阅读:
9.《桃花源记》 陶渊明
10.《小石潭记》 柳宗元
11.《核舟记》 魏学洢
12.《诗经》二首
《关雎》
《蒹葭》
写作 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情境与任务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群文阅读。以“谁的坚守打动了你”为主题,打通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1.求同比异,将标题变形来概述几篇文章的内容。
2.根据课文和背景设计两至三个问题,穿越时空与陶渊明、柳宗元、王叔远面对面来一场触动灵魂的采访。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创意地输出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与文意的解读。
3.扣住“谁的坚守打动了你”的主题,根据课文和背景资料给陶渊明、柳宗元、王叔远写一段颁奖词。
4.同时分享一些其他关于坚守的故事和人物。
5.从这些伟大的灵魂里汲取坚守的力量,给自己创作一段诗意的寄语,帮助自己走出学习或生活的迷茫
学习活动 任选一篇撰写评析文章,通过阅读、分析、比较、质疑、迁移等,提升语文素养
评价与测评 写作:
1.明确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基本要求和习作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观点,能围绕观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3.养成读书、观影后常写读后感的习惯。激发写作读后感的兴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综合性学习:
1.以教材编排为序整理七至八年级学过的古诗词。
2.背诵教材中的经典名句,夯实背诵基础。
3.积累教材中与“春”“风花雪月”等相关的经典名句,激发背诵古诗词的热情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所选文言文和古诗篇目,或记事,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游,述说自己徜徉于自然美景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或状物,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或抒情,表达个人的情感追求。语言优美凝练,闪烁着古人的思想智慧,内涵丰富,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
第一,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领会作者笔下的优美意境。
第二,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且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第三,该单元的古诗文语言优美,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有意识地体会、品味。
第四,提醒学生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注意理解和积累常用的一些文言词语,对于其中有规律的文言现象也要适当关注、总结。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首先要继续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
其次,反复地诵读古诗文,能够培养我们的语感,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文内容,从而体味优美的语言。因此,要让诵读贯穿在学习古诗文的始终。
第三,积累文言词语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和前提。要学会分类,例如实词和虚词分开,要注意重点词语,例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偏义复词、成语、典故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梳理总结,日积月累必定大有裨益。
另外,我们也要在学好课内文章的基础上,逐步引向课外,可以是同主题、同题材、同体裁、同作者的古诗文类比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知识。
9.桃花源记
1.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解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梳理文章线索,学会以时间为顺序的叙事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作者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重点:
1.疏通文章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积累一些文言文词句,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古往今来,追寻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是人们乐此不疲的大趋势。东晋时期,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归隐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宁可居住于山林也不愿在世俗之中玷污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他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千古传诵。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欣赏一下他心目中的桃花源吧!
·导学参考·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桃花源”的资料,例如湖南常德桃源县的典故、1516年英国莫尔虚构的乌托邦岛等。播放自古以来人们对“桃花源”的寻找和追求,由此引入课文情境。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 ,字 ,字渊明,别号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 家、
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等。其代表作品有 《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散文
辞赋
五柳先生
潜
元亮
《桃花源记》
《饮酒》
背景介绍: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他坚决地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封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让他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
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在诗文中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 )然开朗 屋舍俨( )然
阡( )陌( )交通 黄发垂髫( )
邑( )人 郡( )下
诣( )太守 刘子骥( )
jì
jùn
yì
tiáo
mò
qiān
yǎn
huò
y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
(2)才通人:
(3)并怡然自乐:
沿着,顺着
都
仅仅,只
(4)具答之: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详细
邀请
4.“黄发垂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场景。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习小助手·
提前夯实易错字读音,如阡陌、黄发垂髫、诣等,按照句意朗读。注意在听老师朗读或名家音频朗读时做好标记。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诗文的朗读节奏有章可循,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统领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2)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节合成词。
(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分开。
(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不能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7)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介宾短语。
(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2.根据以下提示,把渔人的行踪补充完整。
·学习小助手·
结合课文内容,梳理渔人的行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括归纳。
·导学参考·
出示给出提示的两部分,让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最后确定。
发现桃花源→ →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3.根据已经梳理的渔人的行踪,将下列图片排序(将序号填在图片下面的括号内)。
( ) ( ) ( ) ( )
⑦
①
⑤
⑥
( ) ( ) ( )
③
④
②
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导学参考·
出示相关的文言词句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纠正或者补充。最后,投影所有问题的归纳总结。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2.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舍
(2)得
(3)志
(4)寻
3.指出下列加点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新鲜美好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花草等)新鲜美丽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交错相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妻子和儿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与外界隔绝的境地。没有出路的境地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林尽水源:
(2)渔人甚异之:
(3)复前行:
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4)欲穷其林:
(5)处处志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5.按要求填写。
(1)写出文中一句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按照对课文的理解,写出下列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林尽( )水源。
③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④( )便舍船,从口入。
⑤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
武陵人
小口
于
渔人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⑦(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渔人
渔人
村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精读课文,把握重点内容。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导学参考·
对于课文中描写桃花源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加以批注,在此基础上区分类别。
自然环境 ①
社会环境 ②
社会风气 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朴
生活状况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
精神状态 ③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
人们怡然自乐,自由幸福
如果渔人再次找到了桃花源,故事将会怎样发展 请你发挥想象,写下来。
示例:渔人告诉官府的人如何前往桃花源,太守非常喜欢这个美丽的地方,他赏给渔人很多银两,并发出布告,让桃花源里面的人在十天以内搬离,以便修建自己的度假别院。桃花源里面的人对渔人的言而无信感到既愤怒又无奈,只能在官府的压迫下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于是,桃花源便不复存在了。
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因为当时的社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本文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生活幸福、愉快的社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