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 (共4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 《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 (共4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4 18:4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疏通文意,能初步理解课文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任务】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疏通文意,能初步理解课文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识作者
知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地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见齐宣王的。齐宣王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大欲,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要在思想上破其所有,立其所无,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并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这次谈话的记录。
思想主张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有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中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同义也。(“仁政”主张。)
【目标二】疏通文意,能初步理解课文
【任务】借助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题目。
(一)
(1)解释文中标蓝字词的含义。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 )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 )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结构助词,的
说,谈论
动词,传述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 )死地。’对曰:‘然则( )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①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走向
既然这样,那么
动词,替换
①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的缘故)。
王曰:“然,诚( )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 ),吾何爱( )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副词,的确,确实
不要对……感到奇怪
痛惜,哀怜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吝惜,舍不得
狭小
曰:“无伤( )也,是乃仁术( )也,见牛未见羊也。②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②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揣测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厨房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
整车的柴火
大王认可这话吗?许,认可
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表现
在手掌上转动
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③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③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④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抑( )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 )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结怨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⑤欲辟土地,朝( )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使……来朝见
⑤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⑥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恐怕,可能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 )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集聚,这里指总面积
奔走求告
同“途”,道路
王曰:“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 )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 ⑦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 )不免于死亡。
不明事理,糊涂
表示确定语气
处罚
规定
供养
养活
妻子儿女
荒年
⑦上不足以供养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种植
名词用作动词,穿
⑧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
⑨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用头顶着物件
同“斑”
【任务】听音频朗诵,掌握不熟悉的字词,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目标三】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 duó)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yù)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pì)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二)
1.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能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任务】整理、积累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目标一】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1)无以,则王乎( )
(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3)为长者折枝( )
1.通假释义
“以”同“已”,停止
“说”同“悦”,高兴
“枝”同“肢”,肢体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
(5)盖亦反其本矣( )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7)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刑”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
“盖”同“盍”,何不
“涂”同“途”,道路
“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颁”同“斑”
(1)爱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2)若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挥焉( )
2.一词多义
动词,吝惜,舍不得
形容词,吝惜,舍不得
动词,像
代词,如此
连词,如果
(3)于
①构怨于诸侯( )
②然后快于心与( )
③吾何快于是( )
介词,和,同
介词,在
介词,对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词类活用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
称王
判断句,“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
(2)倒装句
未之有也( )
吾何快于是( )
(3)省略句
曰:“有之。”( )
(4)被动句
不见保( )
否定句中代词“之”宾语前置句
倒装句,介词结构“于是”后置
省略句,“曰”前省略主语“齐宣王”
被动句,“见”表被动
【任务1】读了《齐桓晋文之事》后,你认为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又是什么?
【目标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能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实行“霸道”,以武力征服天下;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王道”,施行仁政,保民而王。
【任务2】思考:文中孟子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说服齐宣王实行王道的?
第一步: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步: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三步: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利用“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第四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五步: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六步: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任务3】小组探究:结合本文及孟子生平的历史背景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看法。
补充材料:
孟子生平: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
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学说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时代背景: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即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
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避而不答,转移话题
“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础
指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提出“推恩于民”的观点
指出王之大欲,并明言无法实现。构建仁政蓝图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保民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