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4 20:58:48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下)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
底蕴,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汲取传统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有力支撑。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治国之具”是礼与法。古人对礼法关系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进行了概括。如《唐律疏议》中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即道德,更多的是
人心由内而外发挥的“善”,而刑罚乃是为了“为善去恶”而生的必要的“恶”。《唐律疏议》认为
道德的缺陷在于难以形成统一的秩序,法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保证了外在秩序的稳定。以道德礼义
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对“治国之具”的准确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局面,使得思想家普遍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艺文类聚》
中载“治国无其法则乱”。“法治”最为突出的要件就是“立法为公,一断于法”。而实现公正、平
等,要立有良法,且良法能得到妥当施行。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
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其建议后成为晋律的内容。在晋律影响下,
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的制度。至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
违者答三十”,这对于限制司法专横具有重要意义。在具引法典条文前提下,还强调罚当其罪,而非
一味机械地征引。例如,《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专门有一个条例要求“务须详核
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狱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
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
之义。
中华传统法律中处处彰显着民本理念。在民本理念成为治国理念前,天命和神权思想占据统治地
位。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天命鬼神”并不能延续商朝统治,殷商终究
因为统治者奢侈无度、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而被周推翻。西周统治者则明确提出了“敬天保民”。
孟子也曾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管子也曾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我国法律在
立法上,历来重视“保民”“养民”“富民”原则。法典中常见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的条款。
如唐律规定,各级政府如果遇到旱、涝、霜、雹、虫、蝗等灾害,相关主管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汇报或
者错误汇报的,要杖七十。在司法上,突出表现为对生命的重视。唐太宗确立“三五复奏”这一死刑
复核制度,规定“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
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律,秉持矜老恤幼的人文特色。先秦时期的“三赦”“三宥”之
法,就是恤刑原则的体现。《唐律疏议》中要求,凡年龄在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即便有死罪,也
不处死刑。法律对于老幼病残情况的认定条件都相对宽泛,体现了人道主义色彩。《大明律》和《大
清律例》也都规定了优恤老幼病残的原则。对于妇女犯罪,同样有一系列矜恤措施。
第1页/共8页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下)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法律是古代治国之本”错,原文是“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
为用”。故选A。)
2.D(“依据刘颂提出的…平等慎刑的原则”错,原文“晋朝尚书刘颂曾建
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
不及,皆勿论。’”,可见刘颂并未提出“平等慎刑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清朝以后
出现的,原文“《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专门有一个条例要求
‘务须详核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狱中反
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
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之义”。故选D。)
3.D(第五段论点是: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律,秉持矜老恤幼的
人文特色。D项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扰乱上制的,判死罪
不赦免。体现的是对刑法的重视。不能论证第五段观点。故选D。)
4.A(“是指从空中坠落下来击中位于波斯尼亚北部拉伊奇家的陨石”缩小
范围,原文“在治铁技术出现之前,铁这一金属主要来自天上的陨石。关于从天
而降的金属,没有人比家住波斯尼亚北部的拉伊奇体会更深了”,可见“从天而
降的金属”泛指含铁的陨石。故选A。)
5.B(B.“他对‘我’关于金属性质的介绍并不认可”错。原文“我这么跟
布莱恩说,布莱恩说他知道,但是他坚称他的电动磨刀机不会产生热量”,他并
不是不认可我对金属性质的介绍。故选B。)
6.①加热会让位错发生移动,使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更易塑形:②敲打会去
除铁的碳杂质,让铁的纯度更高,晶格更加致密:③冷却会让铁经历相变,从奥
氏体变为马氏体,提高其硬度。
7.B(“便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错误。由原文“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
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可知,地名上升为意象,
未必就能引发人的情感共鸣,这还要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故选B)
8.①内容主题:每一节内容相连,主题相同。都在写地名与诗词的关系,都
表达对古典诗词的无限热爱。(必答)②章节结构:每一节结构相似,布局相近。
每一节的基本形式:观点开篇,然后引用诗词加以分析,最后以观点收束。③文
章结构:全文以主线贯穿,首尾照应。以作者察看地图上的地名切入,然后展开
联想议论,最后再以注视地图上的地名收尾,通过关注地图地名贯穿全文,首尾
照应。④语言风格:全文语言典雅,风格一致。每一节大量引用诗词,大量运用
整句,语言典雅,文化色彩浓厚。
9.①诗歌中寻常的地名体现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比如地名可以展现一个地方
的气候特征、自然风貌、市井生活等。②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的质量与
高度。比如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可以关乎人的气度和胸怀,视
野和境界。③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力的旺盛强大。比如地名可以跨越时
空、连接古今,展现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10.BDG(句意: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
将的辅佐,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无为而治。“万国咸宁”中,“万国”是主语,
“咸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咸宁”后断开,即B处;“一人有庆”中,“一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