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壮丽与温柔——《壶口瀑布》逐字稿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黄河的壮丽与温柔——《壶口瀑布》逐字稿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5 14: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河的壮丽与温柔
——《壶口瀑布》逐字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壶口瀑布,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衡。
二、作者介绍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梁衡,当代著名散文家学者。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山水散文和人物散文,也就是它的散文主要是写山水或者写人物的。代表作有散文集《名山大川》和《人杰鬼雄》等。其中,山水散文《壶口瀑布》《晋祠》《冬日香山》、人物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 》《红毛线,蓝毛线》都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此外,他的小说体科普读物《数理化通俗演义》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也颇受关注。
三、壶口瀑布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的秦晋大峡谷西陵,陕西省宜川县湖口乡东陵,山西省极县湖口镇。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水面从 300 米宽被压缩至 20-30 米宽,收束的河口犹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在这里,黄河水从 20 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观景象。
在我国的一些古诗文当中,也有对壶口瀑布的描写。比如明代的刘子诚,他有这样的诗句“涌为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写出了壶口瀑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雷霆万钧的声音。明代的张应春有这样的诗句“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写出了壶口瀑布吞吐大山大河的气势。清代的崔光笏曾经写道“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前半句写出了壶口瀑布倾泻而下时候的那种水雾迷蒙的状态,而后半句写的是壶口瀑布那种雷霆万钧,很宏大的,响亮的声音。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诗句主要都是抓的壶口瀑布,水量大,气势盛,声音很宏大的这样的特点去进行描写的。当代作家梁衡,他写壶口瀑布和古人会有怎样的异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把握一下。
四、学习重点
1.了解游记要素,理清作者的游踪
2.把握作者笔下壶口瀑布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体会情感。
3.品味文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文章的风格特点。
五、字音字形五、再读文章,理清游踪,把握思路
1.初读文章,在每个自然段的段首标注出段落序号
2.再一次阅读文章,这次我们的任务是要理清作者游踪,把握作者思路。在这之前,有一个知识点老师要给大家强调一下。这是一篇游记。而作为一篇游记,一般应该具备3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所至,也就是到了哪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到了哪里不单是指的脚走到了哪里,也包括你的眼睛看到了哪里。有时候坐着的脚并没有动,他站在一个地方,但是他看到了很远处远远近近的很多景物。游记还应该具备所见。你见到了什么 见到的东西可以是自然风光,可以是风土人情,还可以是历史文化,当然也包括人的活动。最后,游记还要表达所感,也就是通过写你之所见,要抒发怎样的一种感受。所至、所见、所感是游记应当具备的 3 个内容。
3.下边我们理清游踪,把握思路。要从作者的所至开始入手。作者写了自己两次到壶口瀑布的经历,第一次是在雨季,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第一次雨季去的时候,他的所至,也就是他的立足点有怎样的变化。请看第二自然段的第3行,作者写到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潭里,作者的第一个立足点是在潭里。看了一下壶口瀑布之后,作者觉得害怕,所以到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在这个时候,他的立足点转换到了岸上。
往往站在哪里决定了看景物时候的视角。在潭里的时候,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看虎口瀑布的 我们可以从第二自然段的第5行,作者写道,在这个位置,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所以在这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俯视。并且因为是在潭里,所以离壶口瀑布是比较近的,我们可以说它是俯视近观。而到了岸上的时候,很明显的在这个时候,因为距离比较远,所以应该是平视了,而且是远观,这是视角的转变
第二次作者到虎口瀑布去的时候,是在枯水季节,文章里边也有写到,春寒刚过,山还未青。我们又来看一下在这个时候,作者的立足点所至之处有怎样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第三自然段的第二行,作者写到我们从从容容的下到沟底,到第三行中间,他又写到我一直走到河心,往后的景物基本上都是在河心这个地方看到的。所以作者的所致从沟底转变到了河心。
