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9.桃花源记
第2课时
◎重点:
1.体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陶渊明的笔墨,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跟随渔人,了解了桃花源中的基本情况。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研读桃花源,通过陶渊明独特的语言和想象的笔法,进一步把握作者在文字中寄寓的情感。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 ,
, ”。
2.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 ,
, 。 , ”。
并怡然自乐
悉如外人
男女衣着
其中往来种作
落英缤纷
芳草鲜美
中无杂树
夹岸数百步
黄发垂髫
3.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却“ ”。
不复得路
处处志之
怡然自乐
欲穷其林
再读课文,体会文意,感悟情感。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参考·
解答此题,教师可向学生阐明两个要点:一是文章的线索,二是桃花源的特点。
全文以武陵郡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生活和谐、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主要有几种问法:①感知文章的内容;②理解文章的主旨;③表达自己的感受。
要认真阅读,在读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把握。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例如主旨句、总结句等。
2.本文有两个细节含蓄地表明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请找出这两个细节。
一是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刘子骥“未果,寻病终”。
精读课文,理解内涵,品析写法。
1.细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导学参考·
答题之前,教师可组织同学讨论: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弄清楚了这一问题,本题答案自然就会浮现。
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决定的。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情状来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2.“诣太守,说如此”一句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示例:“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渔人一定会谈: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人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的标记等事。
3.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 今天应当怎样评价他的思想
·学习小助手·
联系当时的背景回答第一问,评价既要结合当时的现状,也要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
示例一: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寄托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和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到安慰。这在当时看来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示例二: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是相对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这种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农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
4.本文的语言通俗流畅,平实易懂,但又恰到好处,请举例并简要分析。
(1)用词准确精练。例如开头“晋太元中……忘路之远近”19个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及精神状态,层层深入,次序井然。再如“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如此”两字,概括了渔人在桃花源的一切见闻。
(2)语言朴素自然。文章不重辞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用朴素、清淡的语言来表现丰富的内容,接近口语。但我们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
(3)描写灵活贴切。例如写桃花源人见到武陵渔人后,作者用“乃大惊”三字,既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又如写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这里的“仿佛”用得好。因山口很小,光线不甚分明,用“仿佛”正可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更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被人发现的情景。桃花源是虚设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实有,所以用词不能太实。这样给读者以迷离恍惚之感,增强语言艺术的魅力。
找成语,释含义。
下面是同学们从课文中归纳出来的成语,请你说说它们的含义,并造一个句子。
成语 含义·造句
世外 桃源 含义: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造句:这个地方远离闹市,且环境优美,是现代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豁然 开朗 含义: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造句: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原本毫无思路的小亮豁然开朗
鸡犬 相闻 含义: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也表现了一种和睦的景象。
造句:晚年时候的他厌倦了喧嚣的都市,宁愿一直生活在鸡犬相闻的小山村,颐养天年
怡然 自乐 含义:形容高兴而满足。
造句:邻居张爷爷买了一把新二胡,天天在家边拉边唱,怡然自乐
无人 问津 含义: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造句:因质量有问题,这款产品上市后一直无人问津。
与世 隔绝 含义: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居住在人迹罕至的极偏僻的地方。
造句: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已经过了六七年。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外人提起桃花源的情况。
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 试简要分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之事。
3.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与我们当下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相符,而且增长了人们消极避世的惰性。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不认同。《桃花源记》看似写隐逸避世,其实是写理想社会,写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其精神实质是积极进取的,而非消极颓废,故不存在“不相符”之说。
根据课文,完成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