我们来看一下在河心这个地方,作者的观察视角又有了怎样的转变。请看到刚开始到河心的时候,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行,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既然是凹下去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作者应该是在俯视。往后在 97 页的第一行,作者有这样,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在这个时候,作者的视角应该是往上也仰视,一直写到这一页的第四行,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看山看天,作者还在仰视。仰视之后往后写,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的驰骋,这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 40 多米宽的深沟,作者在这个时候开始看脚下的视角,转变成俯视。这种俯视的视角一直持续到第四自然段的第四行后边,当然这么窄的虎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所以作者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在向两边看了。整个自然段。往后的内容都是在写往两边看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我们再来看第5段。一开头作者就写道,看罢水,我在细观脚下的石。既然是脚下的石,所以作者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在俯视。这就是作者视角的转变。从俯视龙槽到仰视,到再次俯视龙槽,再往龙槽两边看,再到俯视脚下,这就是作者视角的转变。而视角的转变和作者的立足点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游记文章的时候,把握住一些表示地点的词语,可以比较容易地把握住作者未知的改变。而这种空间位置的改变往往就是作者叙述的一个顺序,大家要注意一下。
深入探究接
下来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带着大家深入探究一下。我们很容易把握住。
雨季的内容作者写的少,而枯水季节的内容作者写的多。为什么作者要想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呢
很多人去观赏瀑布的时候,总觉得要水大的时候最好,水是最盛。所以一般去瀑看瀑布都要选择水势之作者详略的安排为什么和大家的习惯刚好相反。请同学们做一下思考。
我们也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在枯水期间,作者有了很多人没有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因为水比较少,所以他才能够到沟底。一直走的河心差不多是壶口瀑布冲下来时候的中心了。在这样一种立足点下,它可以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过的独特景象。而这种独特景象也给了作者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抓住这样的独特景象和新发现、新感受去写文章,就会显得更有新意。
梁衡自己曾经说过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无论是重复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绝对不会有美。这篇文章想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也是作者推陈出新的一种表现。
自行朗读弟1、2段义子思考:
现在请同学们自行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字,主要是第二自然段。同学们在朗读之前可以大致把握一下自然段当中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我们要用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来尽量的去表现景物的特点。读完之后,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1.雨季时候的湖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
①我们的分析总是离不开一些具体的句子,我们可以从第二自然段当中找到这些句子第一组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先,这不是一碗水,也不是一壶水,它是一锅水。这个区别就在于,一锅水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厚重的,而只有水势大,水量多的这样一种水才能给人一种比较厚重的感觉。而且锅水是沸腾着的,给人感觉是热浪滔天也。当然,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壶口瀑布声音的宏大。
我们再来看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吸这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它好在哪 当你站在壶口瀑布旁边,你感觉有一种力量,就像磁铁一样的把你往那个方向带,他在强调水的一种把你往那个方向带的一种力量感。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句子,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什么样的水才能把沟灌的浪沫横溢 整沟里边都充满着浪浪沫,自然是水量很大了,流速很快了。同样后边的冲进去,短语的反复使用,充有力量,有速度,有气势。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句子:第三组句子水浸沟岸,雾罩乱石,包括后边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比较简单,可以看出是对壶口瀑布声音的一种描摹。
我们总结归纳出作者所写的雨季时候的壶口瀑布。要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是水很盛,声音很大,震耳欲聋。好像和我们上次讲的课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古诗文里边的壶口瀑布的特点有相似的地方。
2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到这样的瀑布,作者有什么样的主观感受。
作者此时是觉得害怕的,觉得危险紧张的。
有哪些句子在传达这些感受 比如一开始第二自然段的第一行,作者就借他人的告诫来表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这是一种侧面的体现。作者真正到壶口瀑布去的时候第二自然段第三行,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潭里,这个大着胆子表现作者此时情绪上是紧张的。再看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三行,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潭里,这个大着胆子表现作者此时情绪上是紧张的。再看第二自然段倒数第三行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作者再次强调了可怕这个词,而且这个警觉是什么 仿佛觉得突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了,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急慌慌这个词同样在强调一种紧张着急。往后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作者心里还不住的跳,这些词语,最危险,大着胆子下到潭里。可怕的警觉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的跳,都在反复的强化一种可怕的危险的主观感受。
好,从第三段开始,作者就进入到了对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描写。下面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带读下朗读第3到第四段文字。散文还是要多朗读。朗读是我们有效的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文章语言之美的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自行朗读第 3-5 段文字,思考:
3.读完 3- 5段之后,我们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3—5段,写作者在枯水季节,下到河心,以河心为立足点,定点换景。分析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何特征。我们首先来看第三自然段第三行,在走到河心的时候,作者就这样写道,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原来以前没有发现的,好像是壶口瀑布这个地方所独有的,别的地方也很少见的。所以在第一次写到龙槽这个地方的时候,作者重点是写到了他的河中有河,相比较别的地方而言比较奇特的这样一种景,所以我们可以用奇字去概括它。
往后,作者在 97 页第一行,向上游看去的时候,来仰视这个时候所见之景,作者是这样写的。 97 页第二行河水从 500 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骑士如千军万马。包括后边推推搡搡这些词。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一个字去形容它 前边是奇,这个地方主要是在写它的雄,如果有同学概括为壮也是可以的。它的一种雄壮之美,有力量的一种感觉。
好。再往后,作者再次俯视龙槽,他这样写的,说他更闹,更挤,更急。而且在这个时候还写了一个传说,黑猪掉下去之后飘上来没有毛了。作者写道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寒噤,就是寒战,因为害怕而起的这种感觉。所以相比较前面写奇写雄,作者在这里强化的是景物的险的特点。
再往后第四自然段前3行,我们可以扫一下这前三行的文字,作者还是在反复的染他的雄,他的险。只不过写到第三行未尾的时候,有这样的话了。他写到,仅从沟底伸出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作者运气也是很好,在这样的一个景点,那个地方看到了彩虹,也是成为他所写之景。好。这个时候写彩虹呈现出来的特点是怎样的 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我们可以用美丽的丽这个字来形容它。
好。再往后,作者向左右看河水的时候,看到了怎样的河水。我们可以看到 97 页的倒数的第四行,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提示去找一下。有这样的话。各自夺路,千姿百态,可谓“丰”,包括倒数第3行。 97 页倒数第 3 行,或钻石觅缝往后,或淌过石板,或怎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前面是奇雄险丽,在这个地方是要表现景物的美的一种丰富,乃千姿百态,可谓丰。
然后是第五段,作者写自己脚下的石头。石头什么特点 有这样的话,被水凿的窟窟窍窍,如蜂窝杂尘还有一些被旋出一个光溜的大坑。你看到这样的石头的形态,相比较我们经常看到的路边的那些石头而言,它的形态是比较的异的,比较奇异的。
这是作者要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它突出的特点。
九、对比思考
前面我们既分析了雨季时候壶口瀑布的特点,也分析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那么这两个季节的瀑布其特点都有怎样的异同 请同学们做一下思考。
我们比较容易看到这两个季节的瀑布水势都很大,很雄壮,很凶险。我们把这样一种浩大的、雄壮的凶险的,这样一种景物带来的美感,把它归纳为一种阳刚的、有力量的、崇高的一种美感。这是这两个季节的瀑布,它们的相似点,但是他们也有不同。
枯水季节的瀑布很明显地表现出了更多样、更丰富的美。尤其是作者写道,他往两边看的时候,有的是踱路而走,有的是乘西而进,有的如泉,有的城西,有的挨打旋,有的如丝如履。刚才老师提到的这些地方很明显,它不是雄壮的,不是那种阳刚的美。我们可以把它归为一种柔美和静美。这是他们的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虽然这两个季节的瀑布都让人感觉很害怕、很凶险,但是在雨季的时候,害怕到了,以至于想匆匆逃离的程度。匆匆逃离是作者原文当中的词。到了枯水季节,作者虽然也写到了他打了一个寒禁但是这种害怕并没有到想要逃走的地步。应该准确的说,他更多,他有味,但更多的是一种敬,更多的是引发了作者的一种慨叹。所以这两个季节的瀑布,它是有不同的地方的。
正因为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表现出了更多样的,更丰富的美感,而有的美是很多人所未曾感觉到的。所以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作者才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写枯水季节的虎口瀑布上。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同学们,下课。